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因唱而红的音乐主播并不简单 填补传统娱乐业推星的空白


再有個性的流行音樂人也不能脫離大眾的音樂品位和審美太遠, 這是流行音樂的本質決定的

流行音樂離不開大眾的支持和參與。 花朵也離不開土壤, 再怎么吐槽大眾的音樂品位和審美, 再怎么得意于自我的獨特性和不流俗, 成功流行音樂也離不開廣大聽眾的喜好構成的土壤。 離開了便要枯萎, 沒有第二種結局。

雖然傳統的華語流行音樂產業已經實現了高度的商業化、模式化和體系化, 從新人挖掘到培訓、宣發和后續運作, 看上去經驗豐富、操作嫻熟、體系完備。 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娛樂行業的推星模式已經覆蓋了人們對音樂需求的方方面面,

——不僅沒有達成全覆蓋, 反而越來越顯現出其不足之處。 這未必是從業者自身不夠努力, 而是其運作模式具有一些固有的局限性, 隨著技術手段和傳播方式的變化, 這種局限性被逐步放大, 缺口和不足之處愈發明顯。 簡言之, 有時候華語流行音樂產業推出的“商品”不是大眾喜愛的, 有時候大眾喜愛的流行音樂又沒有對應的產品供給, 這是一種雙向的錯位

于是, 在網絡直播平臺上出現了很多音樂主播, 他們與傳統的出道歌手或酒吧歌手從表演方式和場地有明顯的不同, 而且越來越有市場, 因為他們正好填補了上述錯位產生的供需缺口。 拋棄偏見, 他們也是歌手或潛在的歌手苗子,

當然水平高低另論, 因為從業的門檻很低, 理論上說, 入門幾乎沒有門檻, 難免良莠不齊。 不過, 大浪淘沙, 能脫穎而出的肯定有與眾不同、受人歡迎之處。 盡管這個行業屬于新興事物, 才誕生了短短的幾年, 遠遠稱不上成熟, 但華語流行樂壇或許已經到了必須正視甚至重視這股新生力量的時候了。


造星工廠推出一位歌壇新人或一個新組合, 前期投入很大, 而且要冒不小的風險

當一個唱片公司與藝人經紀公司聯手推出一位歌壇新星之后, 他們當然希望能在未來幾年甚至十幾年里收獲可觀的回報。 如果成功, 這份收益是豐厚的;如果失敗, 前期所有的投入都會打水漂。

衡量是否成功的標準很簡單——關注度和銷量。

進入21世紀之前, 最主要的傳播方式是電視、廣播和平面媒體, 音樂作品的發售方式是磁帶、黑膠唱片和CD。 90年代的最后兩年, 網絡也有小范圍的影響力, 但使用者多為大學生、部分公司和機構, 大眾里的網友比例極少。 那時的電腦是很貴的, 存儲空間小, 網速慢, 資源共享難度大。

在這個背景下, 關注度很難以接收端的精確統計為依據, 只能以發送端的出現頻率來衡量, 例如經常出現在影響力大的電視媒體上, 上了雜志的封面照或內頁有專訪, 電臺音樂廣播時不時放松其專輯里的主打歌, 等等。 只要經紀公司幫助歌手鋪好路, 能夠與上述媒體有良好關系, 歌手就能迅速走紅


曾經爆紅的小虎隊出了很多卡帶,

至今仍是許多人的青春回憶

很顯然, 在網絡時代到來之前, 大眾接收信息的來源是比較窄的。 試想, 一個歌手能有一兩首不錯的歌, 然后他/她的MV多次出現在電視畫面里, 拼盤晚會經常露臉, 雜志報刊也給了版面, 連坐出租車時, 里面的交通廣播頻道都能聽到他/她的主打歌, 電臺主持人用優雅的聲音稱贊里面的情感和意境, 說不定還與某位點歌聽眾來一番往事傾訴, 這個歌手還能不火不紅嗎?

“打歌”和“跑通告”這兩個詞就是這么來的。 尤其是當年的“打歌”, 真是一“打”就靈, 只要這個歌的旋律朗朗上口, 通俗易接受, 基本上是準定走紅。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任賢齊在二十年前, 也就是1998年發行了一張專輯叫《愛像太平洋》,

里面有兩首歌是最火的, 一首是《對面的女孩看過來》, 另一首是《心太軟》, 真的是風靡整個講中文的地區和人群。 這兩首歌有什么特別的高明音樂藝術水準嗎?完全沒有, 小蟲創作的《心太軟》只能說屬于一首普通水準的流行歌, 不好不壞, 而《對面的女孩看過來》甚至不會比后來的洗腦神曲《小蘋果》強多少, 尚不及“廣場舞名曲制造機”鳳凰傳奇的那些歌。


任賢齊的唱功和天賦條件并不出色, 但外形條件不錯, 而且歌很有流傳度, 紅極一時

放在今天, 《對面的女孩看過來》這種歌即使火了, 也會被不少人嘲諷缺乏品質, 失去口碑, 但當年任賢齊的這張專輯是既有銷量, 又有口碑, ——至少沒那么多吐槽的。 這一方面可能是那時大眾的音樂見識不及如今, 另一方面也是任賢齊所在的唱片公司和經紀公司與幾乎素有傳媒有良好的關系,宣發文案都是正面引導。

歌不是什么高質量的音樂作品,任賢齊的唱功也相當馬虎,這倒不是他唱得不用心,而是天賦所限,大致屬于一個八度音域的歌手,氣息和音色均乏善可陳。唯一的優點是舞臺形象不錯,人也比較有親和力。

那些年,港臺流行樂是華語樂壇的主導,不少人知道“四大天王”里只有張學友是會唱歌的,劉德華的唱功勉強合格,郭富城和黎明唱歌連音準都無法保證,更別提氣息和共鳴這種高端的詞匯,黎明正式發售的錄音磁帶甚至都是走音的,簡直不可思議。然而,他們的每一張唱片或卡帶都是銷量很高,人氣也很高。背后的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是最大功臣,于是劉德華獲得了“敬業”的人設,成為勤能補拙的勵志典范,郭富城獲得了“舞王”的人設,成為酷帥的偶像典范,黎明大概是那時候的“小鮮肉”人設,影視音樂多棲成為最大的贊美點。


“四大天王”中,只有張學友是會唱歌的,其他三位雖也曾有歌手身份,卻并不以此見長

好吧,“四大天王”都是多棲的,尤以張學友以外的三位更“多棲”,畢竟唱歌的上限擺在那里,總不好閉著眼睛吹,此路不通,只能另尋他途。可是講真的,他們的演技真的好嗎?不唱歌,去演戲就做得非常出色嗎?那些電影獎項大家都懂,不必以為依據。

我們翻出這些舊賬,不是專門為了貶低那些演藝圈曾經最紅的巨星們的成就,而是想以此證明,即便是本身的能力和素養一般般,只要有強力的推手,在21世紀之前的娛樂圈,縱橫歌壇、名利雙收并不是太難的事情。只要有人捧就行了!

時至今日,還有一些有濃厚懷舊情結的人,言必稱當年的明星們唱功好、作品好、什么都好,遠超現在。不能否認,羅文、甄妮、林憶蓮、張學友、王菲、張惠妹、張雨生等出身于港臺歌壇巨星們,確實當得起很多贊美之詞。但同樣有數量不遜、甚至更多的港臺“歌壇巨星”空有名氣,也有一些為他們量身打造的好作品,可是其本身的音樂技能和素養卻普普通通,全靠外形和推手才能紅起來,我們就不再多舉例了。

內地樂壇在21世紀之前的發展過程與港臺樂壇差異較大,歌手的平均唱功要強些,但時尚感、流行性和多樣性有所欠缺。像那英這樣內地樂壇“大姐大”,最早是模仿蘇芮,后來唱西北風的《山溝溝》,再后來的《山不轉水轉》、《好大一棵樹》和《霧里看花》當然是好歌,不過與其說是流行音樂,還不說是“流行民歌”。直到任賢齊發行《愛像太平洋》的那一年,也就是1998年與王菲合唱的那首《相約九八》和專輯《征服》,才算是真正邁進了流行的“流行音樂”抒情歌大門。之后幾年陸續錄制的《夢一場》、《心酸的浪漫》和《一笑而過》等歌曲,在演唱的技巧和處理方式等方面,均與那英早期的作品大相徑庭。那英在談及自己第一次與港臺流行音樂制作人合作時,光是“咬字”的自然和傾訴性問題,就費了好大工夫去改變習慣,“字正腔圓”不適合所有的歌曲,更不是流行音樂的必需。


那英轉型成功的專輯是《征服》

那英的音樂事業發展經歷過上述的轉折,前期以電視媒體的舞臺為成名和走紅的主要方式,后期與港臺的歌壇巨星走上了相同的道路,從音樂制作到宣發運作沒有太多差別。與那英同期或稍晚的內地歌手,如果完成了這種轉型,走紅的時間便會長一些;如果沒能成功轉型,就逐漸淡了,以后只能靠吃老本和上拼盤演唱會維持著少量露臉機會。

可以看出,不管是來自哪個地理區域的華語歌壇明星,在21世紀之前,主要就是靠經紀公司、唱片公司的推動,以前文所述的三種傳播渠道走紅的。其本身的演唱專業技能或音樂天賦條件不是那么重要,出色也可,平庸也可。只要肯下大力氣捧,就容易紅;倘若沒有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去捧,再有天賦和技能也是白搭。歌手的主觀能動性在成名過程中,發揮不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樣,大眾也很難參與到歌手成名之前和之初的過程中,——換句話說,大眾是無法實質性地決定喜歡什么樣的歌手,頂多是娛樂業的推星運作把他們的幾個“產品”擺在大眾面前,ABCD四個選項,你去選吧。你沒有機會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添加EFG的選項,如果經紀公司不發掘這樣新星,你就永遠無法看到這樣的歌手出道


李宇春奪冠的2005年超女選秀影響了之后十余年的娛樂產業推星模式

這種情況在21世紀的第五個年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05年,第二屆超級女聲的選秀改變了娛樂業推星的格局

其實在2004年就有了第一屆超級女聲的選秀,不過沒有火起來。更早的2003年還有第一屆“超級男聲”,也因為傳播區域的限制而沒有產生太大影響,你聽說過何東林、佟南和嚴錚嗎?第一屆超級女聲至少還有張含韻是比較紅的,安又琪直到近年也能偶爾聽到一些消息。

“超女”的第二屆能夠紅起來,并非賽制成就了這個節目,而是參賽選手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何潔、紀敏佳、黃雅莉和葉一茜等各具特色,吸引了大眾的關注和參與。也許現在提到“中性風格”的女歌手,大家都不覺得稀奇了。但當年,李宇春的橫空出世引起了兩極分化的爭議,支持她的粉絲“玉米”與不支持她的人在現實生活和網絡平臺上每日“開撕”。現在粉絲們的許多做法和經驗都是始于13年前的超女選秀。“粉”和“黑”,以及“粽子”和“黑粉”就是從那時產生的。

大眾的喜好第一次成為一個歌壇“潛在”明星能否出道的決定性因素。李宇春的超女第一名就是被粉絲們用手機一票票硬生生投出來的,頂住了強大的嘲諷和不屑聲音。平心而論,當年的李宇春無論是形象氣質,還是音色唱功,均非傳統的娛樂業推星之選。如果沒有350多萬的手機票數,李宇春沒有任何可能奪冠,也不會一路走到今天。

按照那時候的推星套路,前七名里,張靚穎和葉一茜或許符合那些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的傳統喜好和慣性做法,而李宇春、周筆暢和黃雅莉都是偏中性風格,很難走得進歌壇乃至娛樂圈。但有了全民選秀,百花齊放,她們都出道了。


2006年超女推出了尚雯婕和譚維維兩位歌手,他們至今都成長為華語樂壇的實力派唱將

2006年的第三屆超女有了前一年的人氣作基礎,更是高手如云。譚維維從報名時便被認為有冠軍之姿,結果卻在決賽里輸給了復旦大學法語系畢業的素人選手尚雯婕。現在這兩位都是華語樂壇公認的實力唱將,都參加過代表了華語樂壇現場演唱實力頂尖水準的《我是歌手》。尚雯婕與李宇春的奪冠經歷有某種相似之處,評委和不少觀眾都不看好尚雯婕,那時她的相貌和衣品也確實不出彩,又不是科班出身,舞臺經驗僅限于以往在校園里的一些小舞臺,沒辦法與曾經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登臺的專業高手譚維維相比,可是尚雯婕硬是憑著粉絲鼎力相助的高票數奪冠了,票數比前一年李宇春的奪冠票數還高。

2007年的快樂男聲選秀同樣獲得成功。張杰雖然只在那一年獲得第四名,卻成功打了個翻身仗,并與謝娜結緣;陳楚生、蘇醒、魏晨、俞灝明、王櫟鑫、吉杰和王錚亮等也在演藝圈有一席之地。

此后,湖南衛視的選秀又陸續推出了郁可唯、曾軼可、劉惜君等女歌手,以及李煒、武藝、陳翔、譚杰希、吳俊余、華晨宇、白舉綱、歐豪、寧桓宇、于朦朧、魏巡、尹毓恪等男歌手或男藝人。他們中的有些人以唱歌為主業,并取得了口碑和關注的雙贏,比如郁可唯和華晨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他人或者走多棲路線,或者正在爬坡過程中,比如陳翔和歐豪基本是拍戲比較多。


華晨宇是“快男”推出的最有特色的歌手

選秀當然不只是“超女”“快男”這種類型的、《中國好聲音》以“聲音”和個性為主要評選標準,盲選不看臉,只聽聲音,迎合了觀眾對“超女”或“快男”以及其他外貌類選秀的不滿心理。平安、張瑋、吳莫愁、袁婭維、金池、張赫宣、金志文、吉克雋逸、梁博、張碧晨、李琦、周深、戴荃、夏恒、艾怡良等學員或者直接通過“好聲音”躍過龍門一舉成名,或者借此平臺走上了更好的舞臺,獲得了更好的發展機會。

此外,楊宗緯、蕭敬騰、胡夏和林宥嘉是通過《超級星光大道》邁入歌壇的;霍尊、蘇運瑩和戴荃等歌手在《中國好歌曲》里一曲成名;毛不易從《明日之子》起步。

各種選秀從2005年至今推出了一大批歌壇和娛樂圈其他門類的新人。現在看,這已經習以為常,不足稱奇,大家都認可這是一條正常的出道之路

然而,不要忘記,在2005-2015年的十年間,一直有類似于“哈,選秀出身?那肯定是幸進成名,基本素質不行”的說法流傳于坊間,仿佛是在說選秀出身就天然低“走傳統推星路線的藝人”一等。這種說法既反映出部分習慣于舊有推星流程的觀眾內心的不適應,也體現了一些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及相關從業者對新興事物的不安——大眾竟然能夠越過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的喜好和偏愛,自己決定喜歡什么樣的藝人就幫助什么樣的藝人出道,這還了得?


郁可唯也是選秀出身,現在是公認頗具品位的女歌手

過去,娛樂圈推手們認定不能火的藝人,那真的一定火不了,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會給這樣的苗子有機會出道,資源也不會投在這些苗子身上。現在,管你推手們喜不喜歡,只要這些“潛在的藝人苗子”能有吸引粉絲的潛質,粉絲就會用實際行動幫他/她鋪就一條光明之路

放眼當今歌壇,20-40歲的中堅力量里,有大半是選秀出身,他們的專業能力固然有高有低,但基本的業務素質并不比娛樂業在21世紀前推出的那些明星的平均素質差,甚至還有提升。當然,專業能力不等于人氣,上世紀的后三十年是華語樂壇的黃金時期,這種風云際會可遇而不可求,非人力能及。如今,大眾的選擇和見識多了,口味自然也高了。倘若把三十年前的那些歌壇明星放到現在,有些直接就泯然眾人了,有些可能會火,卻也不可能重現當年的輝煌和風靡。

最近這兩年,已經聽不到“選秀出身、自低一等”這類說法了。娛樂圈的所有從業者和大眾完全可以無偏見地看待選秀出身的藝人了


出道前在街頭表演的王俊凱和王源

不過,傳統推星流程與選秀推星之間,并沒有哪一種完全取代另外一種。兩者是并行的,都有成功的代表作。比如TFBOYS,他們就是經紀公司從小“養成”的明星,路線類似于日本的杰尼斯;韓庚、劉憲華、吳亦凡、鹿晗、張藝興、王嘉爾等從韓國偶像團體出身的藝人,也屬于傳統推星之作。當然,他們可能不算純粹意義上的歌手,而是多棲藝人,全方位發展是他們的長處,歌壇不是他們的重點領域,單以歌唱的能力而論,他們也很難說特別出色。

不管是傳統推星還是選秀推星,他們如今的發展除了與電視媒體、平面媒體和電臺廣播打好交道,還非常重視網絡傳播。這是從2005年的超女選秀至今,華語歌壇產生的最重要的變化。

傳統媒體的力量仍然很強,而且定位“高端”和“正式”,網絡則顯得比較隨意和“自助”,也更及時和“接地氣”。尤其是選秀出身的明星,他們基本上都很看重在網上與粉絲互動。他們的成名之路是粉絲幫助鋪就的,日后想走得更遠,也離不開粉絲的支持。而粉絲與這些選秀明星相逢于微末時,見證了他/她的成長,感同身受,與有榮焉,念茲在茲,也愿意看到自己曾經支持的人對自己不離不棄,飲水思源。這份牽絆是彼此之間最牢固的聯系。


張靚穎的唱片約和經紀約改了幾次,最后一她自己做自己的老板

選秀出身的明星,如果發展得不錯,也會與傳統推星的藝人一樣,找到一家不錯的經紀公司,幫助自己尋找資源和完善各種演藝事宜。也有開始作自己的經紀公司或“工作室”的,自己經營自己。不過,我們說回歌壇和歌手這個主題,自己辦“工作室”的還是少數,背靠大樹好乘涼,而多棲藝人更多的是自己辦“工作室”。

歌手有了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的運作,出身為何就不那么重要了,行事風格和運作模式基本如一保持“神秘感”和八面玲瓏是傳統經紀公司的通行做法。這倒不是說不放出任何料或者不與粉絲互動,而是一切都有專門的團隊策劃,套路一個接一個,說什么話、做什么事,基本上是有備而來。

我們會發現,一些原本在選秀期間很鮮活的歌手,當他們成名之后,就變得比較無趣和扁平化了。與粉絲互動是套路,接受采訪時字斟句酌,最后給出一段白開水般的套話,還有經紀人或助理幫助擋駕或圓場。為了推出作品時有“驚喜感”,就只能維持平時的“神秘感”,——至少大部分經紀公司覺得這是最好的。


周筆暢在超女選秀后,發行過單曲,也出過專輯,但一直沒有遇到特別好的歌

唱片公司非常專業,給歌手量身定做歌曲。也不知道是現在的創作者的寫作能力下降了,還是唱片公司的眼光變差了,毋庸諱言,如今的好作品越來越難遇到。哪怕像現在的一線歌手好不容易發張專輯,也不見得能找到一首能火的。形式和制作很專業,相當于給了一副好包裝,唯獨里面裝的東西不行,那也是白費力氣。

我們這里講的華語樂壇是指廣義的流行音樂類別,不提古典音樂的聲樂作品或者民歌。流行音樂的大眾接受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歌手發了一張專輯,唱了若干首歌,如果沒流傳起來,除了自己的“鐵粉”(偶像唱什么都喜歡聽),其他人聽了一下就關掉了,不唱不傳,那就沒意思了。主打歌是什么意思?不一定是專輯里藝術水準最高的作品,但一定是唱片公司寄予厚望,希望可以“打榜”走紅的歌曲,當然,能否如愿就得另說了。

一個歌手正式出道,簽了經紀公司,有了唱片公司,出了歌、發了片,然后唱的歌沒有被大眾喜歡的,那怎么辦?也不像21世紀之前,沒有網絡,大家都看電視、聽廣播、買卡帶或CD,很少有其他選擇,就那么些歌,反復播、反復聽,慢慢磨耳朵也產生親切感和熟悉感了。現在,選擇那么多,你的歌不好聽,我就不聽了,去聽別人的,華語樂壇沒有滿意的作品,還能聽英文歌、日文或韓文歌,甚至拉丁語和其他小語種的音樂。選擇太多了!


林志炫出過一張翻唱專輯叫《擦聲而過》,里面《離人》等歌曲的重新演繹堪稱經典

有一個解決辦法是翻唱。自己的歌不火,就去翻唱其他成名歌手的成名曲。經歷了歲月和無數耳朵考驗的成名曲,是絕對有流傳度的,如果改編得好一點,即便是翻唱專輯,比如林志炫和張敬軒作過的翻唱專輯,也一樣能贏得口碑和關注。

但問題就是能不能一直翻唱呢?傳統的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不會鼓勵歌手去翻唱太多的別家作品,一方面是版權費事,另一方面收益也不高。自己唱自己的歌,隨便唱,暢快賺,這是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喜歡的。還有就是面子問題,放不下身段,總唱別人的歌,豈不是說“我自己沒有好歌可唱了”?

歸納一下,傳統推星流程推出的歌手和選秀出身的歌手,他們簽了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后,面臨著:(1)被約束和打造得形象失去了鮮活性,說話做事越來越套路化、模式化和八面玲瓏,偶像偶像,人偶造像,不是生動的人;(2)發片了,好作品可遇而不可求,自己的專輯運氣好了有一兩首能火的歌,大部分情況是一首歌都火不了,盡是些平庸之作,空有形式的“潮”,卻難打動聽眾的耳朵和內心,只有自己的粉絲能聽得入耳,因為不管唱什么,他們都能入耳,可是歌手難道能只靠粉絲,不考慮大眾流傳度嗎?(3)缺乏自己的好作品,又不能任意翻唱其他歌手那些經得起檢驗的成名作

這種問題很難解決。例如第一點,經紀公司都這么做,形成行業慣例了,都認為這才是對的,不愿意冒險求變;第二點涉及到創作的源流,沒有好作品就是沒有,妙手偶得之,這又不是分配指標和任務就能催產出好歌來。所以,不管是什么出身的歌手,現在都有越走路越窄的困境。


像鄧紫棋這樣有出色創作能力的歌手,就不怕沒有好歌可唱

毛不易、鄧紫棋和華晨宇這樣有很強創作能力的歌手,就很占便宜了,他自己能寫能唱,只要靈感不斷,就能源源不斷地自產歌曲,就像他們的前輩周杰倫和林俊杰一樣,自己寫唄,不求諸外人。或者有王菲、張惠妹和陳奕迅那樣的號召力,只要一做專輯或者想唱一首新作,就有很多好歌送到面前。

可這畢竟是歌手群體里的少數。前文提到了很多選秀出身的歌手也罷,由經紀公司挖掘培養的歌手也罷,所有這些歌手能保持著有質量產出、不炒冷飯、維持人氣和活躍度的有幾個呢?

哪怕是一些有創作能力的歌手,要把握好音樂審美品位、個人追求和大眾接受度這三者的平衡,也是不容易的。比如竇靖童和她的父親竇唯,他們父女倆都是很有想法的音樂人,當然竇靖童可能稚嫩一些,但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寫的歌沒有流傳度,沒有或極少有人會傳唱或翻唱。可能聽的人會點個頭,“嗯不錯,有個性”,然后就過去了。竇唯曾經寫過不少兼顧品味、追求和流傳度三方面的作品,但那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竇靖童在音樂創作方面的傾向很有其父竇唯的風范

流行音樂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大眾的需求。忽視大眾需求和喜好的流行音樂是注定難有前途的,相當于沒有沃土的花朵,遲早要凋零。

如果完全不想理會“世俗”的眼光,一心追求音樂藝術的高境界,可以去創作嚴肅音樂,交響曲、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奏鳴曲、室內樂或歌劇,這個檔次非常高了,還可以去些后現代的實驗音樂,甚至打破十二平均律的音階,創造全新的音樂門類,這些都是有音樂家在做的事情,而且做了很多年了。前面提到的竇唯,他做的部分新音樂就有點“實驗音樂”的意思,而竇靖童還達不到這個層次,仍屬于“流行音樂”的門類。

只要還在作廣義的“流行音樂”(更不要說狹義的流行音樂了),就必須考慮大眾的聽覺習慣。這是音樂學的基本理論,也是流行音樂的存在基礎。

正如之前的分析,如今華語樂壇那些歸屬于各大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的歌手們無法完全覆蓋和滿足大眾的音樂需求,有缺口,而且造星工廠傾力打造的推星模式,其局限性越來越凸顯,供給與需求之間不完全匹配所致的缺口越來越大。


網絡直播平臺上的音樂主播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新行業

于是,一種全新的歌手來源和表演方式就因應出現了,那就是網絡直播平臺上的音樂主播,也有人把他們泛化地稱為“網紅”,但如果歸類,至少是“才藝網紅”吧。再說,也不是所有的音樂主播都達到了“網紅”的瞬間熱度。

大部分具有一定水準的音樂主播是細水長流的模式,既不太紅,也有固定的聽眾,能唱幾年,人氣穩步提升。少量的佼佼者脫穎而出,擁有了堪比正式出道歌手的人氣和忠實粉絲群體,甚至猶有過之

過去,“網絡歌手”指的是唱了一首網上很廣的歌曲的歌手、或發了不少優秀翻唱作品發在個人主頁的業余歌手,現在也有把唱歌的音樂主播成為“網絡歌手”的。兩者的意涵是有所差別的,不過有時候有部分重疊,唱紅了一首網絡歌曲的歌手正好做了音樂主播,這就有一致性了。

網絡上的音樂主播,水準層次不齊,符合金字塔結構的分布。大部分音樂主播是非常業余的水準,其中較差的主播在KTV都算不上“麥霸”,在學校參加十佳歌手大賽可能都進不了復賽。

但架不住音樂主播的門檻低、基數大,哪怕只有1%是還可以聽一聽的,那就非常可觀了。有句俗話叫“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現在的網絡普及率這么高,幾億網友中,唱歌不錯又沒出道成為“正式歌手”的人有多少?其中又有多少偶發一念,決定利用網絡直播平臺唱歌給別人聽呢?很多很多。


音樂主播阿冷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大學

音樂主播們不需要站在舞臺上(有些原本是酒吧歌手,唱現場是可以的),也沒有大型的樂隊輔助,更不需專業的制作團隊。一個人,一支話筒,放著網上的伴奏mp3,唱起那些現在當紅或曾經風靡的歌曲,偶有原創,吸引著從幾百到幾十萬的觀眾,通過互聯網匯集到虛擬的“直播間”,聽主播唱歌。也有一些比較“高級”的玩法,自彈自唱,或者自己全新編曲,還有帶著小樂隊一起表演的。形式不拘一格。

通過互聯網直播唱歌,帶圖像的直播,而不是十幾年前那種語音直播都卡得不行的情況,這得益于科技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提速。現在的攝像頭很便宜,清晰度高,動態效果好;數字化的調音臺和聲卡(專業音頻接口)也不貴,使用方便,接上USB口就能使用,回到十年前,火線音頻接口只能用在蘋果電腦上,哪有多少USB接口的聲卡產品,僅有的那幾款也是延遲頗高?另外,電容話筒和高質量的動圈話筒也不難獲得,專業音樂器材越來越普及化。

(有圖像直播的)音樂主播在最近幾年大量涌現,這是因時因勢的產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以前的語音直播唱歌,在感官上的參與度就差了很多,基本不可同日而語。

音樂主播里有唱功上佳、表演出色的人。但平心而論,有幾個主播能比黃綺珊、楊宗緯、譚維維的唱功好?也許一個都沒有。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聽音樂主播們的直播翻唱呢?

一個擺在最表面的理由就是:你能看到黃綺珊、楊宗緯、譚維維天天給你唱歌嗎?當然不能,而大部分音樂主播們不說天天,也至少一周有三五天直播吧。鄧紫棋親自演唱的《光年之外》當然好聽,華晨宇親自唱的《我管你》當然很燃,可是你點了,人家就唱?那得是正規的綜藝秀舞臺,或者個人演唱會,你去買票聽現場才行。


摩登兄弟的主唱劉宇寧在直播中

網絡直播平臺的音樂主播就沒那么有距離感了。這與酒吧歌手有些相似,但也有不同。酒吧的環境比較復雜,再說,現在人們連吃飯都喜歡點外賣呢,比起去酒吧,大部分人更樂意宅在家里,坐在電腦前或者拿個手機躺在床上,戴著耳機就聽到唱歌了

有一些音樂主播就曾經做過酒吧歌手,后來改行或兼作網絡上的音樂主播,在家里唱唱歌比去酒吧駐唱更舒服、更自如,環境也更單純,收入只高不低,何樂而不為?

“我喜歡這首歌,喜歡這個主播的聲音,然后就點這首歌,給他/她刷禮物,他/她唱給我聽,我聽了很滿足,他也獲得了回報,彼此贊美道謝”,——這是一個音樂主播和他/她的聽眾之間形成的良性互動

誠然,主播的直播演唱大概沒有原唱在錄音室制作的CD完美,但Live是鮮活的、生動的。早在半個世紀前,著名指揮家切利比達契就把錄音比作“青豆罐頭”,認為錄音制作得再精美,也是沒有活力的,他更偏愛現場的演出,每一場音樂表演都是不可復制的、獨一無二的。時至今日,大部分人仍認同Live表演更具感染力,前提是這個表演者的基本技能可以撐得住直播演唱。

優秀的音樂主播都能禁得起直播表演的考驗,一首歌唱下來,音準、節奏、氣息、傾訴感和層次變化均無太大疏漏,有些甚至能唱出原唱不曾注意到或未能表達出來的情緒和意境。哪怕是整體的精細度遜色一些,也有不少帶有獨特味道的小細節處理。這就相當不錯了。


有些歌手成名出道后,對待音樂的態度是懈怠的,唱功不進反退

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不少成名歌手在功成名就后,他們對待音樂的態度是懈怠的,整天趕場或休閑享受,不練聲,不思考專業方面的東西,加上發聲技術存在缺陷,基本功不扎實,演唱水準已然退化,唱不了現場,勉強登場也是氣息不夠用,音準沒準,尾音抖得像綿羊,高音根本上不去,一使勁兒就唱疵了。業精于勤荒于嬉,歌迷對他們的印象還停留在他們的巔峰期或CD里,現實中早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還有部分正式出道的歌手就是推手們捧起來的,他們唱現場唱不好,不是后來的懈怠所致,而是從來就唱不好。

音樂主播為了生計和愛好,天天直播,一播就是一兩個小時,多得可能三四個小時,磨練下來,唱功還真不見得比部分成名歌手差,有些翻唱的版本也不見得比原唱。大家都懂得,想比林志炫唱得好,這很困難,但想比蕭亞軒唱得好,這不怎么難。

其實有些音樂主播完全具備作專業歌手的天份和能力,之所以現在只能做個主播,而那些天份和能力不如他的人卻風風光光地以歌手自居,這完全是命運和娛樂業運作模式的作弄

華語歌壇從來就不是“你唱得好,你就能紅”,也不是“你唱的不好,你就不能紅”。一些音樂選秀的評委,比如巫啟賢最喜歡說音色的“辨識度”和“唱歌的態度”,仿佛這是一個選手能不能成為出色歌手的必要條件,然而現實中完全不是這么回事,音色沒有辨識度卻火了的知名歌手是批量存在的,有辨識度卻一輩子都沒怎么火的歌手大把抓。我們可以隨便舉出兩只手數不過來的反例,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展開了。這并不好,但傳統的娛樂業推星流程不可避免地出現這種情況,只要經紀公司想捧這個歌手,就能捧起來。唱功?不重要!選秀里,唱功較遜色的選手淘汰唱功出色的選手,也是屢見不鮮,評委的“綜合考量”事后被驗證無助于阿斗扶上墻。

可是有了如今網絡上的音樂主播,他們在直播平臺上翻唱各種時下熱門的歌曲、曾經的經典作品和一些被埋沒的歌曲,聽眾驚訝地發現:“咦,還能這么唱這首歌啊?”“不一樣的味道,我喜歡!”“比原唱好,我以前都沒覺得這歌好聽。”這不一定是準確、客觀、專業的判斷,但一定是聽眾內心的真切感受。于是,只要會上網、喜歡看直播的大眾就會用自己的手來做出選擇,“我覺得誰唱得好,我就聽誰的”。

說起來,網絡直播平臺上的音樂主播如果想翻唱好一首經典作品,他們是有“后發優勢”的。原唱已經做了示范,好的地方可以汲取,不好的地方加以改進,再添加自己的理解,做一些個性化的小處理,這就有了成功的基礎。倘若能男歌女唱,或女歌男唱,天然就有區別,更容易留給聽眾深刻的印象和不同的感受。有一些老歌在當時制作的年代是很符合潮流的,現在再聽,已經過時了,如果加入符合當下潮流的編曲,自然會更打動聽眾。


馮提莫的翻唱基本是以自己的音色特點為基礎,對原唱的處理進行微調

跟風翻唱也是音樂主播們走紅的套路,借流行的東風,稍作改動,加強節奏感或傾訴感,前者對應快歌,后者對應慢歌,比較輕松就能收到奇效。

而挖掘一些被埋沒的好歌,這便需要一定的歌曲儲備量和編曲能力了。不過一旦做得好,收到的回報也最大,幾乎會被當做是半個原創者了。

其他類型還有串燒、截搭和特色改編,比如方言版、戲曲版或者搞笑版。這含有一定的創意或創作成分。變化多樣,不拘一格的翻唱,能夠吸引更多的聽眾走進直播室。

除了演唱技藝,音樂主播的個人魅力也是很關鍵的因素。始于顏值,陷于才華,合于性格,忠(終)于人品,這句話很適用于粉絲對主播的態度。“才華”大致相當于音樂主播的演唱,能有出色的原創更是加分,不過大部分主播的原創很難比得上專業創作者的作品;此外,顏值、性格和人品都是技藝之外的東西。它們都很重要,要想長久穩定地“圈粉”,三者缺一不可。

這聽起來與真正的藝人差不多。但其實有一些微妙的不同。正式出道的藝人,如果以“顏值”取勝,那必然是外形條件相當出眾的男帥女靚,可是主播的顏值不一定是純粹意義上出類拔萃的“帥”或者“靚”,親和力、好感度、看著順眼,這更重要。網友們看主播,基本是看不到真人的,通過攝像頭看到的二維圖像,無論是主播還是聽眾,所處的環境都比較生活化,所以未必需要特別高端、有距離感的那種高顏值,在普通人群里屬于中上之姿就可以了,如果達到校花校草級別就是很大的加分項。

性格和人品對于正式出道的歌手,由于有經紀公司的包裝,以及平時維持的神秘感,所以他/她展示給外界的就是一個“人設”,真實的情況很難揣摩。而音樂主播在直播過程中,當然也有“演”的成分,但時間很長,每天兩三個小時,一周五六天甚至天天可見,有唱有聊,再怎么演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展示的“真實”成分更多。

這樣做肯定有風險。說多錯多,不說不錯,要不然為什么傳統推星流程出道的藝人滿嘴套話,平素對外保持神秘感呢?部分原因就是怕說錯話,破壞了人設,更嚴重的可能直接出大錯,涼了。可是這樣做雖然避免了說錯話,八面玲瓏,但常年套話空話連篇,把自己塑造得越來越套路化和符號化,便會產生前文所述的弊端,失去人物的鮮活性。世上哪有什么完美無缺的策略?有得必有失,有失亦有得。你總說沒營養的套話,平素靠人設亮相,聽多了看多了,很多人也就覺得膩了。

普通人的生活不外乎柴米油鹽、生活瑣事、如意和不如意,怎么可能住在多不食人間煙火的幻覺宮殿里,周圍相伴的都是紙片人?主播們的日常嘮叨與明星藝人的套話連篇,哪個更貼近大眾的心理需求,更易于產生代入感和參與感的心理共鳴呢?這不言自明。


主播們的形象更鮮活,沒有太多距離感

音樂主播比成名歌手更“鮮活”、更立體,沒有太多距離感。如果這種表現與你的喜好相合,那么這個主播會比成名歌手更吸引你;反之,如果其中透露出一些你反感的東西,那么你也許會很快“脫粉”。聽自己喜歡的主播唱歌,聽的不僅是歌,還是一種陪伴,一種心情,一種真實的參與感。其實不得不說,歌聽多了,有時人們會覺得,“聽誰唱不是聽啊,能有多大差別,我也不是專業音樂鑒賞人士,就是聽個心情,聽個意思唄,我喜歡誰就聽誰唱,管什么藝術水準不藝術水準的,我愿意”,所以對演唱者的好感度往往就會決定很多人到底更想聽誰唱了。

如今,有一些音樂主播已經粉絲云集,“他/她唱什么,我都喜歡聽”,粉絲忠誠度更勝很多成名歌手,收入和影響力也頗可觀。粉絲和支持者樂意掏腰包表達對主播的實質性支持,出手可能比某些成名歌手的粉絲更豪爽。什么是職業歌手?說白了,聽你唱歌的人肯掏錢,你能用唱歌養活自己,這就是職業歌手。從這個意義上將,很多優秀的音樂主播已經是成功的職業歌手了。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這些主播們都hold住,制造了一波有一波的關注和熱點。不少成名歌手的原唱作品沒能火起來,結果被某些主播翻唱了,一下子就火了,這可比傳統的電臺或排行榜打歌管用多了。

于是,曾經用在選秀出身的歌手身上的那句話,現在又落到了這些音樂主播的身上——評價歌藝時,“主播出身,低人一等”的醋味論調冒出來了。

正式出道的歌手不是所有人都一樣的水準,有高有低;音樂主播出身的歌手也不是所有人都一樣的水準,有高有低。這很難理解嗎?不難,其偏見產生的原因與當年評價選秀歌手如出一轍,這里就不詳述了,總之是“既成歌手圈子”里的部分從業者內心的一種焦慮,使他們丟掉了客觀評價的心態,而部分網友的跟風評價和推波助瀾,犯了以偏概全和先入為主的錯誤。


譚詠麟曾經用U87電容話筒作演唱會的使用話筒,被視為對自己唱功有信心的標志

譚詠麟當年敢于使用錄音用的U87電容話筒唱現場演唱會,李克勤和張敬軒拿Neumann的經典手持電容話筒作現場演唱、現場收音(當然會使用高級的音響設備,“聲卡”肯定是最高級的),被視作對自己唱功有信心,不怕被電容話筒捕捉失誤細節的實力派明證。怎么到了網絡直播平臺的音樂主播身上,這就成了“聲卡戰士”、“全靠話筒好”?完全是偏見和不懂行的錯誤評價。這些評論者不懂聲卡的工作原理,也不明白唱live使用好話筒的作用為何,誤以為用了個好話筒、好聲卡,就誰都能唱得出色。音樂知識的普及任重而道遠。

當然,音樂主播們的演唱也具有某些普遍存在的局限性,例如天天直播把自己唱皮了、唱油了等等,只有極少數主播能超然其外。具體的分析我們會在后續的文章中就人論事,此處暫且一帶而過,這個部分值得另文細講。

娛樂產業的從業者是很聰明的。不管他們是不是很看得起目前處于行業邊緣的“音樂主播”,但他們能分辨出主播們的直播優勢,也能看清傳統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運作旗下藝人的不足之處。花了很大財力和精力打造的歌手變得形象越來越扁平化,與大眾產生距離感,怎么辦?那就拍一些生活化的視頻小片段,隨意的也罷,搞笑的也罷,有劇本的也罷,沒劇本的也罷,盡量讓歌手的形象更鮮活一些。有的歌手和多棲藝人更是親自下場直播,不過并不像主播那樣經常性的直播,而是相當于一種變相的通告和宣傳。

別看不少專業的經紀公司和出道藝人不太看得起網絡主播,但能做好一個主播還是很需要臨場反應能力、親和力和口才的。大多數歌手或多棲藝人都做不好這件事。他們的直播相當無趣,平時套話講多了,瞻前顧后,到了直播時,也完全放不開,全程端著,弄不好沒增長人氣,現出繡花枕頭的原形,反而掉了人氣,除了鐵粉,路人看了只覺尷尬,毫無魅力可言。這不是顏值高或唱功好就能彌補的。

也有少數歌手能做得好直播,自然、真實、隨和地展示生活化的自己,比如張敬軒在直播中不顧形象地吃面,宛如一個美食主播,吃完再聊天、清唱、放伴奏跟唱,調起高了也一笑置之;周深在出道前,還是語音直播的那個年代,他就經常直播唱幾個小時,深諳此道,加上他的唱功過硬,隨便唱唱就勝過很多人的錄音室精雕細琢,音色多變,搞笑賣萌都玩得轉,每次直播都是一個圈粉過程,直播的視頻剪輯后仍在不少平臺成為熱議的高點擊視頻,彈幕如麻,贊美不斷。


周深已經正式通過“好聲音”出道,但偶爾也會回到直播平臺,與歌迷互動

有些出道歌手和他們背后的推手想通過網絡直播渠道拉升人氣,有些網絡主播也想從線上走到線下,正式踏足娛樂圈。畢竟,很現實地說,娛樂產業這個大蛋糕的最大部分仍在網絡以外(線下部分),這是主流,——以后的趨勢必然是網絡平臺(線上部分)的份額越來越大,但目前肯定還不能與線下的收益相比。

網絡直播也罷,錄制小視頻也罷,這些只是手段和載體,有雄心的“網紅”們基本都不滿足于僅在線上經營自己的品牌和流量,他們也瞄準了線下更大的蛋糕。這時候,走紅網絡的音樂主播就需要與通過傳統推星方式出道和選秀出身的歌手們進行正面“較量”了。面前沒了電腦屏幕,看不到滾動的彈幕和禮物流過,從坐著唱變成站著唱,耳邊由伴奏換成現場樂隊,鏡頭不再是從自己最熟悉的角度拍攝,沒有美顏、沒有磨皮,臺下是真實可及的觀眾,主播們能夠克服種種不適應,成功轉型成傳統意義上的歌手嗎?大浪淘沙,能夠真正把這條路走通的主播是鳳毛麟角。有人說這叫“見光死”,其實沒有那么簡單,不光是外形條件的因素。

由于網絡直播平臺的音樂主播是近幾年才出現的行業,積累和沉淀有限,很多方面都不成熟,正在探索中,以后肯定會越來越成熟。找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投遞自己的材料和demo小樣、參加熱門選秀節目力爭前幾名出道之外,今后的有意踏足華語歌壇的年輕人借助網絡直播這個渠道“走上人生巔峰”也是一條可行之路,早晚我們會看到這種成功的例子。

從以往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的“專業化”選材打造,這期間不需要任何來自大眾的參與,到十三年前開始的選秀節目,大眾深度參與,粉絲與歌手同步成長,再到如今漸露苗頭的大眾選擇,喜歡誰就支持誰,潛在的歌手以主播的方式直接與大眾互動,積累人氣出道,這個變化的過程體現了一條主線——大眾的參與程度和意愿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他們要自己選擇“我喜歡誰、我支持誰”,而不愿完全被一個“專業造星工廠”干涉。當然,如果音樂主播想要徹底轉型成為歌手,最終肯定離不開“專業造星工廠”的幫助,但至少在前期,大眾更樂意自己作出選擇。

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應該樂見這種變化,因為這實際上減小了造星投入的風險。傳統的造星模式是有較高風險的,從選材到培訓,再按計劃一步一步推出新人,量身打造作品,期間很難收到太多來自大眾的反饋。下了這么大本錢,造出來的“星”到底能不能紅,有沒有足夠的人氣,大眾喜不喜歡呢?不知道,只能憑經驗和眼光預測。而從選秀開始,相當于在造星的早期階段加入了一個“大眾測評滿意度”的環節,新秀們在出道伊始,已經經受了大眾的檢驗,并積累了可觀的人氣。到了有網絡直播的時代,連選秀節目里的“評委干預”和主辦方“暗箱”都不存在了,就是實打實的人氣,而且主播的全方位素質都展現在大眾面前,凡是能成功走紅的,必然有扎實的受眾群體。如果一個音樂主播在某網絡平臺穩扎穩打,人氣逐步提升,最終走紅并維持一年半載不衰,便足以證明這是可塑之才了,至少投資打造是基本不會打水漂的。

從本系列的下一篇文章開始,我們將來陸續介紹和評價一些優秀或當紅的音樂主播。

下一篇的選題是關于最近兩三個月內人氣暴漲的“摩登兄弟”和這個團隊的靈魂人物——劉宇寧。他們在昨天剛剛從線上走到線下,或者說是線上線下并軌,開了自己的第一場小型演唱會,可以說是踏出了轉型期關鍵性的一步。


劉宇寧和他的兩位搭檔組成了“摩登兄弟”,已經從線上的主播走到線下,成為傳統意義上的歌手

另一方面也是任賢齊所在的唱片公司和經紀公司與幾乎素有傳媒有良好的關系,宣發文案都是正面引導。

歌不是什么高質量的音樂作品,任賢齊的唱功也相當馬虎,這倒不是他唱得不用心,而是天賦所限,大致屬于一個八度音域的歌手,氣息和音色均乏善可陳。唯一的優點是舞臺形象不錯,人也比較有親和力。

那些年,港臺流行樂是華語樂壇的主導,不少人知道“四大天王”里只有張學友是會唱歌的,劉德華的唱功勉強合格,郭富城和黎明唱歌連音準都無法保證,更別提氣息和共鳴這種高端的詞匯,黎明正式發售的錄音磁帶甚至都是走音的,簡直不可思議。然而,他們的每一張唱片或卡帶都是銷量很高,人氣也很高。背后的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是最大功臣,于是劉德華獲得了“敬業”的人設,成為勤能補拙的勵志典范,郭富城獲得了“舞王”的人設,成為酷帥的偶像典范,黎明大概是那時候的“小鮮肉”人設,影視音樂多棲成為最大的贊美點。


“四大天王”中,只有張學友是會唱歌的,其他三位雖也曾有歌手身份,卻并不以此見長

好吧,“四大天王”都是多棲的,尤以張學友以外的三位更“多棲”,畢竟唱歌的上限擺在那里,總不好閉著眼睛吹,此路不通,只能另尋他途。可是講真的,他們的演技真的好嗎?不唱歌,去演戲就做得非常出色嗎?那些電影獎項大家都懂,不必以為依據。

我們翻出這些舊賬,不是專門為了貶低那些演藝圈曾經最紅的巨星們的成就,而是想以此證明,即便是本身的能力和素養一般般,只要有強力的推手,在21世紀之前的娛樂圈,縱橫歌壇、名利雙收并不是太難的事情。只要有人捧就行了!

時至今日,還有一些有濃厚懷舊情結的人,言必稱當年的明星們唱功好、作品好、什么都好,遠超現在。不能否認,羅文、甄妮、林憶蓮、張學友、王菲、張惠妹、張雨生等出身于港臺歌壇巨星們,確實當得起很多贊美之詞。但同樣有數量不遜、甚至更多的港臺“歌壇巨星”空有名氣,也有一些為他們量身打造的好作品,可是其本身的音樂技能和素養卻普普通通,全靠外形和推手才能紅起來,我們就不再多舉例了。

內地樂壇在21世紀之前的發展過程與港臺樂壇差異較大,歌手的平均唱功要強些,但時尚感、流行性和多樣性有所欠缺。像那英這樣內地樂壇“大姐大”,最早是模仿蘇芮,后來唱西北風的《山溝溝》,再后來的《山不轉水轉》、《好大一棵樹》和《霧里看花》當然是好歌,不過與其說是流行音樂,還不說是“流行民歌”。直到任賢齊發行《愛像太平洋》的那一年,也就是1998年與王菲合唱的那首《相約九八》和專輯《征服》,才算是真正邁進了流行的“流行音樂”抒情歌大門。之后幾年陸續錄制的《夢一場》、《心酸的浪漫》和《一笑而過》等歌曲,在演唱的技巧和處理方式等方面,均與那英早期的作品大相徑庭。那英在談及自己第一次與港臺流行音樂制作人合作時,光是“咬字”的自然和傾訴性問題,就費了好大工夫去改變習慣,“字正腔圓”不適合所有的歌曲,更不是流行音樂的必需。


那英轉型成功的專輯是《征服》

那英的音樂事業發展經歷過上述的轉折,前期以電視媒體的舞臺為成名和走紅的主要方式,后期與港臺的歌壇巨星走上了相同的道路,從音樂制作到宣發運作沒有太多差別。與那英同期或稍晚的內地歌手,如果完成了這種轉型,走紅的時間便會長一些;如果沒能成功轉型,就逐漸淡了,以后只能靠吃老本和上拼盤演唱會維持著少量露臉機會。

可以看出,不管是來自哪個地理區域的華語歌壇明星,在21世紀之前,主要就是靠經紀公司、唱片公司的推動,以前文所述的三種傳播渠道走紅的。其本身的演唱專業技能或音樂天賦條件不是那么重要,出色也可,平庸也可。只要肯下大力氣捧,就容易紅;倘若沒有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去捧,再有天賦和技能也是白搭。歌手的主觀能動性在成名過程中,發揮不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樣,大眾也很難參與到歌手成名之前和之初的過程中,——換句話說,大眾是無法實質性地決定喜歡什么樣的歌手,頂多是娛樂業的推星運作把他們的幾個“產品”擺在大眾面前,ABCD四個選項,你去選吧。你沒有機會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添加EFG的選項,如果經紀公司不發掘這樣新星,你就永遠無法看到這樣的歌手出道


李宇春奪冠的2005年超女選秀影響了之后十余年的娛樂產業推星模式

這種情況在21世紀的第五個年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05年,第二屆超級女聲的選秀改變了娛樂業推星的格局

其實在2004年就有了第一屆超級女聲的選秀,不過沒有火起來。更早的2003年還有第一屆“超級男聲”,也因為傳播區域的限制而沒有產生太大影響,你聽說過何東林、佟南和嚴錚嗎?第一屆超級女聲至少還有張含韻是比較紅的,安又琪直到近年也能偶爾聽到一些消息。

“超女”的第二屆能夠紅起來,并非賽制成就了這個節目,而是參賽選手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何潔、紀敏佳、黃雅莉和葉一茜等各具特色,吸引了大眾的關注和參與。也許現在提到“中性風格”的女歌手,大家都不覺得稀奇了。但當年,李宇春的橫空出世引起了兩極分化的爭議,支持她的粉絲“玉米”與不支持她的人在現實生活和網絡平臺上每日“開撕”。現在粉絲們的許多做法和經驗都是始于13年前的超女選秀。“粉”和“黑”,以及“粽子”和“黑粉”就是從那時產生的。

大眾的喜好第一次成為一個歌壇“潛在”明星能否出道的決定性因素。李宇春的超女第一名就是被粉絲們用手機一票票硬生生投出來的,頂住了強大的嘲諷和不屑聲音。平心而論,當年的李宇春無論是形象氣質,還是音色唱功,均非傳統的娛樂業推星之選。如果沒有350多萬的手機票數,李宇春沒有任何可能奪冠,也不會一路走到今天。

按照那時候的推星套路,前七名里,張靚穎和葉一茜或許符合那些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的傳統喜好和慣性做法,而李宇春、周筆暢和黃雅莉都是偏中性風格,很難走得進歌壇乃至娛樂圈。但有了全民選秀,百花齊放,她們都出道了。


2006年超女推出了尚雯婕和譚維維兩位歌手,他們至今都成長為華語樂壇的實力派唱將

2006年的第三屆超女有了前一年的人氣作基礎,更是高手如云。譚維維從報名時便被認為有冠軍之姿,結果卻在決賽里輸給了復旦大學法語系畢業的素人選手尚雯婕。現在這兩位都是華語樂壇公認的實力唱將,都參加過代表了華語樂壇現場演唱實力頂尖水準的《我是歌手》。尚雯婕與李宇春的奪冠經歷有某種相似之處,評委和不少觀眾都不看好尚雯婕,那時她的相貌和衣品也確實不出彩,又不是科班出身,舞臺經驗僅限于以往在校園里的一些小舞臺,沒辦法與曾經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登臺的專業高手譚維維相比,可是尚雯婕硬是憑著粉絲鼎力相助的高票數奪冠了,票數比前一年李宇春的奪冠票數還高。

2007年的快樂男聲選秀同樣獲得成功。張杰雖然只在那一年獲得第四名,卻成功打了個翻身仗,并與謝娜結緣;陳楚生、蘇醒、魏晨、俞灝明、王櫟鑫、吉杰和王錚亮等也在演藝圈有一席之地。

此后,湖南衛視的選秀又陸續推出了郁可唯、曾軼可、劉惜君等女歌手,以及李煒、武藝、陳翔、譚杰希、吳俊余、華晨宇、白舉綱、歐豪、寧桓宇、于朦朧、魏巡、尹毓恪等男歌手或男藝人。他們中的有些人以唱歌為主業,并取得了口碑和關注的雙贏,比如郁可唯和華晨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他人或者走多棲路線,或者正在爬坡過程中,比如陳翔和歐豪基本是拍戲比較多。


華晨宇是“快男”推出的最有特色的歌手

選秀當然不只是“超女”“快男”這種類型的、《中國好聲音》以“聲音”和個性為主要評選標準,盲選不看臉,只聽聲音,迎合了觀眾對“超女”或“快男”以及其他外貌類選秀的不滿心理。平安、張瑋、吳莫愁、袁婭維、金池、張赫宣、金志文、吉克雋逸、梁博、張碧晨、李琦、周深、戴荃、夏恒、艾怡良等學員或者直接通過“好聲音”躍過龍門一舉成名,或者借此平臺走上了更好的舞臺,獲得了更好的發展機會。

此外,楊宗緯、蕭敬騰、胡夏和林宥嘉是通過《超級星光大道》邁入歌壇的;霍尊、蘇運瑩和戴荃等歌手在《中國好歌曲》里一曲成名;毛不易從《明日之子》起步。

各種選秀從2005年至今推出了一大批歌壇和娛樂圈其他門類的新人。現在看,這已經習以為常,不足稱奇,大家都認可這是一條正常的出道之路

然而,不要忘記,在2005-2015年的十年間,一直有類似于“哈,選秀出身?那肯定是幸進成名,基本素質不行”的說法流傳于坊間,仿佛是在說選秀出身就天然低“走傳統推星路線的藝人”一等。這種說法既反映出部分習慣于舊有推星流程的觀眾內心的不適應,也體現了一些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及相關從業者對新興事物的不安——大眾竟然能夠越過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的喜好和偏愛,自己決定喜歡什么樣的藝人就幫助什么樣的藝人出道,這還了得?


郁可唯也是選秀出身,現在是公認頗具品位的女歌手

過去,娛樂圈推手們認定不能火的藝人,那真的一定火不了,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會給這樣的苗子有機會出道,資源也不會投在這些苗子身上。現在,管你推手們喜不喜歡,只要這些“潛在的藝人苗子”能有吸引粉絲的潛質,粉絲就會用實際行動幫他/她鋪就一條光明之路

放眼當今歌壇,20-40歲的中堅力量里,有大半是選秀出身,他們的專業能力固然有高有低,但基本的業務素質并不比娛樂業在21世紀前推出的那些明星的平均素質差,甚至還有提升。當然,專業能力不等于人氣,上世紀的后三十年是華語樂壇的黃金時期,這種風云際會可遇而不可求,非人力能及。如今,大眾的選擇和見識多了,口味自然也高了。倘若把三十年前的那些歌壇明星放到現在,有些直接就泯然眾人了,有些可能會火,卻也不可能重現當年的輝煌和風靡。

最近這兩年,已經聽不到“選秀出身、自低一等”這類說法了。娛樂圈的所有從業者和大眾完全可以無偏見地看待選秀出身的藝人了


出道前在街頭表演的王俊凱和王源

不過,傳統推星流程與選秀推星之間,并沒有哪一種完全取代另外一種。兩者是并行的,都有成功的代表作。比如TFBOYS,他們就是經紀公司從小“養成”的明星,路線類似于日本的杰尼斯;韓庚、劉憲華、吳亦凡、鹿晗、張藝興、王嘉爾等從韓國偶像團體出身的藝人,也屬于傳統推星之作。當然,他們可能不算純粹意義上的歌手,而是多棲藝人,全方位發展是他們的長處,歌壇不是他們的重點領域,單以歌唱的能力而論,他們也很難說特別出色。

不管是傳統推星還是選秀推星,他們如今的發展除了與電視媒體、平面媒體和電臺廣播打好交道,還非常重視網絡傳播。這是從2005年的超女選秀至今,華語歌壇產生的最重要的變化。

傳統媒體的力量仍然很強,而且定位“高端”和“正式”,網絡則顯得比較隨意和“自助”,也更及時和“接地氣”。尤其是選秀出身的明星,他們基本上都很看重在網上與粉絲互動。他們的成名之路是粉絲幫助鋪就的,日后想走得更遠,也離不開粉絲的支持。而粉絲與這些選秀明星相逢于微末時,見證了他/她的成長,感同身受,與有榮焉,念茲在茲,也愿意看到自己曾經支持的人對自己不離不棄,飲水思源。這份牽絆是彼此之間最牢固的聯系。


張靚穎的唱片約和經紀約改了幾次,最后一她自己做自己的老板

選秀出身的明星,如果發展得不錯,也會與傳統推星的藝人一樣,找到一家不錯的經紀公司,幫助自己尋找資源和完善各種演藝事宜。也有開始作自己的經紀公司或“工作室”的,自己經營自己。不過,我們說回歌壇和歌手這個主題,自己辦“工作室”的還是少數,背靠大樹好乘涼,而多棲藝人更多的是自己辦“工作室”。

歌手有了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的運作,出身為何就不那么重要了,行事風格和運作模式基本如一保持“神秘感”和八面玲瓏是傳統經紀公司的通行做法。這倒不是說不放出任何料或者不與粉絲互動,而是一切都有專門的團隊策劃,套路一個接一個,說什么話、做什么事,基本上是有備而來。

我們會發現,一些原本在選秀期間很鮮活的歌手,當他們成名之后,就變得比較無趣和扁平化了。與粉絲互動是套路,接受采訪時字斟句酌,最后給出一段白開水般的套話,還有經紀人或助理幫助擋駕或圓場。為了推出作品時有“驚喜感”,就只能維持平時的“神秘感”,——至少大部分經紀公司覺得這是最好的。


周筆暢在超女選秀后,發行過單曲,也出過專輯,但一直沒有遇到特別好的歌

唱片公司非常專業,給歌手量身定做歌曲。也不知道是現在的創作者的寫作能力下降了,還是唱片公司的眼光變差了,毋庸諱言,如今的好作品越來越難遇到。哪怕像現在的一線歌手好不容易發張專輯,也不見得能找到一首能火的。形式和制作很專業,相當于給了一副好包裝,唯獨里面裝的東西不行,那也是白費力氣。

我們這里講的華語樂壇是指廣義的流行音樂類別,不提古典音樂的聲樂作品或者民歌。流行音樂的大眾接受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歌手發了一張專輯,唱了若干首歌,如果沒流傳起來,除了自己的“鐵粉”(偶像唱什么都喜歡聽),其他人聽了一下就關掉了,不唱不傳,那就沒意思了。主打歌是什么意思?不一定是專輯里藝術水準最高的作品,但一定是唱片公司寄予厚望,希望可以“打榜”走紅的歌曲,當然,能否如愿就得另說了。

一個歌手正式出道,簽了經紀公司,有了唱片公司,出了歌、發了片,然后唱的歌沒有被大眾喜歡的,那怎么辦?也不像21世紀之前,沒有網絡,大家都看電視、聽廣播、買卡帶或CD,很少有其他選擇,就那么些歌,反復播、反復聽,慢慢磨耳朵也產生親切感和熟悉感了。現在,選擇那么多,你的歌不好聽,我就不聽了,去聽別人的,華語樂壇沒有滿意的作品,還能聽英文歌、日文或韓文歌,甚至拉丁語和其他小語種的音樂。選擇太多了!


林志炫出過一張翻唱專輯叫《擦聲而過》,里面《離人》等歌曲的重新演繹堪稱經典

有一個解決辦法是翻唱。自己的歌不火,就去翻唱其他成名歌手的成名曲。經歷了歲月和無數耳朵考驗的成名曲,是絕對有流傳度的,如果改編得好一點,即便是翻唱專輯,比如林志炫和張敬軒作過的翻唱專輯,也一樣能贏得口碑和關注。

但問題就是能不能一直翻唱呢?傳統的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不會鼓勵歌手去翻唱太多的別家作品,一方面是版權費事,另一方面收益也不高。自己唱自己的歌,隨便唱,暢快賺,這是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喜歡的。還有就是面子問題,放不下身段,總唱別人的歌,豈不是說“我自己沒有好歌可唱了”?

歸納一下,傳統推星流程推出的歌手和選秀出身的歌手,他們簽了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后,面臨著:(1)被約束和打造得形象失去了鮮活性,說話做事越來越套路化、模式化和八面玲瓏,偶像偶像,人偶造像,不是生動的人;(2)發片了,好作品可遇而不可求,自己的專輯運氣好了有一兩首能火的歌,大部分情況是一首歌都火不了,盡是些平庸之作,空有形式的“潮”,卻難打動聽眾的耳朵和內心,只有自己的粉絲能聽得入耳,因為不管唱什么,他們都能入耳,可是歌手難道能只靠粉絲,不考慮大眾流傳度嗎?(3)缺乏自己的好作品,又不能任意翻唱其他歌手那些經得起檢驗的成名作

這種問題很難解決。例如第一點,經紀公司都這么做,形成行業慣例了,都認為這才是對的,不愿意冒險求變;第二點涉及到創作的源流,沒有好作品就是沒有,妙手偶得之,這又不是分配指標和任務就能催產出好歌來。所以,不管是什么出身的歌手,現在都有越走路越窄的困境。


像鄧紫棋這樣有出色創作能力的歌手,就不怕沒有好歌可唱

毛不易、鄧紫棋和華晨宇這樣有很強創作能力的歌手,就很占便宜了,他自己能寫能唱,只要靈感不斷,就能源源不斷地自產歌曲,就像他們的前輩周杰倫和林俊杰一樣,自己寫唄,不求諸外人。或者有王菲、張惠妹和陳奕迅那樣的號召力,只要一做專輯或者想唱一首新作,就有很多好歌送到面前。

可這畢竟是歌手群體里的少數。前文提到了很多選秀出身的歌手也罷,由經紀公司挖掘培養的歌手也罷,所有這些歌手能保持著有質量產出、不炒冷飯、維持人氣和活躍度的有幾個呢?

哪怕是一些有創作能力的歌手,要把握好音樂審美品位、個人追求和大眾接受度這三者的平衡,也是不容易的。比如竇靖童和她的父親竇唯,他們父女倆都是很有想法的音樂人,當然竇靖童可能稚嫩一些,但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寫的歌沒有流傳度,沒有或極少有人會傳唱或翻唱。可能聽的人會點個頭,“嗯不錯,有個性”,然后就過去了。竇唯曾經寫過不少兼顧品味、追求和流傳度三方面的作品,但那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竇靖童在音樂創作方面的傾向很有其父竇唯的風范

流行音樂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大眾的需求。忽視大眾需求和喜好的流行音樂是注定難有前途的,相當于沒有沃土的花朵,遲早要凋零。

如果完全不想理會“世俗”的眼光,一心追求音樂藝術的高境界,可以去創作嚴肅音樂,交響曲、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奏鳴曲、室內樂或歌劇,這個檔次非常高了,還可以去些后現代的實驗音樂,甚至打破十二平均律的音階,創造全新的音樂門類,這些都是有音樂家在做的事情,而且做了很多年了。前面提到的竇唯,他做的部分新音樂就有點“實驗音樂”的意思,而竇靖童還達不到這個層次,仍屬于“流行音樂”的門類。

只要還在作廣義的“流行音樂”(更不要說狹義的流行音樂了),就必須考慮大眾的聽覺習慣。這是音樂學的基本理論,也是流行音樂的存在基礎。

正如之前的分析,如今華語樂壇那些歸屬于各大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的歌手們無法完全覆蓋和滿足大眾的音樂需求,有缺口,而且造星工廠傾力打造的推星模式,其局限性越來越凸顯,供給與需求之間不完全匹配所致的缺口越來越大。


網絡直播平臺上的音樂主播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新行業

于是,一種全新的歌手來源和表演方式就因應出現了,那就是網絡直播平臺上的音樂主播,也有人把他們泛化地稱為“網紅”,但如果歸類,至少是“才藝網紅”吧。再說,也不是所有的音樂主播都達到了“網紅”的瞬間熱度。

大部分具有一定水準的音樂主播是細水長流的模式,既不太紅,也有固定的聽眾,能唱幾年,人氣穩步提升。少量的佼佼者脫穎而出,擁有了堪比正式出道歌手的人氣和忠實粉絲群體,甚至猶有過之

過去,“網絡歌手”指的是唱了一首網上很廣的歌曲的歌手、或發了不少優秀翻唱作品發在個人主頁的業余歌手,現在也有把唱歌的音樂主播成為“網絡歌手”的。兩者的意涵是有所差別的,不過有時候有部分重疊,唱紅了一首網絡歌曲的歌手正好做了音樂主播,這就有一致性了。

網絡上的音樂主播,水準層次不齊,符合金字塔結構的分布。大部分音樂主播是非常業余的水準,其中較差的主播在KTV都算不上“麥霸”,在學校參加十佳歌手大賽可能都進不了復賽。

但架不住音樂主播的門檻低、基數大,哪怕只有1%是還可以聽一聽的,那就非常可觀了。有句俗話叫“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現在的網絡普及率這么高,幾億網友中,唱歌不錯又沒出道成為“正式歌手”的人有多少?其中又有多少偶發一念,決定利用網絡直播平臺唱歌給別人聽呢?很多很多。


音樂主播阿冷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大學

音樂主播們不需要站在舞臺上(有些原本是酒吧歌手,唱現場是可以的),也沒有大型的樂隊輔助,更不需專業的制作團隊。一個人,一支話筒,放著網上的伴奏mp3,唱起那些現在當紅或曾經風靡的歌曲,偶有原創,吸引著從幾百到幾十萬的觀眾,通過互聯網匯集到虛擬的“直播間”,聽主播唱歌。也有一些比較“高級”的玩法,自彈自唱,或者自己全新編曲,還有帶著小樂隊一起表演的。形式不拘一格。

通過互聯網直播唱歌,帶圖像的直播,而不是十幾年前那種語音直播都卡得不行的情況,這得益于科技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提速。現在的攝像頭很便宜,清晰度高,動態效果好;數字化的調音臺和聲卡(專業音頻接口)也不貴,使用方便,接上USB口就能使用,回到十年前,火線音頻接口只能用在蘋果電腦上,哪有多少USB接口的聲卡產品,僅有的那幾款也是延遲頗高?另外,電容話筒和高質量的動圈話筒也不難獲得,專業音樂器材越來越普及化。

(有圖像直播的)音樂主播在最近幾年大量涌現,這是因時因勢的產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以前的語音直播唱歌,在感官上的參與度就差了很多,基本不可同日而語。

音樂主播里有唱功上佳、表演出色的人。但平心而論,有幾個主播能比黃綺珊、楊宗緯、譚維維的唱功好?也許一個都沒有。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聽音樂主播們的直播翻唱呢?

一個擺在最表面的理由就是:你能看到黃綺珊、楊宗緯、譚維維天天給你唱歌嗎?當然不能,而大部分音樂主播們不說天天,也至少一周有三五天直播吧。鄧紫棋親自演唱的《光年之外》當然好聽,華晨宇親自唱的《我管你》當然很燃,可是你點了,人家就唱?那得是正規的綜藝秀舞臺,或者個人演唱會,你去買票聽現場才行。


摩登兄弟的主唱劉宇寧在直播中

網絡直播平臺的音樂主播就沒那么有距離感了。這與酒吧歌手有些相似,但也有不同。酒吧的環境比較復雜,再說,現在人們連吃飯都喜歡點外賣呢,比起去酒吧,大部分人更樂意宅在家里,坐在電腦前或者拿個手機躺在床上,戴著耳機就聽到唱歌了

有一些音樂主播就曾經做過酒吧歌手,后來改行或兼作網絡上的音樂主播,在家里唱唱歌比去酒吧駐唱更舒服、更自如,環境也更單純,收入只高不低,何樂而不為?

“我喜歡這首歌,喜歡這個主播的聲音,然后就點這首歌,給他/她刷禮物,他/她唱給我聽,我聽了很滿足,他也獲得了回報,彼此贊美道謝”,——這是一個音樂主播和他/她的聽眾之間形成的良性互動

誠然,主播的直播演唱大概沒有原唱在錄音室制作的CD完美,但Live是鮮活的、生動的。早在半個世紀前,著名指揮家切利比達契就把錄音比作“青豆罐頭”,認為錄音制作得再精美,也是沒有活力的,他更偏愛現場的演出,每一場音樂表演都是不可復制的、獨一無二的。時至今日,大部分人仍認同Live表演更具感染力,前提是這個表演者的基本技能可以撐得住直播演唱。

優秀的音樂主播都能禁得起直播表演的考驗,一首歌唱下來,音準、節奏、氣息、傾訴感和層次變化均無太大疏漏,有些甚至能唱出原唱不曾注意到或未能表達出來的情緒和意境。哪怕是整體的精細度遜色一些,也有不少帶有獨特味道的小細節處理。這就相當不錯了。


有些歌手成名出道后,對待音樂的態度是懈怠的,唱功不進反退

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不少成名歌手在功成名就后,他們對待音樂的態度是懈怠的,整天趕場或休閑享受,不練聲,不思考專業方面的東西,加上發聲技術存在缺陷,基本功不扎實,演唱水準已然退化,唱不了現場,勉強登場也是氣息不夠用,音準沒準,尾音抖得像綿羊,高音根本上不去,一使勁兒就唱疵了。業精于勤荒于嬉,歌迷對他們的印象還停留在他們的巔峰期或CD里,現實中早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還有部分正式出道的歌手就是推手們捧起來的,他們唱現場唱不好,不是后來的懈怠所致,而是從來就唱不好。

音樂主播為了生計和愛好,天天直播,一播就是一兩個小時,多得可能三四個小時,磨練下來,唱功還真不見得比部分成名歌手差,有些翻唱的版本也不見得比原唱。大家都懂得,想比林志炫唱得好,這很困難,但想比蕭亞軒唱得好,這不怎么難。

其實有些音樂主播完全具備作專業歌手的天份和能力,之所以現在只能做個主播,而那些天份和能力不如他的人卻風風光光地以歌手自居,這完全是命運和娛樂業運作模式的作弄

華語歌壇從來就不是“你唱得好,你就能紅”,也不是“你唱的不好,你就不能紅”。一些音樂選秀的評委,比如巫啟賢最喜歡說音色的“辨識度”和“唱歌的態度”,仿佛這是一個選手能不能成為出色歌手的必要條件,然而現實中完全不是這么回事,音色沒有辨識度卻火了的知名歌手是批量存在的,有辨識度卻一輩子都沒怎么火的歌手大把抓。我們可以隨便舉出兩只手數不過來的反例,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展開了。這并不好,但傳統的娛樂業推星流程不可避免地出現這種情況,只要經紀公司想捧這個歌手,就能捧起來。唱功?不重要!選秀里,唱功較遜色的選手淘汰唱功出色的選手,也是屢見不鮮,評委的“綜合考量”事后被驗證無助于阿斗扶上墻。

可是有了如今網絡上的音樂主播,他們在直播平臺上翻唱各種時下熱門的歌曲、曾經的經典作品和一些被埋沒的歌曲,聽眾驚訝地發現:“咦,還能這么唱這首歌啊?”“不一樣的味道,我喜歡!”“比原唱好,我以前都沒覺得這歌好聽。”這不一定是準確、客觀、專業的判斷,但一定是聽眾內心的真切感受。于是,只要會上網、喜歡看直播的大眾就會用自己的手來做出選擇,“我覺得誰唱得好,我就聽誰的”。

說起來,網絡直播平臺上的音樂主播如果想翻唱好一首經典作品,他們是有“后發優勢”的。原唱已經做了示范,好的地方可以汲取,不好的地方加以改進,再添加自己的理解,做一些個性化的小處理,這就有了成功的基礎。倘若能男歌女唱,或女歌男唱,天然就有區別,更容易留給聽眾深刻的印象和不同的感受。有一些老歌在當時制作的年代是很符合潮流的,現在再聽,已經過時了,如果加入符合當下潮流的編曲,自然會更打動聽眾。


馮提莫的翻唱基本是以自己的音色特點為基礎,對原唱的處理進行微調

跟風翻唱也是音樂主播們走紅的套路,借流行的東風,稍作改動,加強節奏感或傾訴感,前者對應快歌,后者對應慢歌,比較輕松就能收到奇效。

而挖掘一些被埋沒的好歌,這便需要一定的歌曲儲備量和編曲能力了。不過一旦做得好,收到的回報也最大,幾乎會被當做是半個原創者了。

其他類型還有串燒、截搭和特色改編,比如方言版、戲曲版或者搞笑版。這含有一定的創意或創作成分。變化多樣,不拘一格的翻唱,能夠吸引更多的聽眾走進直播室。

除了演唱技藝,音樂主播的個人魅力也是很關鍵的因素。始于顏值,陷于才華,合于性格,忠(終)于人品,這句話很適用于粉絲對主播的態度。“才華”大致相當于音樂主播的演唱,能有出色的原創更是加分,不過大部分主播的原創很難比得上專業創作者的作品;此外,顏值、性格和人品都是技藝之外的東西。它們都很重要,要想長久穩定地“圈粉”,三者缺一不可。

這聽起來與真正的藝人差不多。但其實有一些微妙的不同。正式出道的藝人,如果以“顏值”取勝,那必然是外形條件相當出眾的男帥女靚,可是主播的顏值不一定是純粹意義上出類拔萃的“帥”或者“靚”,親和力、好感度、看著順眼,這更重要。網友們看主播,基本是看不到真人的,通過攝像頭看到的二維圖像,無論是主播還是聽眾,所處的環境都比較生活化,所以未必需要特別高端、有距離感的那種高顏值,在普通人群里屬于中上之姿就可以了,如果達到校花校草級別就是很大的加分項。

性格和人品對于正式出道的歌手,由于有經紀公司的包裝,以及平時維持的神秘感,所以他/她展示給外界的就是一個“人設”,真實的情況很難揣摩。而音樂主播在直播過程中,當然也有“演”的成分,但時間很長,每天兩三個小時,一周五六天甚至天天可見,有唱有聊,再怎么演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展示的“真實”成分更多。

這樣做肯定有風險。說多錯多,不說不錯,要不然為什么傳統推星流程出道的藝人滿嘴套話,平素對外保持神秘感呢?部分原因就是怕說錯話,破壞了人設,更嚴重的可能直接出大錯,涼了。可是這樣做雖然避免了說錯話,八面玲瓏,但常年套話空話連篇,把自己塑造得越來越套路化和符號化,便會產生前文所述的弊端,失去人物的鮮活性。世上哪有什么完美無缺的策略?有得必有失,有失亦有得。你總說沒營養的套話,平素靠人設亮相,聽多了看多了,很多人也就覺得膩了。

普通人的生活不外乎柴米油鹽、生活瑣事、如意和不如意,怎么可能住在多不食人間煙火的幻覺宮殿里,周圍相伴的都是紙片人?主播們的日常嘮叨與明星藝人的套話連篇,哪個更貼近大眾的心理需求,更易于產生代入感和參與感的心理共鳴呢?這不言自明。


主播們的形象更鮮活,沒有太多距離感

音樂主播比成名歌手更“鮮活”、更立體,沒有太多距離感。如果這種表現與你的喜好相合,那么這個主播會比成名歌手更吸引你;反之,如果其中透露出一些你反感的東西,那么你也許會很快“脫粉”。聽自己喜歡的主播唱歌,聽的不僅是歌,還是一種陪伴,一種心情,一種真實的參與感。其實不得不說,歌聽多了,有時人們會覺得,“聽誰唱不是聽啊,能有多大差別,我也不是專業音樂鑒賞人士,就是聽個心情,聽個意思唄,我喜歡誰就聽誰唱,管什么藝術水準不藝術水準的,我愿意”,所以對演唱者的好感度往往就會決定很多人到底更想聽誰唱了。

如今,有一些音樂主播已經粉絲云集,“他/她唱什么,我都喜歡聽”,粉絲忠誠度更勝很多成名歌手,收入和影響力也頗可觀。粉絲和支持者樂意掏腰包表達對主播的實質性支持,出手可能比某些成名歌手的粉絲更豪爽。什么是職業歌手?說白了,聽你唱歌的人肯掏錢,你能用唱歌養活自己,這就是職業歌手。從這個意義上將,很多優秀的音樂主播已經是成功的職業歌手了。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這些主播們都hold住,制造了一波有一波的關注和熱點。不少成名歌手的原唱作品沒能火起來,結果被某些主播翻唱了,一下子就火了,這可比傳統的電臺或排行榜打歌管用多了。

于是,曾經用在選秀出身的歌手身上的那句話,現在又落到了這些音樂主播的身上——評價歌藝時,“主播出身,低人一等”的醋味論調冒出來了。

正式出道的歌手不是所有人都一樣的水準,有高有低;音樂主播出身的歌手也不是所有人都一樣的水準,有高有低。這很難理解嗎?不難,其偏見產生的原因與當年評價選秀歌手如出一轍,這里就不詳述了,總之是“既成歌手圈子”里的部分從業者內心的一種焦慮,使他們丟掉了客觀評價的心態,而部分網友的跟風評價和推波助瀾,犯了以偏概全和先入為主的錯誤。


譚詠麟曾經用U87電容話筒作演唱會的使用話筒,被視為對自己唱功有信心的標志

譚詠麟當年敢于使用錄音用的U87電容話筒唱現場演唱會,李克勤和張敬軒拿Neumann的經典手持電容話筒作現場演唱、現場收音(當然會使用高級的音響設備,“聲卡”肯定是最高級的),被視作對自己唱功有信心,不怕被電容話筒捕捉失誤細節的實力派明證。怎么到了網絡直播平臺的音樂主播身上,這就成了“聲卡戰士”、“全靠話筒好”?完全是偏見和不懂行的錯誤評價。這些評論者不懂聲卡的工作原理,也不明白唱live使用好話筒的作用為何,誤以為用了個好話筒、好聲卡,就誰都能唱得出色。音樂知識的普及任重而道遠。

當然,音樂主播們的演唱也具有某些普遍存在的局限性,例如天天直播把自己唱皮了、唱油了等等,只有極少數主播能超然其外。具體的分析我們會在后續的文章中就人論事,此處暫且一帶而過,這個部分值得另文細講。

娛樂產業的從業者是很聰明的。不管他們是不是很看得起目前處于行業邊緣的“音樂主播”,但他們能分辨出主播們的直播優勢,也能看清傳統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運作旗下藝人的不足之處。花了很大財力和精力打造的歌手變得形象越來越扁平化,與大眾產生距離感,怎么辦?那就拍一些生活化的視頻小片段,隨意的也罷,搞笑的也罷,有劇本的也罷,沒劇本的也罷,盡量讓歌手的形象更鮮活一些。有的歌手和多棲藝人更是親自下場直播,不過并不像主播那樣經常性的直播,而是相當于一種變相的通告和宣傳。

別看不少專業的經紀公司和出道藝人不太看得起網絡主播,但能做好一個主播還是很需要臨場反應能力、親和力和口才的。大多數歌手或多棲藝人都做不好這件事。他們的直播相當無趣,平時套話講多了,瞻前顧后,到了直播時,也完全放不開,全程端著,弄不好沒增長人氣,現出繡花枕頭的原形,反而掉了人氣,除了鐵粉,路人看了只覺尷尬,毫無魅力可言。這不是顏值高或唱功好就能彌補的。

也有少數歌手能做得好直播,自然、真實、隨和地展示生活化的自己,比如張敬軒在直播中不顧形象地吃面,宛如一個美食主播,吃完再聊天、清唱、放伴奏跟唱,調起高了也一笑置之;周深在出道前,還是語音直播的那個年代,他就經常直播唱幾個小時,深諳此道,加上他的唱功過硬,隨便唱唱就勝過很多人的錄音室精雕細琢,音色多變,搞笑賣萌都玩得轉,每次直播都是一個圈粉過程,直播的視頻剪輯后仍在不少平臺成為熱議的高點擊視頻,彈幕如麻,贊美不斷。


周深已經正式通過“好聲音”出道,但偶爾也會回到直播平臺,與歌迷互動

有些出道歌手和他們背后的推手想通過網絡直播渠道拉升人氣,有些網絡主播也想從線上走到線下,正式踏足娛樂圈。畢竟,很現實地說,娛樂產業這個大蛋糕的最大部分仍在網絡以外(線下部分),這是主流,——以后的趨勢必然是網絡平臺(線上部分)的份額越來越大,但目前肯定還不能與線下的收益相比。

網絡直播也罷,錄制小視頻也罷,這些只是手段和載體,有雄心的“網紅”們基本都不滿足于僅在線上經營自己的品牌和流量,他們也瞄準了線下更大的蛋糕。這時候,走紅網絡的音樂主播就需要與通過傳統推星方式出道和選秀出身的歌手們進行正面“較量”了。面前沒了電腦屏幕,看不到滾動的彈幕和禮物流過,從坐著唱變成站著唱,耳邊由伴奏換成現場樂隊,鏡頭不再是從自己最熟悉的角度拍攝,沒有美顏、沒有磨皮,臺下是真實可及的觀眾,主播們能夠克服種種不適應,成功轉型成傳統意義上的歌手嗎?大浪淘沙,能夠真正把這條路走通的主播是鳳毛麟角。有人說這叫“見光死”,其實沒有那么簡單,不光是外形條件的因素。

由于網絡直播平臺的音樂主播是近幾年才出現的行業,積累和沉淀有限,很多方面都不成熟,正在探索中,以后肯定會越來越成熟。找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投遞自己的材料和demo小樣、參加熱門選秀節目力爭前幾名出道之外,今后的有意踏足華語歌壇的年輕人借助網絡直播這個渠道“走上人生巔峰”也是一條可行之路,早晚我們會看到這種成功的例子。

從以往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的“專業化”選材打造,這期間不需要任何來自大眾的參與,到十三年前開始的選秀節目,大眾深度參與,粉絲與歌手同步成長,再到如今漸露苗頭的大眾選擇,喜歡誰就支持誰,潛在的歌手以主播的方式直接與大眾互動,積累人氣出道,這個變化的過程體現了一條主線——大眾的參與程度和意愿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他們要自己選擇“我喜歡誰、我支持誰”,而不愿完全被一個“專業造星工廠”干涉。當然,如果音樂主播想要徹底轉型成為歌手,最終肯定離不開“專業造星工廠”的幫助,但至少在前期,大眾更樂意自己作出選擇。

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應該樂見這種變化,因為這實際上減小了造星投入的風險。傳統的造星模式是有較高風險的,從選材到培訓,再按計劃一步一步推出新人,量身打造作品,期間很難收到太多來自大眾的反饋。下了這么大本錢,造出來的“星”到底能不能紅,有沒有足夠的人氣,大眾喜不喜歡呢?不知道,只能憑經驗和眼光預測。而從選秀開始,相當于在造星的早期階段加入了一個“大眾測評滿意度”的環節,新秀們在出道伊始,已經經受了大眾的檢驗,并積累了可觀的人氣。到了有網絡直播的時代,連選秀節目里的“評委干預”和主辦方“暗箱”都不存在了,就是實打實的人氣,而且主播的全方位素質都展現在大眾面前,凡是能成功走紅的,必然有扎實的受眾群體。如果一個音樂主播在某網絡平臺穩扎穩打,人氣逐步提升,最終走紅并維持一年半載不衰,便足以證明這是可塑之才了,至少投資打造是基本不會打水漂的。

從本系列的下一篇文章開始,我們將來陸續介紹和評價一些優秀或當紅的音樂主播。

下一篇的選題是關于最近兩三個月內人氣暴漲的“摩登兄弟”和這個團隊的靈魂人物——劉宇寧。他們在昨天剛剛從線上走到線下,或者說是線上線下并軌,開了自己的第一場小型演唱會,可以說是踏出了轉型期關鍵性的一步。


劉宇寧和他的兩位搭檔組成了“摩登兄弟”,已經從線上的主播走到線下,成為傳統意義上的歌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