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美军最大的巨型制导炸弹败走鸭绿江大桥:空中绞杀战遭到惨败!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 美軍力圖通過狂轟濫炸, 切斷志愿軍的后勤保障, 瓦解志愿軍的作戰士氣。 先后發動了絞殺戰等空中戰役, 妄想斷絕半島北部的公路和鐵路運輸。 美軍尤其選擇破壞橋梁和鐵路樞紐, 最優先的目標是作為主干線使用的鴨綠江鐵路大橋。 志愿軍物資必須通過鴨綠江和北方河流的公路和鐵路橋, 如果造成其無法使用, 就會減少80%的運輸容量。

很多美軍都以為鐵路橋是非常脆弱的, 是極好的攻擊目標。 然而事實卻打了美軍的臉。 美軍的B-29戰略轟炸機等機型, 曾多次對半島北部的重要橋梁進行轟炸,

但轟炸效果很差。

在整個朝鮮戰場上, 志愿軍的軍車和軍列在白天幾乎是不通車的, 白天橋梁和道路全部封閉, 物資運輸全都在晚上通過。 凌晨時, 志愿軍自己主動破壞一些橋梁和道路, 偽裝成毀壞現場, 以便讓美軍偵察機以為這是已經被炸毀的。 到了黃昏時候再搶修通車。

在1950年10月, 志愿軍工兵第14團甚至在鴨綠江上架設了水下橋, 開創了我軍工兵史上此項技術的先河。 用鐵軌和涂上瀝青的枕木在水下架橋, 橋面在水下50厘米, 江水淹不了汽車的排氣管, 又能把橋梁藏得嚴嚴實實。

為了迷惑敵人, 志愿軍還修建了大量的假鐵路, 假掩體, 假橋梁, 吸引敵機轟炸。 隱真示假, 一套“組合拳”“打”得美國空軍暈頭轉向。

很長一段時間內, 美軍始終無法理解, 所有橋梁和車站鐵路明明已被炸毀, 為什么志愿軍的人員和物資仍能源源不斷地順利渡江。

美軍認為, 要有效轟炸橋梁目標, 使用戰術飛機并不是最佳選擇, 應該集中使用重型轟炸機進行地毯式轟炸。 1950年8月16日, 美國空軍出動98架B-29戰略轟炸機的大機群, 猛烈轟炸鴨綠江畔的橋梁目標。 作戰結果表明, 美國人想錯了, B-29轟炸機高空投彈時, 炸彈容易受到風力等因素影響而偏離橋梁。 選擇低空投彈時, 又很容易被地面高炮擊落。 美國空軍統計發現, 平均每架B-29從橋梁上空飛過, 只能投擲4枚炸彈, 那些炸彈還無法全部炸中橋梁。

為了對付炸不斷的志愿軍交通線, 美軍甚至秘密動用過第一代精確制導炸彈和重達5噸的巨型炸彈。

1950年末, 美國空軍為B-29轟炸機秘密配備了“拉松”制導炸彈, 這是美國第一種使用無線電指令導航的精確制導炸彈。 炸彈口徑為1000磅, 能夠接受無線電指令改變航向。 美軍的B-29轟炸機總共向一些橋梁投擲了487枚“拉松”制導炸彈, 只有10%準確命中, 大部分落空, 毀傷率很低, 只有少數橋梁遭到破壞。

美軍還認為口徑1000磅的制導炸彈還是太輕了, 于是又推出了代號為“塔松”的巨型制導炸彈, 這也是整個戰爭期間投入使用的最大炸彈。 “塔松”以二戰時期英國的6噸“高腳杯”地震炸彈和10噸“大滿貫”鉆地炸彈為基礎研制, 配備了無線電指令接收系統, 全長6.4米, 彈徑近1米, 重達5.5噸, 是當時美軍最大的制導炸彈。

每架B-29的彈艙只能容納一枚“塔松”制導炸彈。

一開始, B-29轟炸機編隊總共投擲了10枚“塔松”巨型制導炸彈, 然而只有1枚命中目標, 命中率為10%。

1951年3月29日, 3架B-29轟炸機攜帶這改進型的“塔松”巨型炸彈, 從西太平洋基地起飛, 空襲鴨綠江大橋。 然而第一架B-29還沒飛到戰場就出現機械故障, 不得不返航降落。 第二架B-29也發生了技術故障, 無法返航, 只好在大海上緊急迫降。 B-29轟炸機迫降前在低空將“塔松”巨型炸彈投入海里, 然而, 巨型炸彈在水面反彈起來, 并發生猛烈爆炸, 居然炸中了低飛的B29, 所有機組人員慘死大海。 第三架B-29只好孤零零地奔向鴨綠江大橋, 但投擲的巨型制導炸彈如同瞎子那樣偏離目標而去。 大橋完好無損。

經過與志愿軍的絞殺戰和反絞殺戰的激烈較量以后,

美國飛行員都認為轟炸志愿軍的橋梁是一項十分困難的任務, 因為難以直接命中, 即使稍微偏離一點也難以收效, 周圍還部署各種口徑高炮, 大量防空火力陷阱, 形成嚴密的防空火力網。 從抗美援朝的戰例表明, 即使在有高度的空中優勢, 炸橋也不是輕而易舉的。

在英勇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反擊下, 空中絞殺戰遭到慘敗, 這成為美軍航空史上難以抹去的敗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