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幸福心理学.jpg

幸福心理學

“我如何更幸福?幸福感是從哪兒來的?”當我們想解決這些問題時,自然就會求助於心理學。 心理學是關於幸福的科學。 有人說心理學改變了世界,很多朋友急於從這個寶藏中找到秘訣,我個人也走過這樣的路,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測量等,這個領域的一切都讓我感到好奇,令我完全進入一種自我探索的狀態。

我很慶倖接觸到了積極心理學,從此開始幸福的學習、體驗和分享。 1998年,馬丁·塞利格曼以最高票當選美國心理協會主席。 他從“習得性無助”的硏究中走出來,不只關注人性黑暗、脆弱與痛苦的一面,更發出“積極心理學”的召喚——幫助普通人增加幸福感。

我更願意稱這樣的科學為幸福心理學。

過去50年,心理學只關心一件事—心理疾病。 過去的心理學研究忽略了生命的積極層面,它對我們原先模糊的概念如抑鬱、精神分裂症、酗酒等,能做出精准的描繪,而且有很多測量量表。 馬丁·塞利格曼發現,在心理學研究論文中,關於幸福的只占1%,而關於抑鬱、悲傷的論文占99%。 心理學研究已有了解除抑鬱的操作手冊,卻對如何獲得幸福的知識知之甚少。 研究發現要擺脫問題狀態,我們會變得更痛苦,甚至還不如以前。 人不只是糾正錯誤或缺點,還希望找出自己的優勢和生活的意義。 沒有幸福感的人不會感到長久的幸福,而有幸福感的人不會感到長久的不幸福。

一個認為失去了一切沒有生活希望的人,在意的不僅是解除痛苦,而是需要美德、生命目的、正直及生命的意義,由此引發的積極情緒體驗會使消極情緒快速消失。

積極心理學校正了傳統心理學的不平衡,這些我們在馬丁·塞利格曼《真實的幸福》中能獲得很多回答。 其新的研究顯示,幸福感可以持久。

真正的幸福感必須來自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靠捷徑。 我的一個朋友的孩子患有重病,且將不久于人世。 母親認為她很慘,她卻始終認為自己很幸福。 因為她陪孩子從小學習繪畫,孩子留下很多作品,且在北京舉辦了個人畫展。 同時她得到了很多認同、支持和幫助,她一直生活在感恩中。

所以人們看到她根本不是一個負重前行的人,相反她活得灑脫,每次我看到她,都覺得她是鮮活的幸福榜樣。

很多人誤以為通過捷徑可以獲得幸福,事實上它無法帶給我們真實的幸福。 幸福感源于優勢與美德,只有通過自己努力得到的幸福,才會有真實的感受。 如果一切來得太容易,幸福感勢必會大打折扣。

好口才是事業的敲門磚,我教過一門課是青少年演講與口才,之所以教這門課,幾乎沒考慮過經濟效益,就是覺得有意義。 因為一個人的表達能力太重要了,這是伴隨終生的能力,是迅速提升自信的能力。 當時很多人都不看好,家長會給孩子報小主持人,但不會讓孩子學演講,演講與升學一點關係都沒有。

我自己是公眾演說的受益者,可以說這項技能給我創造了更大的平臺與機會。 如果孩子在少年時代就能受到這樣的專業訓練,將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 我辦第一期青少年與口才班時才7個人,每週要穿越全城去上課,週五在城西,週六在城東。 校方也覺得這件事有意義,賠錢辦這個培訓。 我們堅持了兩年,當我帶著小學員們走上市民講臺展示演講的魅力時,校長激動了:“原來我們學校的孩子這麼棒!”台下的家長感歎:“我的孩子如果有這樣的表現該多好。 ”我個人也深深地感到幸福,我為這些孩子驕傲。 原來老師是由學生成就的!如果沒有當初的付出,就沒有後來的成就感。 後來我教的小學員走到文軒書店替代文軒姐姐講故事,參加全市、全省、全國的演講比賽。
我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這個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次特別的幸福體驗,它是完全投入的、忘我的體驗,且幸福感一直在持續。

幸福本身就是一種持續的戰鬥力。 積極心理學關於幸福的研究不斷深入,在馬丁·塞利格曼《持續的幸福》一書中,我發現從學術象牙塔走進接地氣的生活,發現人們為維持人際關係和追求成就付出的努力並不能簡單地歸結到積極情緒中去。 幸福不是目的,而是持續的能力,我們幸福地追求,就可以獲得穩穩的幸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