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

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

2007年8月6日(週一)下午,作為《廣州日報》“健康·心理”專欄的編輯,我做客大洋網,談了主持心理專欄兩年多來的感受,並解答了網友的一些心理困惑(本文中有刪改)

以後每逢週一14時~15時,我都將出現在大洋網,通過視頻與網友互動,詳細情況可登錄大洋網(Ww.dayo.com)瞭解。

尊重真相,就有判斷力

主持人:《廣州日報》健康心理版從2005年6月推出以來,到現在已有兩年的時間,這兩年對您來說是快還是慢?

武志紅:形容時間感覺,更好的說法是輕和重。 我覺得這兩年對我來說過得非常充實,充實就是一種重,因此我覺得這兩年沒白過。

2001年到2005年期間做國際新聞,儘管做得不錯,但卻有一種白過的感覺。

主持人: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武志紅:我想是我內心的一部分在反對另一部分。 因國際新聞做得不錯,我開始想做國際問題專家,那意味著以前學了9年的心理學基本是白學了但這9年是我的自我的一個重要部分,我想放棄它,它覺得不爽,所以開始反抗了。 白過的感覺,就是它反抗的結果。

主持人:主持這個心理板塊後,感覺怎麼樣?

武志紅:感覺很好。 我寫的第一篇文章的題目是《吵架去看心理醫生》,這篇文章一炮打響,我收到了很多的信和電子郵件,我的專欄立即得到了認可。

主持人:你通常認為自己滿意的,觀眾會不會滿意?

武志紅:這幾乎是必然的。

我自己滿意的,讀者幾乎一定會滿意;我自己寫的時候忐忑不安的,讀者一定會有意見。

主持人:你很有判斷力。

武志紅:能在第一時間接受真相的人,都會特別有判斷力。 你的文章本來很棒,但你因為謙虛,非說它一般。 或者相反,你的文章不怎麼樣,但因驕傲,你非說它好。 那麼,久而久之,你的判斷力一定會受到損害。 尊重你的感覺,接受你自己,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那麼你一定會很有判斷力。

如何破除“替罪羊迷局”

網友:我心裡老是在琢磨這樣一個問題:人為什麼要活著?人每天在重複做著同樣的事情,為什麼還要這樣下去?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狀態?這樣想算是正常的嗎?想請問一下,這是不是強迫症?

武志紅:這是一個很自然的思考,未必是強迫症。 世界上有很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他們能成為某某家,就是因為一直思考我們為什麼要活著。 當然,這有一個度的問題,誰都不能避免這個問題,如果是偶爾想一想人為什麼活著,這很正常;如果每天24小時都在思考這個問題,並為此而深深焦慮,這就可能是強迫症。 如果這個網友只有這個問題,我認為他更可能是第一種情況,是正常情形。

網友:我最近經常做夢,夢境是一個人掉進深坑,很黑很黑……最近工作強度大,本來很累,好像夢裡都睡不夠的……

武志紅:這個夢就是一個象徵,掉進了深淵,而且很黑,這是對現實生活真正感受的反映。 也許是他的工作,也許是其他的問題,讓他感覺到掉進深淵,而且這個深淵非常黑、非常孤獨。

網友:我怎麼樣才能突破“替罪羊迷局”?

武志紅:這是我上一期“健康·心理”的文章,裡面有一個例子,一個朋友工作不順的時候,會想到理想,覺得自己不喜歡目前的工作,因為她真正想做的是另外一件事。 等她真想去追求理想了,又覺得工作很實惠,收入不錯,又不想捨棄。 其實,她的理想是逃避工作不順利的替罪羊,工作又是不敢追求理想並承擔責任的替罪羊。 我把這個迷局拆穿後,她立即就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然後就知道該怎麼辦了。 其實很簡單,就是不再逃避,承擔責任。

這篇文章發表後,有不少讀者都問過我這個問題,為什麼不給一些改變的辦法,我說辦法已經給了,就是承擔責任。

這時,如果還有人問我,到底該怎麼承擔責任,那我就會想,他們其實把我當成逃避問題的替罪羊了,他們不想為自己的生活做選擇,而希望我替他們做選擇,也替他們負責。

和朋友無話不說,和戀人沒話說

網友:我和我男朋友都是交際不錯的人!我們都很愛對方,但是兩人在一起會變得無話可說。 我們都很愛對方,但我們的溝通基本都會通過朋友傳達。 怎樣解決好啊?我們曾一起努力過,但不行。 這樣在一起很辛苦,但分開更痛苦。

武志紅:我聽說過這種事情,這並不是一個特例。 很多人都以為自己的問題是獨一無二的,但實際上任何一個問題都有相似性。 當然,相對而言,他們的問題也有特殊性,就是關係疏遠溝通容易,關係親密反而無法溝通。

對於這個問題,他們可能很著急,想立即改變。我想他們可以把急於改變的心情放鬆一下。不要急著改變,否則我會很容易盯著你,指責你,為什麼你不和我說你的內心和隱私,同樣你也會指責我。這樣,關係很容易會變得越來越糟。我們要明白,所謂急著改變其實常常是我急著改變你。一定要明白這一點,要把過程放慢一點兒,期望放低一點兒,暫時還是老樣子,沒有關係。這就是寬容,對我寬容,對你也寬容。

接下來就要思考一下,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在外面無話不說,反而回到家裡就不可以了?很可能是因為,關係越疏遠,越不需要交流內心的隱私。這時我們談的多是什麼吃喝玩樂,這個明星怎麼樣、那本書多麼好、我買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等,都是比較表面的交流不需要內心的交流。然而,在親密關係中,這些表面的交流失去了意義,必須交流自己的內心世界了,這時我們的關係就停滯不前了。這可能意味著,我們懼怕暴露內心,我們的外向可能是假的、膚淺的,一旦面對深層的問題,我們就變得極其內向了。

主持人:害怕暴露自己的內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

武志紅:很可能,他們的人生經驗告訴他們,暴露內心帶來的是傷害。譬如,我對你說,我遇到了什麼事,很難過。這時你反而指責我說,你條件這麼好還不知足?這時我會覺得,我暴露內心受到了傷害,於是下次不告訴你了。

並且,這種經驗應該首先發生在家裡,即他們的家庭成員之間不會交流內心,不會理解對方,相反很喜歡彼此指責。那麼,他們的童年經驗告訴他們,面對親人展示內心的柔軟是會受傷的,於是他們現在對戀人也充滿了提防,不敢暴露自己的內心了。

好的心理醫生會幫你擁抱真相

網友:想問一下武老師,你常說,要擁抱自己的人生真相,但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

武志紅: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認識真相不難,每個人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知道自己遭遇了什麼,但是不願意承認,這時有一個最簡單的好辦法,就是找一個好的心理醫生。

好的心理醫生的價值在於提供一個安全的關係,在這個關係裡,不管你怎麼想、怎麼說都可以,心理醫生不會指責你,說你不該有一些想法或感受。

平時,我們會說,陽光燦爛是好的,不開心、仇恨、憤怒是不好的。於是我們會壓抑自己這些負面的東西,這樣就遠離了人生真相。但好的心理醫生會讓你相信,你所有的感受都是合理的,你的憤怒、嫉妒、仇恨還有悲傷等,都可以在他面前展示出來。一旦你壓抑已久的這些感受在這個關係中展示出來,你就擁抱了你的人生真相。

有很多人有這樣的心理。譬如,你小時候老被父母打,打得死去活來,你充滿仇恨,但是你不敢對別人講,也不敢自己面對。因為大家都說,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父母打你是為了你好。然而,你的感覺不一樣,你感覺很痛苦,有時恨不得把父母殺掉,但這是不允許的,大家都對你說你不該這樣想,因此你會把這些負面情緒壓抑到潛意識裡面。

然而,在一個心理醫生面前,你感覺你談什麼都可以,於是你的真實感受慢慢在心理醫生面前宣洩了出來,告訴他,你當時被打的時候是多麼痛苦,多麼討厭甚至仇恨父母……這些真實感受一講出來,就是擁抱了人生真相。

擁抱真相只是開始,整個心理治療過程可以說是三部曲,即理解、接受和改變。不要急著去改變,要給自己耐心。因為改變很難,一旦看到不能立即改變,你很容易會急躁,你會質問自己,你為什麼還不改變?改變自己是生命最有價值的東西,不容易實現。

主持人:為什麼說這是生命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武志紅:佛教說輪回,你上輩子的“業”下輩子承擔。心理學也講輪回,就是小時候受過的苦,長大了又受一遍,一遍不夠,還要受許多遍,這是心理意義上的輪回。這個輪回就是命運。如果你改變了自己,就是斬斷了輪回。那些常打孩子的父母,你一問就會知道,他們小的時候也是在挨打中長大的。這也是輪回,家族命運的輪回。這個輪回怎麼才能斬斷呢?唯一的方法就是從自己開始,把自己改變。不要指望改變老爸老媽,儘量對他們多一些理解和寬容。太指望改變老爸老媽,或因為童年的苦而嚴厲地怪罪他們,這其實也是在逃避。我們不能指責父母為什麼不斬斷他們的命運鏈條,我們只能從自己開始,自己斬斷自己家族的命運鏈條。

家庭和諧了,社會自然也會和諧

主持人:你分析很多人與人之間的東西、人和社會的關係,很多時候都是從家庭出發的,是不是你認為這個和家庭的關係是很大的?

武志紅:這是最核心的東西。我們現在常講和諧社會,但是和諧社會一定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和諧家庭。這是基礎,家庭和諧了,社會自然也會和諧。

網友:你有沒有想過做心理醫生?

武志紅:想過,很早就有這個目標了,但現在想,可以再慢一點兒,因為現在做心理醫生和我的記者職業有所衝突,比方說做心理醫生要絕對保密。

網友:您身邊的同事(那些記者、編輯),他們的心理有沒有什麼問題?我想廣州報業競爭這麼激烈,作為記者每天面對各種各樣的人物,有真有假他們的人格會不會因此而變異,你有沒有為他們分析過?謝謝!

武志紅:記者、編輯的心理問題比較多,這是一個普遍現狀,我們報社的同事,還有其他媒體的同行,有幾十個人給我講過他們自己的心理問題。我覺得作為記者和編輯有很大的壓力,記者的工作中,有一個重要的任務是揭黑,他們要面對世界的黑暗。要揭黑是多數記者的一種使命感,但常揭黑,會令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更消極,而這消極也會傳染到他們自已身上,令他們出現比平常人更多的心理問題。

網友:武老師,我覺得“健康·心理”專欄裡的一些分析很透徹,我也學到很多關於心理方面的知識,請問武老師有沒有打算把專欄裡的文章出成書呢?

武志紅:我已出了兩本了,一本是《解讀“瘋狂”》,一本是《為何家會傷人》。《解讀“瘋狂”》是分析熱點新聞事件的,《為何家會傷人》是寫一般家庭的心理問題。

主持人:你這兩本書好像賣得非常好,接下來還有出書的打算嗎?

武志紅:是的。兩本書的第一次印刷有1萬套,在一個半月內賣完,在心理學圖書銷售榜上,一個列第五,一個列第九,算是很不錯的成績現在已開始第二次印刷。下半年還有兩本書,也是心理專欄的文章。

父母的控制欲會扼殺孩子的生命力

網友:我現在才22歲,但是已經對什麼事情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對生活也沒有什麼興趣,怎麼辦呢?

武志紅:這是最重要的問題,因為缺乏細節,我難以斷言到底是什麼原因,但可能是這樣的情況,因為不是為自己而活,所以覺得無所謂。

說到這兒,我說一下存在主義哲學。存在主義可以分析,為什麼有些人活得特別有精神有些人活得沒意思。這可以用兩個字來解釋,這兩個字就是“存在”。什麼叫存在?就是我選擇,我活過,我按照自己的意志為自己的生活做選擇。哪怕你遭遇過很多挫折,但如果都是你選擇的,你就會有存在感,你就會有精神,會堅韌不拔。相反,有些人好像從來沒有做過錯誤的選擇,他們順利地生活了好多年,但這不是他們做的選擇,而是父母、老師幫他們做的選擇。那麼,他們並不會覺得幸福,相反會覺得自己好像沒怎麼活過。

像布蘭妮·斯皮爾斯,她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她的核心問題就是缺乏存在感,她有那麼多唱片和財富,但這不是她的意志的展現,是她媽媽的意志的展現,她是完成了媽媽的使命。她的人生是媽媽的,而不是她的。她的那些匪夷所思的事,可以概括為叛逆,就是對媽媽的意志說不,按自己的意志生活。

今天我收到一個讀者的來信,他是一個小男孩,正念高三,準備出國。他的家庭條件非常好,但是他什麼事都不可以做主,都是父母安排好的,這讓他覺得活著很沒有意思,他想死,想自殺。並且,他有一個很特別的感受他走路時常覺得好像不是自己的腿在走路,於是經常摔跤。這種身體反應,是他心理的寫照,他覺得自己不是按自己的意志而活著,反映在身體上,就是不是自己的雙腿在走路。這樣的孩子經常想到死,因為他們的確好像沒有活著,他們的精神生命被控制欲望太強的父母給剝奪了。

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網友:性格決定命運,關係決定性格,可是我覺得命運又決定關係,因為孩童的時候,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沒有辦法控制的。你認為是這樣嗎?

武志紅:的確是。

主持人:這是宿命嗎?

武志紅:可以說是,面對宿命,只能接受。你有這樣的爸爸媽媽、有這樣的家庭,你只能接受,沒有絲毫的選擇權。不過,儘管父母不能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我前面也說到,這是我們生命最大的價值所在。你要想好好地存在,就得改變自己。

主持人:在你博客上有一個系列,是七篇文章,核心就是講要接受自己很多人之所以痛苦就是不願意接受自己。

武志紅:這就是我所說的三部曲—理解、接受、改變。有的人不想面對自己的內心,不想理解和接受自己,而想直接改變自己,但這樣做的時候,經常是沒有什麼效果的。我們必須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然後才能很好地改變自己。

主持人:有人說研究心理的人,通常把人性、把世界都看透了,自己反而會失去很多樂趣,這個在你身上有沒有?我覺得你好像沒有。

武志紅:的確,我沒有失去樂趣。心理學帶給我的快樂是比較多的,這種快樂來自兩點:第一點是好奇心,我總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比人性更複雜的東西了,瞭解人性的過程是一個特別有創造力、特別有趣的過程。第二點,就是明白了一點,你對黑暗瞭解得越多,對光明就越有信心。“一個人變成壞蛋,不是因為他天性就是這樣的,不是因為天性就是想幹壞事,而是因為他想幹好事,但是做不了。”這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個電影導演說過的一句話。這很容易理解,譬如,我說我愛你,但是我沒有愛的能力,我只好用病態的方式對你表達我的感情。你會覺得很煩,對我說你這個人怎麼會這麼糟糕,你怎麼就不能用正常的方式來對待我。其實我也想用好的方式贏得你的愛,但我就是做不到。

以前,我認為左右這個世界的是利益、貪婪,但現在我對心理學研究得越深,就越相信人們幹壞事通常是因為受了傷。這就是我在《解讀“瘋狂”》裡提到的:他們如此瘋狂,是因為心靈曾經受傷。

網友:我怎樣才能給我5歲的兒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武志紅:假設這位網友是一個媽媽,我想她這句話反映了兩點:第一點是她非常焦慮,擔心自己不能給孩子一個好的童年;第二點是她有些自責,正在檢討過去對兒子不夠好。首先我想消除這位媽媽的焦慮,我想她已經是一個很好的媽媽了,因為她願意面對自己的問題,願意改變自己。

說到這兒,我特別想談談什麼樣的媽媽是好媽媽。大家不要迷信完美媽媽,所謂的完美媽媽一定是問題最大的,如果有哪個媽媽對別人說她是完美的,那你可以斷定她一定是最糟糕的媽媽。自詡完美的媽媽的確很辛苦,但她是在追求這樣一個境界:如果和孩子的關係中出了任何問題,那一定不是自己的問題,而一定是孩子的問題,因為她已盡心盡力了,所以她沒有任何責任了。你看,完美媽媽不過是一個媽媽逃避自己責任的藉口而已。好的媽媽是這種:我隨時都願意承認我的教育有問題,承認我曾經對孩子做錯了些事情,我願意承認我的錯誤,我還願意改善。

這個網友問這個問題,證明她有這個意願。我想對她說,不必苛求自己做完美父母,只要做一個好父母就可以了,知錯改錯就可以。如果你自己與孩子的關係的確有一些問題,那麼除了檢討外,也要對自己有所寬容。能寬容自己的媽媽,才不會苛求自己必須做一個完美媽媽,也就是那種問題很大的媽媽。

網友:別人覺得我是個條件不錯、頗有前途的人,但我好像患有社交恐懼症,才19歲就對生活心灰意冷,常常思考如果我死了會怎樣。

武志紅:我們要分開兩點,一個是外在的條件,一個是內在的東西。很多人都把自己變得非常優秀,是為了克服內心的自卑。但優秀是外在的,即使真的變優秀了,內在的自卑也不會因此消失。我見過許多條件很優秀的人,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很低,與自己的外在條件不相符。這時,我們就要懂得我們必須拋開外在的優秀,而去碰觸內在的自卑,對這個內在的自卑單獨做工作,令自己真正自信起來。

對於這個問題,他們可能很著急,想立即改變。我想他們可以把急於改變的心情放鬆一下。不要急著改變,否則我會很容易盯著你,指責你,為什麼你不和我說你的內心和隱私,同樣你也會指責我。這樣,關係很容易會變得越來越糟。我們要明白,所謂急著改變其實常常是我急著改變你。一定要明白這一點,要把過程放慢一點兒,期望放低一點兒,暫時還是老樣子,沒有關係。這就是寬容,對我寬容,對你也寬容。

接下來就要思考一下,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在外面無話不說,反而回到家裡就不可以了?很可能是因為,關係越疏遠,越不需要交流內心的隱私。這時我們談的多是什麼吃喝玩樂,這個明星怎麼樣、那本書多麼好、我買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等,都是比較表面的交流不需要內心的交流。然而,在親密關係中,這些表面的交流失去了意義,必須交流自己的內心世界了,這時我們的關係就停滯不前了。這可能意味著,我們懼怕暴露內心,我們的外向可能是假的、膚淺的,一旦面對深層的問題,我們就變得極其內向了。

主持人:害怕暴露自己的內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

武志紅:很可能,他們的人生經驗告訴他們,暴露內心帶來的是傷害。譬如,我對你說,我遇到了什麼事,很難過。這時你反而指責我說,你條件這麼好還不知足?這時我會覺得,我暴露內心受到了傷害,於是下次不告訴你了。

並且,這種經驗應該首先發生在家裡,即他們的家庭成員之間不會交流內心,不會理解對方,相反很喜歡彼此指責。那麼,他們的童年經驗告訴他們,面對親人展示內心的柔軟是會受傷的,於是他們現在對戀人也充滿了提防,不敢暴露自己的內心了。

好的心理醫生會幫你擁抱真相

網友:想問一下武老師,你常說,要擁抱自己的人生真相,但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

武志紅: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認識真相不難,每個人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知道自己遭遇了什麼,但是不願意承認,這時有一個最簡單的好辦法,就是找一個好的心理醫生。

好的心理醫生的價值在於提供一個安全的關係,在這個關係裡,不管你怎麼想、怎麼說都可以,心理醫生不會指責你,說你不該有一些想法或感受。

平時,我們會說,陽光燦爛是好的,不開心、仇恨、憤怒是不好的。於是我們會壓抑自己這些負面的東西,這樣就遠離了人生真相。但好的心理醫生會讓你相信,你所有的感受都是合理的,你的憤怒、嫉妒、仇恨還有悲傷等,都可以在他面前展示出來。一旦你壓抑已久的這些感受在這個關係中展示出來,你就擁抱了你的人生真相。

有很多人有這樣的心理。譬如,你小時候老被父母打,打得死去活來,你充滿仇恨,但是你不敢對別人講,也不敢自己面對。因為大家都說,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父母打你是為了你好。然而,你的感覺不一樣,你感覺很痛苦,有時恨不得把父母殺掉,但這是不允許的,大家都對你說你不該這樣想,因此你會把這些負面情緒壓抑到潛意識裡面。

然而,在一個心理醫生面前,你感覺你談什麼都可以,於是你的真實感受慢慢在心理醫生面前宣洩了出來,告訴他,你當時被打的時候是多麼痛苦,多麼討厭甚至仇恨父母……這些真實感受一講出來,就是擁抱了人生真相。

擁抱真相只是開始,整個心理治療過程可以說是三部曲,即理解、接受和改變。不要急著去改變,要給自己耐心。因為改變很難,一旦看到不能立即改變,你很容易會急躁,你會質問自己,你為什麼還不改變?改變自己是生命最有價值的東西,不容易實現。

主持人:為什麼說這是生命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武志紅:佛教說輪回,你上輩子的“業”下輩子承擔。心理學也講輪回,就是小時候受過的苦,長大了又受一遍,一遍不夠,還要受許多遍,這是心理意義上的輪回。這個輪回就是命運。如果你改變了自己,就是斬斷了輪回。那些常打孩子的父母,你一問就會知道,他們小的時候也是在挨打中長大的。這也是輪回,家族命運的輪回。這個輪回怎麼才能斬斷呢?唯一的方法就是從自己開始,把自己改變。不要指望改變老爸老媽,儘量對他們多一些理解和寬容。太指望改變老爸老媽,或因為童年的苦而嚴厲地怪罪他們,這其實也是在逃避。我們不能指責父母為什麼不斬斷他們的命運鏈條,我們只能從自己開始,自己斬斷自己家族的命運鏈條。

家庭和諧了,社會自然也會和諧

主持人:你分析很多人與人之間的東西、人和社會的關係,很多時候都是從家庭出發的,是不是你認為這個和家庭的關係是很大的?

武志紅:這是最核心的東西。我們現在常講和諧社會,但是和諧社會一定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和諧家庭。這是基礎,家庭和諧了,社會自然也會和諧。

網友:你有沒有想過做心理醫生?

武志紅:想過,很早就有這個目標了,但現在想,可以再慢一點兒,因為現在做心理醫生和我的記者職業有所衝突,比方說做心理醫生要絕對保密。

網友:您身邊的同事(那些記者、編輯),他們的心理有沒有什麼問題?我想廣州報業競爭這麼激烈,作為記者每天面對各種各樣的人物,有真有假他們的人格會不會因此而變異,你有沒有為他們分析過?謝謝!

武志紅:記者、編輯的心理問題比較多,這是一個普遍現狀,我們報社的同事,還有其他媒體的同行,有幾十個人給我講過他們自己的心理問題。我覺得作為記者和編輯有很大的壓力,記者的工作中,有一個重要的任務是揭黑,他們要面對世界的黑暗。要揭黑是多數記者的一種使命感,但常揭黑,會令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更消極,而這消極也會傳染到他們自已身上,令他們出現比平常人更多的心理問題。

網友:武老師,我覺得“健康·心理”專欄裡的一些分析很透徹,我也學到很多關於心理方面的知識,請問武老師有沒有打算把專欄裡的文章出成書呢?

武志紅:我已出了兩本了,一本是《解讀“瘋狂”》,一本是《為何家會傷人》。《解讀“瘋狂”》是分析熱點新聞事件的,《為何家會傷人》是寫一般家庭的心理問題。

主持人:你這兩本書好像賣得非常好,接下來還有出書的打算嗎?

武志紅:是的。兩本書的第一次印刷有1萬套,在一個半月內賣完,在心理學圖書銷售榜上,一個列第五,一個列第九,算是很不錯的成績現在已開始第二次印刷。下半年還有兩本書,也是心理專欄的文章。

父母的控制欲會扼殺孩子的生命力

網友:我現在才22歲,但是已經對什麼事情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對生活也沒有什麼興趣,怎麼辦呢?

武志紅:這是最重要的問題,因為缺乏細節,我難以斷言到底是什麼原因,但可能是這樣的情況,因為不是為自己而活,所以覺得無所謂。

說到這兒,我說一下存在主義哲學。存在主義可以分析,為什麼有些人活得特別有精神有些人活得沒意思。這可以用兩個字來解釋,這兩個字就是“存在”。什麼叫存在?就是我選擇,我活過,我按照自己的意志為自己的生活做選擇。哪怕你遭遇過很多挫折,但如果都是你選擇的,你就會有存在感,你就會有精神,會堅韌不拔。相反,有些人好像從來沒有做過錯誤的選擇,他們順利地生活了好多年,但這不是他們做的選擇,而是父母、老師幫他們做的選擇。那麼,他們並不會覺得幸福,相反會覺得自己好像沒怎麼活過。

像布蘭妮·斯皮爾斯,她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她的核心問題就是缺乏存在感,她有那麼多唱片和財富,但這不是她的意志的展現,是她媽媽的意志的展現,她是完成了媽媽的使命。她的人生是媽媽的,而不是她的。她的那些匪夷所思的事,可以概括為叛逆,就是對媽媽的意志說不,按自己的意志生活。

今天我收到一個讀者的來信,他是一個小男孩,正念高三,準備出國。他的家庭條件非常好,但是他什麼事都不可以做主,都是父母安排好的,這讓他覺得活著很沒有意思,他想死,想自殺。並且,他有一個很特別的感受他走路時常覺得好像不是自己的腿在走路,於是經常摔跤。這種身體反應,是他心理的寫照,他覺得自己不是按自己的意志而活著,反映在身體上,就是不是自己的雙腿在走路。這樣的孩子經常想到死,因為他們的確好像沒有活著,他們的精神生命被控制欲望太強的父母給剝奪了。

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網友:性格決定命運,關係決定性格,可是我覺得命運又決定關係,因為孩童的時候,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沒有辦法控制的。你認為是這樣嗎?

武志紅:的確是。

主持人:這是宿命嗎?

武志紅:可以說是,面對宿命,只能接受。你有這樣的爸爸媽媽、有這樣的家庭,你只能接受,沒有絲毫的選擇權。不過,儘管父母不能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我前面也說到,這是我們生命最大的價值所在。你要想好好地存在,就得改變自己。

主持人:在你博客上有一個系列,是七篇文章,核心就是講要接受自己很多人之所以痛苦就是不願意接受自己。

武志紅:這就是我所說的三部曲—理解、接受、改變。有的人不想面對自己的內心,不想理解和接受自己,而想直接改變自己,但這樣做的時候,經常是沒有什麼效果的。我們必須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然後才能很好地改變自己。

主持人:有人說研究心理的人,通常把人性、把世界都看透了,自己反而會失去很多樂趣,這個在你身上有沒有?我覺得你好像沒有。

武志紅:的確,我沒有失去樂趣。心理學帶給我的快樂是比較多的,這種快樂來自兩點:第一點是好奇心,我總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比人性更複雜的東西了,瞭解人性的過程是一個特別有創造力、特別有趣的過程。第二點,就是明白了一點,你對黑暗瞭解得越多,對光明就越有信心。“一個人變成壞蛋,不是因為他天性就是這樣的,不是因為天性就是想幹壞事,而是因為他想幹好事,但是做不了。”這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個電影導演說過的一句話。這很容易理解,譬如,我說我愛你,但是我沒有愛的能力,我只好用病態的方式對你表達我的感情。你會覺得很煩,對我說你這個人怎麼會這麼糟糕,你怎麼就不能用正常的方式來對待我。其實我也想用好的方式贏得你的愛,但我就是做不到。

以前,我認為左右這個世界的是利益、貪婪,但現在我對心理學研究得越深,就越相信人們幹壞事通常是因為受了傷。這就是我在《解讀“瘋狂”》裡提到的:他們如此瘋狂,是因為心靈曾經受傷。

網友:我怎樣才能給我5歲的兒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武志紅:假設這位網友是一個媽媽,我想她這句話反映了兩點:第一點是她非常焦慮,擔心自己不能給孩子一個好的童年;第二點是她有些自責,正在檢討過去對兒子不夠好。首先我想消除這位媽媽的焦慮,我想她已經是一個很好的媽媽了,因為她願意面對自己的問題,願意改變自己。

說到這兒,我特別想談談什麼樣的媽媽是好媽媽。大家不要迷信完美媽媽,所謂的完美媽媽一定是問題最大的,如果有哪個媽媽對別人說她是完美的,那你可以斷定她一定是最糟糕的媽媽。自詡完美的媽媽的確很辛苦,但她是在追求這樣一個境界:如果和孩子的關係中出了任何問題,那一定不是自己的問題,而一定是孩子的問題,因為她已盡心盡力了,所以她沒有任何責任了。你看,完美媽媽不過是一個媽媽逃避自己責任的藉口而已。好的媽媽是這種:我隨時都願意承認我的教育有問題,承認我曾經對孩子做錯了些事情,我願意承認我的錯誤,我還願意改善。

這個網友問這個問題,證明她有這個意願。我想對她說,不必苛求自己做完美父母,只要做一個好父母就可以了,知錯改錯就可以。如果你自己與孩子的關係的確有一些問題,那麼除了檢討外,也要對自己有所寬容。能寬容自己的媽媽,才不會苛求自己必須做一個完美媽媽,也就是那種問題很大的媽媽。

網友:別人覺得我是個條件不錯、頗有前途的人,但我好像患有社交恐懼症,才19歲就對生活心灰意冷,常常思考如果我死了會怎樣。

武志紅:我們要分開兩點,一個是外在的條件,一個是內在的東西。很多人都把自己變得非常優秀,是為了克服內心的自卑。但優秀是外在的,即使真的變優秀了,內在的自卑也不會因此消失。我見過許多條件很優秀的人,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很低,與自己的外在條件不相符。這時,我們就要懂得我們必須拋開外在的優秀,而去碰觸內在的自卑,對這個內在的自卑單獨做工作,令自己真正自信起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