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清朝總兵官職有多大?與明代相比有什麼區別?

作者:雷曉凡, 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我們在閱讀歷史書籍和觀看影視作品時, 常常會接觸到一些歷史官職, 例如某某地方總兵。 我們在碰到這些職務時可能會感到有些摸不著頭腦, 那麼這個“總兵”究竟是怎樣的官職?又有怎樣的演變呢?

清代總兵畫像

眾所周知, 中國古代的各類制度都都有著一定程度上的歷史繼承, 滿清政府入關建立全國政權後, 很大程度上沿襲了明代的制度, 這就是所謂“清承明制”。 想要說清清代總兵的來源, 必須要追溯到明代的相關制度。

定海三總兵紀念廟

明朝太祖皇帝建立了衛所制度, 從中央到地方的管轄秩序為五軍都督府、都司、衛所體系。 在全國各地設置衛所鎮守。 而在邊疆地區, 尤其明代初年常常在北方與北元殘餘勢力發生戰爭, 為防備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 則有統轄重兵的總兵和副總兵鎮守。 這一制度在明代初年原本只是臨時設立, 並無品級。 一旦戰事發生, 則總兵接受皇帝的信印出戰, 戰爭結束後回朝交還印符。 後來漸成邊境常駐武官, 在內地不少地區也有設置, 成為明代軍事系統中的常制。 總兵權力很大, 直至明末全國也不過二十餘人。

總兵府舊址

清代也沿用了總兵的官職設置。 清代的“正規軍”大致分為兩類, 即八旗軍和綠營兵。

後者的主要兵力來源於各地漢族人民, 軍銜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 其中總兵為正二品, 類似今天部隊中的軍長。 受提督統轄, 掌理本鎮軍務, 又稱“總鎮”。 其直接統轄的綠營兵稱“鎮標”。 清初, 總兵無定品, 系左右都督、同知各銜, 乾隆十八年(1735), 始定品秩。 京師步兵營有左、右翼總兵, 為步兵統領佐官, 清末, 北洋海師亦有左、右翼總兵, 各統鐵甲艦為領翼隊長。 清朝于全中國設有總兵定員83名, 比明代時多出不少。 其中, 陸路總兵約占70名, 水路則為13名, 統轄中國十八省614防營約63萬兵力。 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在鴉片戰爭中犧牲的“定海三總兵”。 17世紀80年代以後, 清廷統一臺灣, 在臺灣地區也設置了總兵這一職務。
臺灣總兵全稱為“臺灣鎮總兵”, 受臺灣道節制, 統轄部隊稱臺灣鎮, 部隊人數則在一萬名至一萬五千名左右。

參考資料:

楊東梁、張浩:《中國清代軍事史》

孫琰:《清朝軍事制度概述(1644—1840)》

張士尊:《明代總兵制度研究》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桂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