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做“情绪指导型”父母,而非“情绪消除型”父母

做“情緒指導型”父母,而非“情緒消除型”父母

我母親曾在一個機關單位工作,這樣的單位有一個特點,工作簡單,但人事關係錯綜複雜。 母親是個單純而又直率的人,常常無法在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取得平衡。

小時候,母親常常向父親抱怨單位有些同事的做法。 父親聽完則會說母親想多了,太敏感。 有時父親還沒聽完母親的抱怨,就打斷她說:“好了好了,想點兒高興的事情嘛!怎麼說得好像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一樣,要不你辭職算了。 ”

母親說:“我又沒說要辭職!

聽母親這麼說,父親就會說:“不辭職就往好的方面想,別總想那些不好的!”

有時候,父親也會反過來責怪母親:“客觀地說,這件事你也有責任,不能完全怪別人,對不對?”

每次聽父親這麼說,母親就會感到既憤怒又委屈,忍不住責怪父親:“你怎麼回事,怎麼還幫著別人說話?”

後來母親不止一次告訴我,她很少再願意和父親說工作上的事情,父親總是不能體諒她,他要麼讓她往好的方向想,要麼幫著別人說話。

現在回想母親那些年,工作不開心,還無人訴說,在家裡也沒有一個抱怨的出口,想必她非常鬱悶。 可那時我也說不清父母之間的問題究竟是什麼,是父親太冷酷,還是母親太“玻璃心”?直到後來學習心理學後我才明白,父親這樣的伴侶被稱為“情緒消除型”伴侶。

·什麼是“情緒消除型”伴侶

若按照對伴侶負面情緒的反應來分類,伴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情緒消除型”伴侶,另一類是“情緒指導型”伴侶。

情緒消除型的伴侶能感受到對方的負面情緒,卻不能與伴侶共情。 在伴侶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他們總想“消除”伴侶的負面情緒,就像我父親那樣,讓母親往好的方面想,或者“客觀”看待自己的問題,以從負面情緒中抽離出來。 一對彼此不能產生共情的夫妻,很難通過回應對方的情緒來加深彼此的聯繫,他們之間的關係也會出現隔閡。

情緒消除型的伴侶往往都是出於“好意”,他們認為負面情緒不好,希望對方能夠趕快停止這些情緒。 那些讓伴侶“往好的方面想”的人,以為自己的說法很有支持力,但實際上伴侶收到的信號卻是—我不想聽你說這些。

·情緒消除型的人認為消極情緒是有害的

為什麼有些人會成為情緒消除型的伴侶呢?美國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 John Gottman)發現,每一個人對自己的情緒都有自己的感受。 比如有人曾對我說:“我真的好討厭自己生氣。 ”這是她對待自己憤怒的感受和態度,她可能認為生氣是不對的,如果控制不住生氣了,她就會更加討厭自己。

曾有一個學生對我說:“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淡定的人,不悲不喜。 ”那麼可以推斷,當他因為一件事而感到高興或悲傷的時候,他會因為自己體驗到這些情緒而感到失望。

我們對待情緒的態度千差萬別,尤其是對待那些消極情緒。 有人認為消極情緒有害、應該被禁止;有人認為消極情緒是中性的,只是一種情緒反應;還有人認為消極情緒也有積極的意義。

這3種人對消極情緒的態度和感受完全不同,當他們面對自己和身邊人的消極情緒時,反應就會不同。

第一種人往往會出現“情緒消除”的行為,我父親就是這種人,他認為消極情緒不好,希望能夠幫我母親“消除”那些情緒。 但是他不知道情緒是一個人對待事件天然的反應,人們很難隨意選擇自己的情緒。 當有人說自己可以選擇情緒的時候,他很可能不是在選擇情緒,而是在壓抑情緒。

·父母對待情緒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對待情緒的態度

一個人對待情緒的態度是怎麼形成的呢?戈特曼教授發現,家長對待孩子的消極情緒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對待消極情緒的態度。

如果父母是情緒消除型父母,在孩子經歷負面情緒的時候,他們會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簡單地告訴孩子“別去想了”“開心點兒”。 但孩子的負面情緒並不會因為一句“別去想了”就消失,也不會因為注意力轉移就消失,孩子只會漸漸形成對負面情緒的態度—這些情緒是不好的,我要儘量避免它們出現。 面對別人的消極情緒,他們可能也會好心地勸告別人:別想了,忘了吧,開心點兒……

還有一種父母是“情緒指導型”父母,當發現孩子出現消極情緒的時候,他們不會指責和評判孩子的情緒,反而會將孩子出現消極情緒看成和孩子親密溝通的機會,幫助孩子理解這些感受。 每一次他們接納、理解孩子負面情緒的時候,就和孩子建立了更深一層的連接。當孩子感覺到被理解和被支援的時候,父母才有可能指導他們怎樣改變,或者從中獲得領悟。

舉個例子:一個小男孩的玩具被弟弟搶走,並被弄壞,他很生氣,氣得大哭起來。

如果他的父母是情緒消除型父母,他們可能會說:“忘了這件事吧你是哥哥,要包容一點兒。”或者說:“別難過了,媽媽明天再給你買一個。”是的,他或許可以獲得一個新玩具,但他怎麼可能忘記憤怒和傷心,父母的話只是讓他知道這種情緒不該被表達出來。

情緒指導型的父母則可能會說:“我知道弟弟搶你的玩具你很生氣,他還弄壞了玩具,這讓你很傷心,你生氣和傷心都是對的。你可以告訴我當時發生了什麼,我們起來想一想,如果以後出現這種情況,你應該怎麼辦,好嗎?”

·情緒指導型父母更容易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

我們一直強調要培養孩子的高情商,高情商的人並不是那種會壓抑和控制自己情緒的人,而是能夠接納並主導自己情緒的人。

情緒指導型的父母比較容易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在學習如何與自己的各種情緒相處,也不會認為負面情緒是消極的、應該被制止的。相對於情緒壓抑的人,這類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

當孩子成年進入到一段婚姻之後,他會發現婚姻中並不只有喜悅和快樂,還有很多消極感受,也需要面對伴侶的負面情緒。如果他是一個“情緒指導型”的人,會更容易接納伴侶的負面情緒,更容易體諒伴侶的感受和處境。他會先理解伴侶,再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總想為自己在乎的人想辦法,但是常常忘記,在給別人任何建議之前,我們需要先理解這個人,體諒他的感受,與他共情,否則對方很難接受我們的建議。

如果我父親別那麼急著消除母親的“壞情緒”,而是先接納母親的情緒,同情她的遭遇,讓母親感覺到被理解後再給出建議,或許母親對婚姻的幸福感會更高。

每一次他們接納、理解孩子負面情緒的時候,就和孩子建立了更深一層的連接。當孩子感覺到被理解和被支援的時候,父母才有可能指導他們怎樣改變,或者從中獲得領悟。

舉個例子:一個小男孩的玩具被弟弟搶走,並被弄壞,他很生氣,氣得大哭起來。

如果他的父母是情緒消除型父母,他們可能會說:“忘了這件事吧你是哥哥,要包容一點兒。”或者說:“別難過了,媽媽明天再給你買一個。”是的,他或許可以獲得一個新玩具,但他怎麼可能忘記憤怒和傷心,父母的話只是讓他知道這種情緒不該被表達出來。

情緒指導型的父母則可能會說:“我知道弟弟搶你的玩具你很生氣,他還弄壞了玩具,這讓你很傷心,你生氣和傷心都是對的。你可以告訴我當時發生了什麼,我們起來想一想,如果以後出現這種情況,你應該怎麼辦,好嗎?”

·情緒指導型父母更容易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

我們一直強調要培養孩子的高情商,高情商的人並不是那種會壓抑和控制自己情緒的人,而是能夠接納並主導自己情緒的人。

情緒指導型的父母比較容易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在學習如何與自己的各種情緒相處,也不會認為負面情緒是消極的、應該被制止的。相對於情緒壓抑的人,這類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

當孩子成年進入到一段婚姻之後,他會發現婚姻中並不只有喜悅和快樂,還有很多消極感受,也需要面對伴侶的負面情緒。如果他是一個“情緒指導型”的人,會更容易接納伴侶的負面情緒,更容易體諒伴侶的感受和處境。他會先理解伴侶,再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總想為自己在乎的人想辦法,但是常常忘記,在給別人任何建議之前,我們需要先理解這個人,體諒他的感受,與他共情,否則對方很難接受我們的建議。

如果我父親別那麼急著消除母親的“壞情緒”,而是先接納母親的情緒,同情她的遭遇,讓母親感覺到被理解後再給出建議,或許母親對婚姻的幸福感會更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