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日七夕,一起探究“七娘亭”制作过程!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七夕節,

朋友圈已經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秀恩愛”,

小編表示受到了成噸的傷害!


想必此時此刻,

很多人早已無心上班,

尋思著要送什么禮物,

要去哪兒共度佳節……


說起七夕,

很多人都以為是中國的“情人節”,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少女節、

七娘會……

名稱不同,

其過節的民俗內容也不同。


在閩南地區,

特別是沿海的泉州一帶,

每逢七夕,

不少人家都會買七娘亭,

為家中的孩子燒香祈福。

七夕到

“七娘亭”制作忙

近日, 記者走訪了石井鎮一家七娘亭的家庭小作坊, 和老師傅一起探討七娘亭制作手藝。

一走進伍老伯家里, 就看到家中各個角落整齊擺放著制作好的七娘亭。 臨近七夕, 很多人早早預訂了七娘亭, 這幾天伍老伯家正在抓緊制作七娘亭。

七娘亭通常是用五彩紙和竹子為主要原材料結扎制作成。 伍老伯一般負責用竹篾捆扎框架, 捆扎好再交由老伴鄭阿婆糊制。

只見鄭阿婆, 雙手配合, 有條不紊, 幾分鐘, 一個七娘亭就制作好了。 “七娘亭”有大小之分, 大的可達2米, 小的也有1米左右。 七娘亭上有的寫有“財”字, 有的寫有“壽”字, 圖案也多姿多彩, 有畫武將保平安的, 有畫壽星求長壽的, 還畫有鴛鴦求婚姻美滿的。 惟妙惟肖, 賞心悅目。

鄭阿婆介紹說, 她年輕時嫁到伍家就開始學習七娘亭制作,

而她的老伴伍老伯年輕時向父親學習這個制作手藝, 至今已有近四十年了。

大概是27歲, 我就開始兼做這個七娘亭, 到后來賣得越來越多, 我們做的數量也就越來越多, 后來就批發給那些小販去賣。

七娘亭制作老師傅伍澤順:

伍老伯回憶說, 以前, 石井鎮很多人家從事七娘亭制作手藝, 隨著時代變遷, 這項傳統手藝已經在年輕一輩中慢慢淡化了, 仍在從事制作的已寥寥無幾。

七娘亭制作老師傅 伍澤順:

現在糊的人越來越少了。 石井大概只剩下兩三個在糊。 現在要是沒有傳承下去, 到后面就少有人會糊了, 這種手工操作的, 比不上機器, 像我兒子都去學理發, 他不要做這門手藝。

泉州人一般會說“七娘媽生”,

七夕怎么變成七娘媽生,

這一天人們又是如何做“七娘媽生”的?

一起來看看

↓↓

“七娘媽生”

我們這樣過

相傳七娘媽是玉皇大帝的女兒, 是孩子平安和健康的保護神, 七月初七是她的誕辰, 因此, 在泉州地區, 這一天要舉行祈祥活動, 稱為“做七娘媽生”。

做“七娘媽生”, 要準備糕粿、鮮花等供品, 還有必不可少的七娘亭。

一般情況下, 七娘亭都是買三層的, 如果家中小孩16歲, 要做成人禮, 就要定制五層或五層以上的, 意為“大禮”

七娘亭制作老師傅 伍澤順:

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一到七月初七, 就會買一些七娘媽花亭去燒香, 祈求保佑孩子平安長大。

如果是16歲的, 他就會買比較大個的, 如果是比較小的孩子, 他就買小的。

七娘亭制作老師傅 鄭烏差:

在民俗文化研究者許慶芳看來,

民間的“七娘媽生”祈祥活動之所以代代流傳下來, 與古代衛生條件比較差有關。

石井文化研究者 許慶芳:

以前衛生條件比較差, 小孩一出生, 就需要一個寄托, 祈禱天上讓一個神過來保佑,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民風民俗。

按照這個風俗, 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 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七娘”, 就是要新拜“七娘媽”為“契母”(干媽), 備供品一份, 事后以糖餅等物分送給鄰舍。 到十六歲那年的“七夕”要“洗契”, 意思是已經長大成人、與“七娘媽”脫離關系, 以后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洗契”可以說是閩南地區的成年禮。 不過, 這個民俗隨著時代的變遷, 在很多地區已經不流行了, 成為一代人的特殊記憶。 (南安市廣播電視臺記者林雅榕、張海輝、黃柳錚)

(編輯:今日南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