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吳三桂反清原本是大優勢,可是因為一個愚蠢的決定最後失敗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 字長伯, 一字月所,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 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 吳三桂在

吳三桂在大明朝時期是三海關的總兵, 在明朝即將覆滅的時候, 放清軍入關, 斬殺南明永曆帝, 成了不折不扣的明朝叛徒, 因此大清朝開國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可就是這樣一位明朝叛徒, 清朝功臣, 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 下令撤藩的時候, 高喊“興明討虜”的口號, 發起了兵變。 他的口號一打響, 全國各地的反清組織一一回應, 他的起兵反清也得到了許多漢人官員的支持,

局面對康熙來講有點失控, 吳三桂也乘機拿下了雲、川、貴、湘等地的控制權。

在起兵剛開始的時候, 吳三桂的兵力不足五萬人, 可就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 他的兵力就擴充到三十萬人, 可想而知, 他的這次反清行動得到了多大的擁護和支持, 在他實力最強盛的時候, 一度控制了清朝南部十省要塞。

吳三桂的這個決定就是在衡州稱帝, 自封國號“大周”, 此消息一經傳開, 讓那些明朝舊屬、漢人官員十分愕然, 吳三桂之所以在這場起兵中一直得勢, 靠的是他起兵之時“興明討虜”的口號, 可伴隨著他的稱帝, 並沒有給他帶來好的效果, 反而讓那些擁護他的人知道了他的真正本意, 逐漸開始人心渙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