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宋朝的官帽帽翅搞那麼長,是要拿來當螺旋槳飛上天嗎?


本 文 約

3400

閱 讀 需 要

7min


帽翅的特殊技能——當螺旋槳

話說趙匡胤創建大宋朝, 是從人家後周孤兒寡母手裡搶來江山, 雖說老趙當上皇帝之後表現還不錯, 但多少也覺著自己這事幹得有點不地道, 所以特別擔心別人在背後嘀咕他, 每當看見有人竊竊私語, 就犯疑心病, 覺得是在說他。 於是趙匡胤發明了一款帽子, 帶有超長的帽翅, 就像飛機螺旋槳一樣。 帶上這種帽子, 兩個人再想交頭接耳, 可就不方便了, 因為帽翅會碰在一起, 要是挨得再近一點, 帽翅甚至會抽到對方臉上, 這正是趙匡胤追求的效果——叫你瞎說,

打臉了吧?


宋太祖趙匡胤所戴襆頭, 超長款帽翅

以上, 是坊間流傳的, 宋朝標誌性的長帽翅的來歷, 很有意思, 但我必須告訴你, 這純屬扯淡。 你翻遍歷史典籍, 也不會找到有哪裡記載著這種帽子是趙匡胤發明的, 甚至宋代帽子的獨特款式, 都沒怎麼引起後人的注意, 僅有一本元朝人寫的《席上腐談》曾記載:“宋又橫兩腳, 以鐵線張之, 庶免朝見之時偶語。 ”裡面也沒有趙匡胤什麼事。

那麼, 真實的歷史又是怎樣的呢?這要從3000多年前開始講起了……

據挖墳的, 啊不對, 是搶救性挖掘的考古學家們發現, 商代以前的人們都是披頭散髮的。 但到了商代, 人們看著不雅, 就開始系頭巾了。 那時候, 頭巾是找一張正方形布頭, 四個角系上四條帶子。

其中前面兩條帶子系在下巴下面;後面兩條帶子系在頭後。 這種東西呢, 當年叫做襆頭。 襆頭意思就是覆頭, 或者說蓋上亂糟糟的頭髮用的, 可以說是一種簡易帽子。

大概經過了2000年的發展, 到6世紀下半葉的北周時期, 周武帝宇文邕要求將襆頭的戴法加以規範化。 即將其疊起一角從前額向後包複, 將兩角置於腦後打結, 所余一角自然垂於腦後。 同時以皂紗為之, 作為常服。 而這就是後世烏紗帽的最初雛形, 而襆頭這種帽子也開始朝著飛機螺旋槳化的方向發展了。

唐朝, 飛機螺旋槳化明顯加快。 帽子從軟榻榻的變成了硬殼的, 簡單說就是將帽子外面塑形(比如一個圓形的、分為前後兩部分的、前後兩部分前面低後面高的等),

然後再在裡面加層襯。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帽子可以直接戴在頭上, 結果四根帶子也就顯得比較多餘了。 多餘了怎麼辦?唐朝人自有辦法。 他們將前面的兩條帶子系到帽子上面, 形成一個蝴蝶結。 剩下的兩條在腦後的垂腳則在裡面襯上絹、紙板甚至是鐵絲, 或下垂如燕尾、或如飄帶般長長拖在後面。 可以說已經十分接近宋代的官帽樣式了。 你看, 唐太宗和唐玄宗就非常喜歡這樣的帽子, 他們的帽子基本也都是有蝴蝶結的。 可見, 對蝴蝶結的愛好不是現代人的專利, 因為那時候的人們就已經喜歡上帶蝴蝶結的帽子了。


唐太宗所戴帽子, 已經接近宋代官帽樣式

到了宋朝呢, 有個皇家宗室叫趙彥衛的,

根據皇室的家譜, 知道他是趙匡胤弟弟趙光美(就是評書裡常說的八賢王)的後代, 曾寫了一本叫《雲麓漫鈔》的書, 裡面記載了不少唐宋時代的歷史。 在這本書裡記載著, 唐滅亡後的五代時期有個國家叫後漢, 後漢高祖名叫劉知遠。 在他還沒當皇帝, 任並州衙校的時候, 曾經出訪南邊的楚國。 當時, 他見楚國的國君馬希范的帽子上有兩個翅, 都是向上的“L”型, 就問:“這兩個翅叫什麼呢?”馬希範說:“這是龍角啊。 ”劉知遠就心想, 這個帽子帥啊, 我也來一頂吧。 但是劉知遠不敢自己也叫龍角, 因為犯上呢, 犯上就要殺頭。 所以他就將“L”型的變成了“—”型, 兩邊各長1尺多(40釐米), 每天戴著那叫一個高興。 後來等他當了皇帝, 就將這種帽子推而廣之,
上至達官貴人, 下到平民百姓, 都戴上了這樣的帽子。

這個故事可以看出, 螺旋槳似的的帽子根本不是專門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特別設計的, 這僅僅是一種外露裝飾的誇張裝飾化傾向而已, 或者說純粹是人們為了讓自己顯得更帥而做的。 其實, 在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有相似的記載。 另外, 在官方史書《宋史·輿服志》諸臣服裝(上)的那部分中也有記載, 帽翅變成平直是五代時候的事情。

宋朝時期, 一高一矮似的帽子從圓形沒有棱角, 變成方正的有棱角的帽子, 而且以黑色為主, 其他顏色兼而有之。 襆頭後面的翅, 不只有我們所見的兩根長翅。 據《夢溪筆談》說, 當時已經分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 五等。 沒錯, 這時候, 帽子的飛機化終於完成, 而且還至少出現了5種螺旋槳。

直腳又叫平腳或者展腳,就是我們經常在電視上所見的宋朝標準官帽。這種襆頭,或者應該叫烏紗帽,無論貴賤,所有人都能用。但問題是這樣的帽子太過招搖。


頭戴直腳襆頭的宋朝官員

比如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視察民情。他著青衣、戴小帽,打扮成書生模樣,在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私訪。當他和一個老頭子談話時,老頭子對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現出異乎異常的恭謙。寇准感到奇怪,故意發問:“老先生,鄙人乃一介書生,請你隨便些吧。”老頭子笑著說:“相公莫非隱瞞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聽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老頭子說:“相公,剛才你通過狹巷時側身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著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長翅帽,哪會有這樣的習慣動作?”

大家想像,如果每個人都戴著不能摘掉翅的帽子在街上走,那每個人不都得前後左右距離1米以上,要不就會被帽子翅所誤傷。正因為這個原因,到到北宋中期,這兩個外展的翅改成可以摘掉的,並不是固定在帽子上的。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刷洗更加方便。

局腳襆頭,即彎曲的襆頭腳,就是將直腳襆頭的兩根長翅的尾端卷起來,形成“C型””S型”或“螺旋型”。戴這種帽子的常見於狀元、翰林學士等文官,比如當年著名的翰林學士包公就特別喜歡戴這樣的帽子。


包公戴的是局腳襆頭

今天,我們在京劇《鍘美案》裡就能看到,包公坐在審案的大堂上,頭上戴的就是這樣的帽子,以顯示其開封府尹的權勢和地位。同時,包公還念著著名的貫口:“駙馬爺近前看端詳 上寫著秦香蓮三十二歲 狀告當朝駙馬郎 欺君王瞞皇上,悔婚男兒招東床,殺妻滅嗣良心喪 逼死韓琪在廟堂,將狀紙壓在爺的大堂上。”

交腳襆頭,顧名思義就是兩腳相交,即將直腳襆頭的兩根長翅對折,然後再在上面交叉成“X 型”。我們在電視上看到,和包公唱對手戲的那位龐太師就是戴這種帽子的。而確實也是,戴這種帽子的常見於皇親國戚,如某王、三公等。某電視劇認為包公的得力助手公孫策就是戴的這樣的帽子,很顯然是越制了。


這頂交腳襆頭,公孫策其實是戴不得的

朝天襆頭,就是兩腳直上,即將直腳襆頭的兩根長翅對折,然後再折成兩根平行朝天的電線杆似的。戴這種帽子的常見於各類官員。

順風襆頭,就是將兩根翅一起折向一邊,如同比目魚似的,一邊有兩根翅,另一邊沒有翅。另外也有人認為是一邊下垂,一邊上抬,就如同“∽”符號一樣。這種帽子的常見於平頭百姓。

另外,我們還常見一些太監或雜役,一般戴著沒有翅的襆頭,儘管沈括沒有記述,我覺得也屬於宋朝常用的襆頭。

對於後面的幾種襆頭,宋人的《迎鑾圖》,上面幾乎有宋朝能看到的所有帽子形式,大家可以仔細看看。


《迎鑾圖》局部,可見多種宋朝帽式

到宋朝,襆頭基本定型,也就成了我們在影視劇裡經常所見到的樣子。明朝雖然出現了圓翅,但其他的幾類基本都繼承於宋朝的樣式,並沒有更大的改變。不過呢,因為帽翅都用長的或圓的體現不出來某些位居人臣的高官,所以明朝皇帝為了獎賞一些有功之臣,在帽翅的邊緣,特意允許他們鑲了玉,以顯示自己的地位。比如海瑞的帽子上就有鑲的玉。清朝沒有繼承明朝的習慣,也就不再有這種帽子了。

我估計有人說了,你說了半天,一直說宋朝的帽翅越來越長,沒說有人拿它當螺旋槳用呢?呵呵,下麵就來了。

據說呢,在明朝中葉,大致是嘉靖年間,山西的戲曲行裡出現了一種新劇種——蒲劇,該劇種是今天山西梆子(晉劇)的始祖。蒲劇裡有一個專門的特技,叫做帽翅功。也就是,戲曲演員要利用耍帽翅來表達角色心理活動。耍帽翅完全由脖頸及後腦勺控制,需刻苦磨練方能運用自如。此外,帽翅上的彈簧也要長短軟硬適度,便於演員控制。

如著名戲劇《徐策跑城》就是帽翅功的經典之作。《徐策跑城》是薛家將故事之一,講述了唐朝徐策養子薛蛟持徐策書信到韓山,搬來薛剛、紀鸞英夫婦人馬,欲反上長安。徐策聞報大喜,不顧年邁,上城觀望,見薛家兵精馬壯,益為歡悅,飛跑入朝,代其雪冤。並迫使朝廷殺了當年在元宵節與薛剛無理取鬧的奸相張天佐之子張泰。演員在搖起帽翅的時候,帽翅就如同螺旋槳一樣,在演員帽子兩邊或是一邊轉,或是兩邊一起轉,甚至是兩邊帽翅朝著相反的方向轉。


蒲劇《徐策跑城》中的帽翅功

後來,這種帽翅功被晉劇、婺劇,甚至是京劇學了去,在一些需要表現人物內心活動劇烈的時候,就表演帽翅功。就這樣,帽翅真的變成了螺旋槳。

今天,宋朝帽子飛機螺旋槳化的歷史,就給大家講到這裡。下次大家出門,如果有人談起宋朝帽子的事情,相信你們一定已經有了很多談資。

而且還至少出現了5種螺旋槳。

直腳又叫平腳或者展腳,就是我們經常在電視上所見的宋朝標準官帽。這種襆頭,或者應該叫烏紗帽,無論貴賤,所有人都能用。但問題是這樣的帽子太過招搖。


頭戴直腳襆頭的宋朝官員

比如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視察民情。他著青衣、戴小帽,打扮成書生模樣,在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私訪。當他和一個老頭子談話時,老頭子對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現出異乎異常的恭謙。寇准感到奇怪,故意發問:“老先生,鄙人乃一介書生,請你隨便些吧。”老頭子笑著說:“相公莫非隱瞞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聽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老頭子說:“相公,剛才你通過狹巷時側身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著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長翅帽,哪會有這樣的習慣動作?”

大家想像,如果每個人都戴著不能摘掉翅的帽子在街上走,那每個人不都得前後左右距離1米以上,要不就會被帽子翅所誤傷。正因為這個原因,到到北宋中期,這兩個外展的翅改成可以摘掉的,並不是固定在帽子上的。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刷洗更加方便。

局腳襆頭,即彎曲的襆頭腳,就是將直腳襆頭的兩根長翅的尾端卷起來,形成“C型””S型”或“螺旋型”。戴這種帽子的常見於狀元、翰林學士等文官,比如當年著名的翰林學士包公就特別喜歡戴這樣的帽子。


包公戴的是局腳襆頭

今天,我們在京劇《鍘美案》裡就能看到,包公坐在審案的大堂上,頭上戴的就是這樣的帽子,以顯示其開封府尹的權勢和地位。同時,包公還念著著名的貫口:“駙馬爺近前看端詳 上寫著秦香蓮三十二歲 狀告當朝駙馬郎 欺君王瞞皇上,悔婚男兒招東床,殺妻滅嗣良心喪 逼死韓琪在廟堂,將狀紙壓在爺的大堂上。”

交腳襆頭,顧名思義就是兩腳相交,即將直腳襆頭的兩根長翅對折,然後再在上面交叉成“X 型”。我們在電視上看到,和包公唱對手戲的那位龐太師就是戴這種帽子的。而確實也是,戴這種帽子的常見於皇親國戚,如某王、三公等。某電視劇認為包公的得力助手公孫策就是戴的這樣的帽子,很顯然是越制了。


這頂交腳襆頭,公孫策其實是戴不得的

朝天襆頭,就是兩腳直上,即將直腳襆頭的兩根長翅對折,然後再折成兩根平行朝天的電線杆似的。戴這種帽子的常見於各類官員。

順風襆頭,就是將兩根翅一起折向一邊,如同比目魚似的,一邊有兩根翅,另一邊沒有翅。另外也有人認為是一邊下垂,一邊上抬,就如同“∽”符號一樣。這種帽子的常見於平頭百姓。

另外,我們還常見一些太監或雜役,一般戴著沒有翅的襆頭,儘管沈括沒有記述,我覺得也屬於宋朝常用的襆頭。

對於後面的幾種襆頭,宋人的《迎鑾圖》,上面幾乎有宋朝能看到的所有帽子形式,大家可以仔細看看。


《迎鑾圖》局部,可見多種宋朝帽式

到宋朝,襆頭基本定型,也就成了我們在影視劇裡經常所見到的樣子。明朝雖然出現了圓翅,但其他的幾類基本都繼承於宋朝的樣式,並沒有更大的改變。不過呢,因為帽翅都用長的或圓的體現不出來某些位居人臣的高官,所以明朝皇帝為了獎賞一些有功之臣,在帽翅的邊緣,特意允許他們鑲了玉,以顯示自己的地位。比如海瑞的帽子上就有鑲的玉。清朝沒有繼承明朝的習慣,也就不再有這種帽子了。

我估計有人說了,你說了半天,一直說宋朝的帽翅越來越長,沒說有人拿它當螺旋槳用呢?呵呵,下麵就來了。

據說呢,在明朝中葉,大致是嘉靖年間,山西的戲曲行裡出現了一種新劇種——蒲劇,該劇種是今天山西梆子(晉劇)的始祖。蒲劇裡有一個專門的特技,叫做帽翅功。也就是,戲曲演員要利用耍帽翅來表達角色心理活動。耍帽翅完全由脖頸及後腦勺控制,需刻苦磨練方能運用自如。此外,帽翅上的彈簧也要長短軟硬適度,便於演員控制。

如著名戲劇《徐策跑城》就是帽翅功的經典之作。《徐策跑城》是薛家將故事之一,講述了唐朝徐策養子薛蛟持徐策書信到韓山,搬來薛剛、紀鸞英夫婦人馬,欲反上長安。徐策聞報大喜,不顧年邁,上城觀望,見薛家兵精馬壯,益為歡悅,飛跑入朝,代其雪冤。並迫使朝廷殺了當年在元宵節與薛剛無理取鬧的奸相張天佐之子張泰。演員在搖起帽翅的時候,帽翅就如同螺旋槳一樣,在演員帽子兩邊或是一邊轉,或是兩邊一起轉,甚至是兩邊帽翅朝著相反的方向轉。


蒲劇《徐策跑城》中的帽翅功

後來,這種帽翅功被晉劇、婺劇,甚至是京劇學了去,在一些需要表現人物內心活動劇烈的時候,就表演帽翅功。就這樣,帽翅真的變成了螺旋槳。

今天,宋朝帽子飛機螺旋槳化的歷史,就給大家講到這裡。下次大家出門,如果有人談起宋朝帽子的事情,相信你們一定已經有了很多談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