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韓信要是聽了此人的建議,或許就不會死在這位女人手中了

最近在做適配Android P的工作, 雖然官方文檔關於Android P的適配技術要求不多, 但要是項目用到關於私有API時, 特別是反射, 改動起來就相對比較麻煩了。 因為Android P在運行時強制限制應用通過反射方式來操作被標記為@hide的類、方法、屬性。

如果關於Android P適配的問題, 歡迎交流。

今天我們不聊技術, 聊一聊歷史人物, 韓信。

韓信(約西元前231年-前196年), 漢族, 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 今淮安市淮陰區)人, 西漢開國功臣, 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 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 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

關於韓信是怎麼死的, 按照歷史的說法,

韓信死於謀反。 因為疑點太多, 古往今來, 不知多少人想為韓信翻案。

史記正面的記載, 韓信死於一場政變, 據說陳豨上任之前, 曾拜訪過他, 他和陳豨就此串通, 約定同時舉兵, 一內一外, 企圖推翻劉邦, 結果被人告發, 被蕭何和呂後先發制人, 殺于鐘室。

對於韓信的死是被呂後先發制人處死的。 也有一定的道理。 據記載, 韓信臨死前曾說過:“吾悔不用蒯通之計, 乃為兒女子所詐, 豈非天哉!”

大意是說, 我後悔沒有採納蒯通的計謀, 以至被婦女小子所欺騙, 難道不是天意嗎?

蒯通何許人也?辯士、謀士。

蒯(kuǎi)通, 本名蒯徹, 范陽(今河北徐水北固鎮)人, 因為避漢武帝之諱而改為通。 蒯通辯才無雙, 善於陳說利害, 曾為韓信謀士, 先後獻滅齊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計。

司馬遷在《史記·田儋列傳第三十四》中這樣評價:“甚矣蒯通之謀, 亂齊驕淮陰, 其卒亡此兩人!蒯通者, 善為長短說, 論戰國之權變, 為八十一首。 ”

班固在《漢書·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傳》這樣評價:“仲尼‘惡利口之覆邦家’, 蒯通一說而喪三俊, 其得不亨者, 幸也。 ”

可見蒯通是一位很有才能的謀士。

要是韓信聽了此人的建議, 估計前程無量。 那麼韓信為何不聽此人的建議, 自立為王呢?

楚漢之爭快結束時, 韓信可時手握重兵, 對天下大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韓信當時為何不自立為王呢, 史書這樣描述, 韓信當時只是一介平民, 沒有地位, 沒有權利, 曾投奔項羽門下, 可項羽不重視他, 最終投到劉邦, 劉邦封韓信為王, 韓信心存感激。

為了感謝劉邦的知遇之恩, 韓信沒有理由造反, 自己也是心甘情願的為劉邦效力。

但這與《史記.淮陰侯列傳》有衝突, 韓信的智力和謀略都是超乎常人的, 《史記》中曾出現過“狡兔死, 走狗烹;飛鳥盡, 良弓藏”, 以韓信的智慧, 他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

當時韓信身邊有兩個重要的辯士都反復地向韓信陳說其中的利害關係, 韓信應該也曉得其中要害。

其中一個是武涉, 武涉是什麼人呢?武涉是項羽的人, 關於他的說辭, 感覺說服力還不夠。

另一位謀士就是前面提到的:蒯通

他向韓信陳說了他的處境,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 挾不賞之功。 歸楚, 楚人不信;歸漢, 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 名高天下,

竊為足下危之。 ”

言外之意在告誡韓信:除了自立為王, 只有死路一條了。

韓信則答“先生且休矣, 吾將念之。 ”

韓信要好好想想, 說明韓信聽進去了, 他在斟酌蒯通的話。

韓信也並指望劉邦會保全他。

平定齊地前, 劉邦曾派了酈食其去向齊王談判, 讓齊王歸順劉邦, 而韓信則聽從蒯通的建議, 直接帶兵攻打齊國, 沒有理睬酈食其和齊王的約定, 韓信平定齊國後, 而此時韓信手握重兵。

此時正是楚漢之爭的緊要關頭, 劉邦需要韓信, 就派使臣前去和韓信說希望能幫助劉邦夾擊項羽, 可是韓信並沒有直接的答應劉邦, 而是和劉邦談條件, 要坐一個“假齊王”, 試想, 如果韓信真的相信劉邦會善待他, 為什麼會反過來向劉邦談條件。

也有人說, 韓信此舉非常的不明智, 但可以肯定是, 與其關於知遇之恩, 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韓信為什麼沒有自立為王, 我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就是再想想, 缺少邁出第一步的勇氣, 如同很多高管, 面對目前可觀的收入, 家庭的壓力, 也不會輕易辭職, 創業, 太冒險了。

以為作為諸侯就安全了, 殊不知呂後的政治才能遠遠超出了他的想像。

韓信為何沒有自立為王? 你是怎麼認為的呢, 歡迎交流!

[END]

感謝閱讀, 感謝有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