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孩子遭受校园霸凌,父母应该怎么办

孩子遭受校園霸淩,父母應該怎麼辦

CASE|孩子遭受校園霸淩的後果,遠比家長想像得嚴重

校園霸淩事件可以說是全球青少年普遍面臨的一種現象。 一個名叫丹尼爾·菲茨·派翠克的13歲美國小男孩,因為遭遇校園暴力,在家中的閣樓上吊自殺了。 丹尼爾在學校是一個不受老師歡迎的孩子,一直因為成績和體重的原因被老師鄙視,而他曾經的朋友不知道為什麼也在孤立他,甚至挑釁他。 他在學校被欺淩的事並非秘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和家人一直在向學校和老師尋求幫助,但校長回復“這些都是暫時的,孩子們很快就會和好”,實際上丹尼爾卻遭受到了更加嚴重的傷害。

丹尼爾去世之後,家人在他的房間找到了一封信,這封信講述了他在學校被欺淩的事件。 丹尼爾在信裡寫道:

我寫下這封信,是想講述我在學校裡的經歷。 一開始一切都很好,我有很多朋友,成績也優秀,生活很美好。 我搬走一段時間再回來的時候一切都變了。

我曾經的朋友們都不喜歡我了,他們不再和我說話。 6年級的時候,我考試沒及格,我的朋友也掛科了,他覺得這都是我的錯,並且開始欺負我,還連同其他幾個同學一起欺負我。 後來,我和他打了一架,所有人都停手了,只有那個同學沒有,他很生氣,最後我斷了一根手指。 在那之後,他又找了我很多麻煩,一直在欺負我,沒有任何原因地欺淩我,我已經放棄去向老師尋求幫助了,因為他們什麼都不管!

雖然事情不是我引起的,他掛科跟我沒有關係,但他還是一直欺負我,我和所有老師都說過這件事情,但是所有人都無動於衷,除了一個老師,她總是耐心地試圖理解我,並且試圖幫助我,但也並沒有持續多久。

我一直在祈求離開這個學校,即使掛科我也不在乎,我只想轉學,別無他求。

·關於校園霸淩問題的相關調查

什麼是校園霸淩?有人認為校園霸淩只是肢體暴力,其實遠遠沒有這麼簡單,除了毆打,一個或者幾個孩子的情緒虐待或者用言語侮辱另一個孩子的時候,霸淩就發生了。 某些霸淩事件還包括以結束一段友誼為威脅去操控別人,女生比較多採用這種方式,還包括傳播被欺淩者的謠言,鼓勵大家孤立被欺淩者。

校園霸淩是青少年和兒童面臨的一種特殊問題,它可能導致一系列持續的心理和生理傷害。 校園霸淩事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美國一項關於未成年人欺淩事件的調查結果顯示:

在校園中,有24%的6年級學生報告自己曾遭受欺淩,而12年級的學生報告遭受欺淩的比例下降為7%;

在美國12~18歲的年輕人中,28%的學生報告遭受過校園暴力;

遭受校園暴力可能性最高的年齡階段是6~8年級(也就是中國的小學6年級到初中二年級);

8~11歲的孩子中,有1/3的人報告欺淩事件發生在校園;

4~8年級被欺淩的孩子中,有22%存在學習問題;

被欺淩的年輕人更可能出現心理問題,包括焦慮、抑鬱、孤獨以及低自尊;

欺淩別人的孩子也可能出現偏差行為,比如盜竊和吸毒;

那些報告自己被欺淩的孩子,有18%的人說他們被人取笑和羞辱18%的人說他們曾被人傳流言蜚語,5%的人曾遭受肢體暴力,3%的人曾被強迫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6%的人曾被人排斥;

男性更容易採取暴力的行為欺負別人,也更容易遭受來自同伴的暴力行為;女性則更可能遭受語言和心理上的欺淩,包括性騷擾和謠言。

硏究發現,那些長期遭受校園暴力的孩子,成年以後比沒遭受過校園暴力的孩子犯罪率高出6倍,他們也更可能體罰或者虐待自己的孩子。

被欺淩的孩子可能表現出這些現象:衣服丟失或者被撕壞;身上出現無法解釋的瘀傷;對上學感到恐懼、焦慮,或者無法解釋,就是不願上學;出現翹課;容易情緒化;出現退縮行為;成績一落千丈;沒有朋友;食欲下降;向家長要很多錢,理由是交補課費或者餐費;睡眠容易驚醒。

·如何干預和處理霸淩事件

詢問孩子午餐後、上學前、放學後的時間怎樣度過;詢問孩子在學校的感覺如何;詢問孩子的學校是否有欺負同學的人,不要直接問孩子是否被欺淩。

如果聽說孩子被別人欺負,一定要認真對待,鼓勵孩子說出來。

將所知道的欺淩事件報告給學校。 記錄下來誰受傷了、如何受傷以及和誰溝通過。

如果孩子遭受霸淩已有一段時間,應該讓孩子接受心理諮詢。 通常情況下,那些自信的孩子不會被欺淩。 被欺淩的孩子通常具有某些心理特質,比如被動、敏感、對人挑剔,或者自我價值感低、害羞。

若霸淩事件無法解決,可以讓孩子轉學,並且培訓孩子的交友技能。

並非只是受欺淩者應該受到關注,欺淩者也應該受到關注。霸淩本來是兒童或者青少年的一種偏差行為,這種行為並不正常,往往欺淩別人的孩子也面臨一系列心理和情緒問題,甚至人格問題,如果成人只是用“他們是孩子”來解釋欺淩者的行為,就會錯失很多干預的機會。

有專家建議,改變那些沒有遭受欺淩卻旁觀欺淩的孩子的態度,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欺淩事件。欺淩者喜歡有觀眾,旁觀者對這種行為的忍受會使欺淩者更加肆無忌憚。學校可以給孩子訓練“角色扮演”,幫孩子認識到哪些行為是欺淩行為,並且可以做些什麼。有時,一個旁觀的孩子只需要簡單說一句“你這樣做不好吧”,就可能阻止一次霸淩行為。

被欺淩的孩子通常具有某些心理特質,比如被動、敏感、對人挑剔,或者自我價值感低、害羞。

若霸淩事件無法解決,可以讓孩子轉學,並且培訓孩子的交友技能。

並非只是受欺淩者應該受到關注,欺淩者也應該受到關注。霸淩本來是兒童或者青少年的一種偏差行為,這種行為並不正常,往往欺淩別人的孩子也面臨一系列心理和情緒問題,甚至人格問題,如果成人只是用“他們是孩子”來解釋欺淩者的行為,就會錯失很多干預的機會。

有專家建議,改變那些沒有遭受欺淩卻旁觀欺淩的孩子的態度,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欺淩事件。欺淩者喜歡有觀眾,旁觀者對這種行為的忍受會使欺淩者更加肆無忌憚。學校可以給孩子訓練“角色扮演”,幫孩子認識到哪些行為是欺淩行為,並且可以做些什麼。有時,一個旁觀的孩子只需要簡單說一句“你這樣做不好吧”,就可能阻止一次霸淩行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