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茶的真實歷史 薦書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內容簡介

《茶的真實歷史》, 以時間變遷為經線, 以全球的地域傳佈為緯線, 展現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茶史全圖。 既有中國茶飲的歷史, 中國茶葉向外傳佈的不同途徑, 亦涉及日本、印度、錫蘭(斯里蘭卡)等東方各國的茶飲歷史, 以及茶葉在西方世界的軌跡。 作者梅維恒、郝也麟以社會、宗教、文化、歷史、經濟、文學、科學、語言等多種視角, 串聯起散落在歷史長河中、遍及地球上各個角落的與茶相關的大小事件, 解讀茶在人類社會中具有的真實面貌, 講述一個關於茶的真實的故事。

即使你未必全部接受作者的觀點, 但仍可從中擴展視野, 汲取或許你未曾留意過的資訊和見解。

作者簡介

Victor H. Mair(梅維恒), 1976年畢業于哈佛大學, 獲得博士學位。 從1979年起任教於賓夕法尼亞大學至今,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授, 享譽世界的漢學家, 北美敦煌學第一人。 梅維恒考證了著名的塔里木乾屍及樓蘭姑娘, 編纂了經典的《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和《哥倫比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C o l u m b i a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 另外, 他還是Sino-Platonic Papers (不定期)雜誌的創刊人及主編, 是《道德經》《莊子》和《孫子兵法》的英譯者。 由於學術貢獻巨大, 2007年他被選為美國哲學院(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院士。

Erling Hoh(郝也麟), 瑞典考古學方面的通訊記者, 為《自然歷史》及其他雜誌撰寫過中國歷史和文化方面的文章。

目 錄

(向上滑動查看)

序一 陳宗懋

序二 徐文堪

中文版序 梅維恒、郝也麟

前言

第一章 植物園巡禮——茶的競爭者

第二章 國之榮耀——東南亞和茶之發源

第三章 與酪作奴——1~6 世紀的茶史

第四章 吃茶去!——唐朝茶史

第五章 兔毫盞裡的雲腳——宋朝茶史

第六章 以仙茗易太平——茶馬互市

第七章 禪茶一味——12~15 世紀日本茶史

第八章 茶道師範千利休——日本茶道臻於極致

第九章 韓信點兵——明、清茶史

第十章 達賴喇嘛封號的由來——藏蒙的磚茶

第十一章 我們發明了茶炊!——俄羅斯大篷車茶葉貿易

第十二章 征服新世界——伊斯蘭世界茶史

第十三章 獲得醫生認可——茶開始在歐洲傳播

第十四章 茶葉的擴張之路——茶與鴉片戰爭

第十五章 制壺工匠的星夜馳奔——茶在美國

第十六章 優質精選黃金花橙白毫——印度和錫蘭19 世紀茶史

第十七章 快剪船的黃金時代——英國茶史

第十八章 地球村裡的香茗——世界各地的茶風俗

附錄一 陸文學自傳

附錄二 茶酒論

附錄三 茶的詞源考

鳴謝

中文參考書目

英文參考書目

索 引

譯後記

前 言

1773 年12 月的一個清冷之夜, 一隊崇尚自由的波士頓人裝扮成當地土著, 朝著港口碼頭進發。 在這裡, 三艘商船(“達特茅斯”號、“埃蘭娜”號、“海狸”號)滿載著茶葉, 靜靜地停泊著。 這群自由之子登上商船, 打開船艙裡的茶葉箱蓋, 把茶葉倒入大海中。 瞬間, 整個港口彌漫著九萬磅(約四十噸)茶葉的芳香。 後來成為新獨立共和國第二任總統的波士頓商人約翰·亞當斯記錄了這一歷史事件,

“這是偉大的時刻……傾茶事件非常果斷、勇敢、堅定無畏、不屈不撓, 影響深遠。 我想不出更好的詞來描述這一事件, 只能將其概述為劃時代的歷史事件”。

這歷史性的一夜, 倒入波士頓港的茶葉來自中國福建。 破曉時分, 中國茶農就開始在遠離市鎮的山上採茶, 歷經萎凋、揉撚、發酵、烘炒、滾卷、木箱裝箱、鉛皮封邊等諸多工序後, 穿著草鞋的苦力把茶葉搬上船, 大腹便便的商人一邊品茶, 一邊大聲地砍價。 一箱箱茶葉穩妥地碼放在東印度公司租賃的船艙裡。 商船經過四個月的顛簸航行, 繞經好望角, 抵達倫敦。 碼頭裝卸工人將茶葉卸船、入倉, 再搬上下一程的商船, 茶葉開始了其橫渡大西洋風淘浪簸的旅程。 最早生長在山麓的茶樹出身卑微,

其葉子卻對人類的健康大有裨益。 歷經商人販夫的輾轉買賣, 茶葉傳遍了地球上每一個角落, 也被太陽底下的人們廣為接受。 在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索之前, 茶就曾激發了無數中國詩人的靈感, 留下千古名篇。 茶還是日本人文化性靈的歸宿所在, 疲倦的藏族牧民的慰藉所在, 英國大發明家午夜深思時的靈感所在, 也是無數俄羅斯農民尋求精神寧靜的捷徑所在。 數百年來, 茶飲作為安全的提神醒腦的飲料, 在減少人類疾病方面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同時也使擁擠喧鬧的城市生活有了些許寧靜。 在當今社會, 不論是俄羅斯堪察加半島的寇里亞克人, 還是肯亞北部的薩布魯人, 茶掌握著數億人的生活節奏。

由於茶事史詩如此恢宏壯麗,記述茶史的落筆總顯得很艱難。探討茶的角度林林總總,可以是植物學、醫學、宗教、文化、經濟,也可以是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等。另一方面,數百年來,茶樹的生長從來不在意時空和人類語言的差異,到處都枝繁葉茂。因此,對西方學者,抑或東方學者來說,將有關茶的方方面面歸聚在一本小書裡滿足廣大讀者的需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世界各地的圖書館書架上,在互聯網的資料庫裡,詩人、歷史學家、科學家和人類學家精心創作的有關茶的著述可謂汗牛充棟、瀚若煙海。每一部著作都對茶史的某一議題作了深刻闡述。本書撰寫過程中,作者參考了用東西方數種文字寫成的大量文獻資料與實物,努力區分史實和坊間傳聞,去除人們對於茶飲的種種誤解;仔細斟酌文字段落,務使讀者能夠享受本書的閱讀過程,並因此對茶本身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產生濃厚興趣。

人們曾經嘗試過大自然的諸多花草植物,以實現提神醒腦、免除饑餓勞累、宗教祭祀、追逐藝術靈感的目的。本書的第一章將概要介紹人們嘗試過的花草植物。第二章將概要介紹作為植物的茶,探索其在東南亞的發源,介紹澳洲和亞洲的居民早期嚼用和醃制茶葉的歷史以及茶的知識向北傳播給居住在中國四川盆地的巴人的歷史。第三章講述茶沿著長江,由西南向東北傳播的歷史。這一時期,僧人、道士和醫士逐漸接受了茶飲。這一章還記載了以茶代酒和以茶禁酒的故事。在中國北方,拓跋氏統治者一開始拒絕茶飲,他們認為發酵的馬奶要比茶好喝得多。

到唐朝時,飲茶之風已非常盛行(第四章)。法門寺出土的光彩奪目的茶具充分說明了茶在中國的普及程度。這一期間,官府開始徵收茶稅,陸羽的《茶經》也成書了。宋代(第五章),中國的主要產茶區南移到了東南沿海的福建,茶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政府實施茶葉專賣(茶榷),吐蕃、蒙古、回紇和周邊的其他少數民族都接受了來自中原的茶葉並嗜茶成癮。茶馬互市成為中國中原與邊疆少數民族交往的基石(第六章)。

茶葉從中國向外傳播主要通過三條途徑:向東傳到日本,向西通過陸路傳到吐蕃、蒙古、中亞和伊朗,並進一步傳到俄羅斯和鄰近的斯拉夫國家;通過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傳到世界各地,包括西歐、南北美洲、印尼、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澳大利亞、紐西蘭、斐濟群島、摩洛哥、東非。茶傳到日本(第七章)後,當地人在栽種茶樹的同時,還培育了獨樹一幟的茶文化,這一文化幾乎囊括了島國人民的所有特性。15~16 世紀,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第八章)將茶道哲學與美學思想發揮到了極致。千利休在“一頁書”中,將數代人流傳下來的繁雜膚淺的茶道形式精闢地概括為一句話:“煮水止渴,是謂喝茶,無他。”

到了明朝(第九章),散茶在中國占了主導地位。隨之,人們逐漸掌握了控制茶葉自然氧化(發酵)的技術,並開發了半發酵的烏龍茶和全發酵的紅茶。而今,茶的世界主要分為:以中國、日本、摩洛哥為代表的綠茶文化;以英國和其前殖民地、俄羅斯、中東和東非為主力的紅茶文化;以中國臺灣為代表的烏龍茶文化;以蒙藏和中亞為代表的磚茶文化。藏人以犛牛肉和青稞為主食,磚茶有助於解油膩,促消化,深受藏人喜愛。藏人喝茶時,常加較多的酥油和鹽(第十章)。16 世紀,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在各教派中勢力大增。16 世紀末,蒙古人第二次接受了藏傳佛教,同時也接納了藏人煮奶茶的習俗。蒙古人煮奶茶耗時很長,茶裡加入馬奶(而非酥油),每一滴都勁道十足,芳香濃郁。這一期間,生活在莫斯科地區的俄羅斯民族正在形成並迅速向東方擴張(第十一章),不久便和東方帝國(中國)相遇了。在經歷了幾場小規模的戰爭後,兩個國家開始和平相處,貿易空前繁榮。滿載著茶葉的駝車和牛車商隊穿過戈壁沙漠,來到貝加爾湖以南的俄蒙邊界。1727 年建市的邊境城市恰克圖發展成為沙俄帝國最富庶的城市之一。

沿著塔克拉瑪幹沙漠蜿蜒向西的古絲綢之路,穿過帕米爾高原,便進入了富饒的費爾幹納谷地。在這條貿易通道上,茶葉逐漸取代絲綢,成為主要的大宗商品。從撒馬爾罕和布哈拉的大集市,茶飲向西傳到了波斯和阿富汗(第十二章)。伊斯蘭教禁止飲酒,對是否可以喝咖啡則各執一詞,爭執不休。19 世紀,價格低廉的印度茶出現在中東,這裡便成了鐵杆嗜茶者的樂園。11~15 世紀的五百年間,馬背上的蒙古族和突厥民族一直在向西征伐。隨著安納托利亞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運送印度香料前往歐洲的駱駝商隊便落入了虎視眈眈的強敵手中。這也是歐洲進入航海探險時代的催化劑。哥倫布向西,達伽馬向東,途殊而歸同,都為了找到一條沒有中間商騷擾的通往印度的海路(第十三章)。當來自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的海船出現在中國和日本附近的海域時,他們滿載而歸的諸多東方奇珍中,茶葉是必不可少的大宗商品。在歐洲,醫師對見所未見的茶葉的裨益和害處爭論不休。

在結識咖啡並淺嘗輒止的同時,英國人對茶卻一見傾心。英國後來成為地球上的茶飲大國。18~19 世紀,英國人的茶葉消耗量與日俱增,經濟學家甚至擔心國庫裡的白銀不夠用來購買茶葉(第十四章)!瑞典植物學家卡爾·林奈試圖在家鄉種植茶樹,終因北歐冬季氣候惡劣而以失敗告終。英國人在印度種植鴉片,試圖以此代替白銀,換取中國的茶葉,從而導致中國與英國的衝突不斷升級。1840 年,鴉片戰爭爆發。

和人們通常的想法不同,儘管茶葉在美國尋求獨立的過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年輕的共和國並沒有因此成為咖啡的國度。在整個19 世紀,茶一直是美國人熱衷的飲品(第十五章),他們多好綠茶,在新發明的冰箱中冰鎮後再飲用。招待客人時,還要在茶湯裡兌點果汁和酒,使之成為混合茶飲。同一時期,英國開始在印度阿薩姆地區大規模開墾茶園,種茶之風隨後又蔓延到了錫蘭(今斯里蘭卡)。19世紀末,印度已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茶葉出口地區(第十六章)。英國對華茶葉貿易最後一幕的主角是快剪船,這是在七大洋中穿梭航行的最美麗的風帆船(第十七章)。每年5 月,新茶採摘,在福州羅星塔碼頭裝船後,主體由柚木做成、飾滿了閃閃發光銅飾件的快剪船便揚帆競發。在好望角,終年可見快剪船競逐而過的場面。1869 年,蘇伊士運河開通,遠東到倫敦的距離縮短了數千英里。同時,蒸汽輪船應運而生,快剪船退出了歷史舞臺。

進入新時代的茶猶如畢卡索筆下的畫面一樣多彩迷人(第十八章)。在澳大利亞,錫制水罐裡的茶湯煮開後,要畫著圈把水罐晃三下,等茶湯搖勻後,才能倒入茶杯。在日本,準備一盞茶的規矩多達一千餘條,這些規矩(手前)多是日本茶道中對於身體姿勢和動作方

面的要求。“二戰”期間,在英國反擊第三帝國的里程碑似的戰役中,茶發揮了關鍵作用。在中國,毛澤東用綠茶漱口,北京的雅皮士酷愛的飲品是芝華士和綠茶兌成的雞尾酒。在美國引領時尚的大都市里,香味茶和咖啡為爭奪年輕人的市場展開激烈競爭。撒哈拉以南的柏柏爾人沖沏綠茶時總是將茶壺高高提起,茶杯裡泛起濃濃的泡沫。而今,全世界的飲茶方式多達百餘種。

為紀念茶學(茶的藝術和科學)之祖陸羽,本書(附錄一)收錄了陸羽自傳全文。1900 年,在萬里長城的最西頭,自命為敦煌佛窟看護人的王圓籙在洞窟內發現了一千年前甚至更早時候的大量手卷遺書,其中包括現存最古老的木版印刷書《金剛經》(現存大英圖書館),還包括讀來令人忍俊不禁的《茶酒論》(附錄二)。另外,我們還為文字愛好者準備了一份大餐——一篇深入權威卻並不枯燥的論文,解讀世界上各種語言中有關茶的詞彙家族(附錄三)。

茶還代表著戰勝怯弱的能量之源。喝茶要用到壺、杯等多種器具。器具之多,非其他任何一種飲料可比。喝茶還有一系列繁雜的程式禮節,亦非其他任何一種飲料可比。這些喝茶禮節實質上是發明茶道的民族文化的映象。種茶業為跨國大公司創造了豐厚的利潤,也為世界各地(包括東非、印度、斯里蘭卡、印尼、中國、伊朗、土耳其、格魯吉亞等諸多產茶地區)的茶農和茶廠工人提供了生計。你手中的那杯茶,無論是英國著名茶商PG 公司推出的芽尖茶,抑或凍頂烏龍、珠茶、碧螺春,還是格雷爵士茶、日本的玉露茶,他們都采自不起眼的茶叢。因此,在品茗的間隙,感受茶湯豐富的色彩,想像茶葉經過的時空路程,回味茶的厚重歷史,體會茶帶來的力量和自信,思索茶引起的文化變革,體會茶帶來的平和心,或許是很有裨益的。畢竟,這個星球上數以百萬計的人們,無論在辦公室、茶館,還是在沙漠,都和你一樣,正撇開日常瑣事的煩擾,享受只有茶才能帶來的片刻清新和寧靜。

由於茶事史詩如此恢宏壯麗,記述茶史的落筆總顯得很艱難。探討茶的角度林林總總,可以是植物學、醫學、宗教、文化、經濟,也可以是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等。另一方面,數百年來,茶樹的生長從來不在意時空和人類語言的差異,到處都枝繁葉茂。因此,對西方學者,抑或東方學者來說,將有關茶的方方面面歸聚在一本小書裡滿足廣大讀者的需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世界各地的圖書館書架上,在互聯網的資料庫裡,詩人、歷史學家、科學家和人類學家精心創作的有關茶的著述可謂汗牛充棟、瀚若煙海。每一部著作都對茶史的某一議題作了深刻闡述。本書撰寫過程中,作者參考了用東西方數種文字寫成的大量文獻資料與實物,努力區分史實和坊間傳聞,去除人們對於茶飲的種種誤解;仔細斟酌文字段落,務使讀者能夠享受本書的閱讀過程,並因此對茶本身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產生濃厚興趣。

人們曾經嘗試過大自然的諸多花草植物,以實現提神醒腦、免除饑餓勞累、宗教祭祀、追逐藝術靈感的目的。本書的第一章將概要介紹人們嘗試過的花草植物。第二章將概要介紹作為植物的茶,探索其在東南亞的發源,介紹澳洲和亞洲的居民早期嚼用和醃制茶葉的歷史以及茶的知識向北傳播給居住在中國四川盆地的巴人的歷史。第三章講述茶沿著長江,由西南向東北傳播的歷史。這一時期,僧人、道士和醫士逐漸接受了茶飲。這一章還記載了以茶代酒和以茶禁酒的故事。在中國北方,拓跋氏統治者一開始拒絕茶飲,他們認為發酵的馬奶要比茶好喝得多。

到唐朝時,飲茶之風已非常盛行(第四章)。法門寺出土的光彩奪目的茶具充分說明了茶在中國的普及程度。這一期間,官府開始徵收茶稅,陸羽的《茶經》也成書了。宋代(第五章),中國的主要產茶區南移到了東南沿海的福建,茶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政府實施茶葉專賣(茶榷),吐蕃、蒙古、回紇和周邊的其他少數民族都接受了來自中原的茶葉並嗜茶成癮。茶馬互市成為中國中原與邊疆少數民族交往的基石(第六章)。

茶葉從中國向外傳播主要通過三條途徑:向東傳到日本,向西通過陸路傳到吐蕃、蒙古、中亞和伊朗,並進一步傳到俄羅斯和鄰近的斯拉夫國家;通過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傳到世界各地,包括西歐、南北美洲、印尼、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澳大利亞、紐西蘭、斐濟群島、摩洛哥、東非。茶傳到日本(第七章)後,當地人在栽種茶樹的同時,還培育了獨樹一幟的茶文化,這一文化幾乎囊括了島國人民的所有特性。15~16 世紀,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第八章)將茶道哲學與美學思想發揮到了極致。千利休在“一頁書”中,將數代人流傳下來的繁雜膚淺的茶道形式精闢地概括為一句話:“煮水止渴,是謂喝茶,無他。”

到了明朝(第九章),散茶在中國占了主導地位。隨之,人們逐漸掌握了控制茶葉自然氧化(發酵)的技術,並開發了半發酵的烏龍茶和全發酵的紅茶。而今,茶的世界主要分為:以中國、日本、摩洛哥為代表的綠茶文化;以英國和其前殖民地、俄羅斯、中東和東非為主力的紅茶文化;以中國臺灣為代表的烏龍茶文化;以蒙藏和中亞為代表的磚茶文化。藏人以犛牛肉和青稞為主食,磚茶有助於解油膩,促消化,深受藏人喜愛。藏人喝茶時,常加較多的酥油和鹽(第十章)。16 世紀,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在各教派中勢力大增。16 世紀末,蒙古人第二次接受了藏傳佛教,同時也接納了藏人煮奶茶的習俗。蒙古人煮奶茶耗時很長,茶裡加入馬奶(而非酥油),每一滴都勁道十足,芳香濃郁。這一期間,生活在莫斯科地區的俄羅斯民族正在形成並迅速向東方擴張(第十一章),不久便和東方帝國(中國)相遇了。在經歷了幾場小規模的戰爭後,兩個國家開始和平相處,貿易空前繁榮。滿載著茶葉的駝車和牛車商隊穿過戈壁沙漠,來到貝加爾湖以南的俄蒙邊界。1727 年建市的邊境城市恰克圖發展成為沙俄帝國最富庶的城市之一。

沿著塔克拉瑪幹沙漠蜿蜒向西的古絲綢之路,穿過帕米爾高原,便進入了富饒的費爾幹納谷地。在這條貿易通道上,茶葉逐漸取代絲綢,成為主要的大宗商品。從撒馬爾罕和布哈拉的大集市,茶飲向西傳到了波斯和阿富汗(第十二章)。伊斯蘭教禁止飲酒,對是否可以喝咖啡則各執一詞,爭執不休。19 世紀,價格低廉的印度茶出現在中東,這裡便成了鐵杆嗜茶者的樂園。11~15 世紀的五百年間,馬背上的蒙古族和突厥民族一直在向西征伐。隨著安納托利亞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運送印度香料前往歐洲的駱駝商隊便落入了虎視眈眈的強敵手中。這也是歐洲進入航海探險時代的催化劑。哥倫布向西,達伽馬向東,途殊而歸同,都為了找到一條沒有中間商騷擾的通往印度的海路(第十三章)。當來自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的海船出現在中國和日本附近的海域時,他們滿載而歸的諸多東方奇珍中,茶葉是必不可少的大宗商品。在歐洲,醫師對見所未見的茶葉的裨益和害處爭論不休。

在結識咖啡並淺嘗輒止的同時,英國人對茶卻一見傾心。英國後來成為地球上的茶飲大國。18~19 世紀,英國人的茶葉消耗量與日俱增,經濟學家甚至擔心國庫裡的白銀不夠用來購買茶葉(第十四章)!瑞典植物學家卡爾·林奈試圖在家鄉種植茶樹,終因北歐冬季氣候惡劣而以失敗告終。英國人在印度種植鴉片,試圖以此代替白銀,換取中國的茶葉,從而導致中國與英國的衝突不斷升級。1840 年,鴉片戰爭爆發。

和人們通常的想法不同,儘管茶葉在美國尋求獨立的過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年輕的共和國並沒有因此成為咖啡的國度。在整個19 世紀,茶一直是美國人熱衷的飲品(第十五章),他們多好綠茶,在新發明的冰箱中冰鎮後再飲用。招待客人時,還要在茶湯裡兌點果汁和酒,使之成為混合茶飲。同一時期,英國開始在印度阿薩姆地區大規模開墾茶園,種茶之風隨後又蔓延到了錫蘭(今斯里蘭卡)。19世紀末,印度已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茶葉出口地區(第十六章)。英國對華茶葉貿易最後一幕的主角是快剪船,這是在七大洋中穿梭航行的最美麗的風帆船(第十七章)。每年5 月,新茶採摘,在福州羅星塔碼頭裝船後,主體由柚木做成、飾滿了閃閃發光銅飾件的快剪船便揚帆競發。在好望角,終年可見快剪船競逐而過的場面。1869 年,蘇伊士運河開通,遠東到倫敦的距離縮短了數千英里。同時,蒸汽輪船應運而生,快剪船退出了歷史舞臺。

進入新時代的茶猶如畢卡索筆下的畫面一樣多彩迷人(第十八章)。在澳大利亞,錫制水罐裡的茶湯煮開後,要畫著圈把水罐晃三下,等茶湯搖勻後,才能倒入茶杯。在日本,準備一盞茶的規矩多達一千餘條,這些規矩(手前)多是日本茶道中對於身體姿勢和動作方

面的要求。“二戰”期間,在英國反擊第三帝國的里程碑似的戰役中,茶發揮了關鍵作用。在中國,毛澤東用綠茶漱口,北京的雅皮士酷愛的飲品是芝華士和綠茶兌成的雞尾酒。在美國引領時尚的大都市里,香味茶和咖啡為爭奪年輕人的市場展開激烈競爭。撒哈拉以南的柏柏爾人沖沏綠茶時總是將茶壺高高提起,茶杯裡泛起濃濃的泡沫。而今,全世界的飲茶方式多達百餘種。

為紀念茶學(茶的藝術和科學)之祖陸羽,本書(附錄一)收錄了陸羽自傳全文。1900 年,在萬里長城的最西頭,自命為敦煌佛窟看護人的王圓籙在洞窟內發現了一千年前甚至更早時候的大量手卷遺書,其中包括現存最古老的木版印刷書《金剛經》(現存大英圖書館),還包括讀來令人忍俊不禁的《茶酒論》(附錄二)。另外,我們還為文字愛好者準備了一份大餐——一篇深入權威卻並不枯燥的論文,解讀世界上各種語言中有關茶的詞彙家族(附錄三)。

茶還代表著戰勝怯弱的能量之源。喝茶要用到壺、杯等多種器具。器具之多,非其他任何一種飲料可比。喝茶還有一系列繁雜的程式禮節,亦非其他任何一種飲料可比。這些喝茶禮節實質上是發明茶道的民族文化的映象。種茶業為跨國大公司創造了豐厚的利潤,也為世界各地(包括東非、印度、斯里蘭卡、印尼、中國、伊朗、土耳其、格魯吉亞等諸多產茶地區)的茶農和茶廠工人提供了生計。你手中的那杯茶,無論是英國著名茶商PG 公司推出的芽尖茶,抑或凍頂烏龍、珠茶、碧螺春,還是格雷爵士茶、日本的玉露茶,他們都采自不起眼的茶叢。因此,在品茗的間隙,感受茶湯豐富的色彩,想像茶葉經過的時空路程,回味茶的厚重歷史,體會茶帶來的力量和自信,思索茶引起的文化變革,體會茶帶來的平和心,或許是很有裨益的。畢竟,這個星球上數以百萬計的人們,無論在辦公室、茶館,還是在沙漠,都和你一樣,正撇開日常瑣事的煩擾,享受只有茶才能帶來的片刻清新和寧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