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为什么打孩子不是一种有效的管教方式

為什麼打孩子不是一種有效的管教方式

·打孩子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管教方式

美國人打孩子嗎?答案是肯定的。 2012年的一次調查顯示,超過70%的美國父母贊成打孩子,他們認為有時候有必要通過打孩子讓他們學會守規矩。

根據“終止體罰兒童全球行動”( Global Initiative to End All Corpor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提供的資料顯示,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家,用“打”來管教孩子是一種被接受的行為。 81%的美國家長說,如果孩子的行為不恰當,他們就會打孩子。 這一資料甚至比中國還高,中國只有50%~60%的家長說他們在調查前一個月體罰過孩子。

“終止體罰兒童全球行動”調查了6大洲(北美洲、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17個國家的情況,只有3個國家的家長表示不會打孩子,它們是新西蘭、瑞典和阿根廷。

瑞典和阿根廷分別於1979年和2016年立法禁止體罰兒童。

看來,用“打”來管教孩子,是全世界普遍接受的一種糾正孩子行為的方式。

·為什麼打孩子不是一種有效的管教方式

哥倫比亞大學伊莉莎白·湯普森·吉爾肖夫( Elizabeth Thompson Gershoff)博士搜集並分析了62年的資料,用以研究父母採用體罰管教與孩子的行為及人生經歷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

爾肖夫博士的研究發現,體罰確實能讓孩子很快遵守規則,並且表現出家長認可的行為,這比講道理更能獲取立竿見影的效果。 也許這就是打孩子成為全球普遍管教方式的主要原因—短期效果非常好。

那麼,長期效果如何呢?吉爾肖夫選擇了11個家庭進行長期跟蹤研究。 她發現,從長遠看,打孩子對改善他們的行為效果並不好,還有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 尤其是頻繁採用嚴重體罰作為主要的管教方式,會造成孩子一系列心理問題,甚至還有反效果—打得越多,孩子的行為問題越嚴重。

為什麼會這樣?有一種觀點認為,按照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要使懲罰有效果,必須在行為出現時立即懲罰,並且這種“行為一懲罰”模式還要具有一致性,即每一次孩子出現這種行為時都要立即懲罰,否則難以形成條件反射。 但是,很多家長並不能保證孩子每次犯類似錯誤的時候都能給予同樣的處罰。

更重要的一點是,體罰本身並不能教導孩子分辨是非對錯。 體罰只能使孩子害怕家長,家長在場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但家長不在場的的時候,他們就不會守規矩。 因為對孩子來說,“守規矩”只是為了避免挨打,他們並沒有將“恰當的行為”內化,甚至並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還有研究顯示,孩子挨打之後會經歷恐懼、憤怒、悲傷等情緒,這些情緒會使他們更加難以認同父母的管教。 被父母打過的孩子,更可能對他人產生敵意,他們不會認為是自己做錯了才被打,而認為是別人導致自己被打,從而在社交時更具有攻擊性。 所以,打得越多,孩子的行為問題可能越嚴重。

此外,打孩子還給孩子樹立了一個暴力的榜樣,他們會認為打人是一種合理的行為。

那種在家被父母毆打的孩子,很可能會對弱于自己的同學採用暴力。 吉爾肖夫還說,當這些孩子成年並擁有親密關係之後,他們更可能對伴侶或孩子採用暴力。 但吉爾肖夫博士也謹慎地強調,並不是所有被體罰過的孩子都一定變得具有攻擊性,因為孩子性格的形成也和環境有關,尤其是親子關係本身。

除了對孩子產生這些影響以外,暴力管教對於家長本身也有一個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它會引發家長的虐待行為。 毆打孩子和虐待孩子常常只有一線之隔,很多人在打孩子的時候,他們的憤怒並不會消減,反而會越來越甚。 有些父母一開始只是想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管教會升級為嚴重的傷害行為,甚至導致孩子死亡。

瞭解打孩子的危害之後,也許很多父母還是會將它作為自己的教育方式之一,但在使用這種方式管教孩子的時候,或許你可以思考一下這些問題:

你可以保證每次見到孩子做出這種“錯誤”的行為都打他一次嗎?

孩子被打以後,他真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嗎?他是怕被你打,還是真的認識到自己有錯?

在打孩子的過程中,你僅僅是想糾正他的不良行為嗎?在這個過程中,你有沒有將其他的情緒也帶入其中?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怎樣管教你的?這樣做有效嗎?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也用同樣的方式管教他的孩子嗎?

經過這樣一番思考之後,也許你的決定會更加理性。

經過這樣一番思考之後,也許你的決定會更加理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