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古代七夕节花样竟然这么多,远非情人节这么简单!

七夕成了現代“中國情人節”, 作浪漫愛情告白;商家們也借機大做文章, 于是鮮花、巧克力漫天飛。 其實, 古代人也過七夕, 卻遠非“情人節”這么簡單。

唐代詩人林杰《乞巧》詩:“七夕今宵看碧霄, 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萬條。 ”表達少女們乞取智巧, 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 家家戶戶的人們仰望星空, 是用紅線對月穿針“乞巧”, 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 如果線從針孔穿過, 就叫得巧, 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宋元時, 七夕乞巧相當隆重, 京城有專賣乞巧物品的乞巧市。

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 潘樓前買賣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 車馬嗔咽, 至七夕前三日, 車馬不通行, 相次壅遏, 不復得出, 至夜方散。 ”描述了古人乞巧市的熱鬧景象。 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 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 臨近七夕時, 更是人山人海, 車馬難行, 其盛況不亞于春節, 由此可知, 乞巧節是古人最愛的節日之一。

元朝京城一帶, “宮廷、宰輔、士庶之家, 咸作大棚, 張掛七夕牽牛織女圖, 盛陳瓜果、酒、餅、蔬菜、肉脯, 邀請女流作巧節會, 稱曰女孩兒節。 占卜貞咎, 飲宴盡歡, 次日饋送還家。 ”(《析津志》) , 古代七夕的應節食品, 以“乞巧果子”最為出名。 《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 圖樣有捺香、方勝等。 手巧的女子,

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乞巧瓜果花樣也多, 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 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 稱“花瓜”。

古代江南女子會在七夕那天采槿樹葉, 揉碎后用汁液洗頭。 相傳, 每年七夕夜織女會牛郎前都會在銀河洗發, 一年相思淚, 都灑落槿樹葉上, 開出淡紫、粉紅或潔白的花兒。 后人把槿樹當作真摯愛情的象征, 婦女用它葉洗頭, 能使愛情、婚姻圓滿, 用槿樹葉洗過的頭也被稱為“愛情頭。 槿樹葉洗發, 青絲烏黑, 光潔美觀, 也洗去一年的煩惱, 人變得年輕漂亮, 民間又稱七月七為”洗頭節“。

當然情人約會也是古代七夕節的一個重要內容:男女互贈禮物, 女子會送男子香囊, 荷包, 手絹;男子會送女子小飾品, 陪女子逛夜市。

七夕夜深人靜之際, 少女們還會躲到葡萄架下或槿樹籬笆旁, 偷聽牛郎織女的綿綿情話, 習得“兩情若是長久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愛情秘訣。 元稹《決絕詞》中也贊美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乍可為天上牽牛織女星, 不愿為庭前紅槿枝。 七月七日一相見, 故心終不移。 ”

此外, 少女少婦們緙絲七夕乞巧圖軸拜織女。 《古詩十九首之一》中寫道:迢迢牽牛星, 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 札札弄機杼。 少女們希望和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能嫁個如意郎;少婦則希望早生貴子, 所以都向織女星默禱。 古代七夕那天還流行“種生求子”。 少婦們將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和動物之形“水上浮”;或將嬰兒蠟像買回家浮于水土, 以為宜子之祥, 稱為“化生”。

和現代人不同,

古代人的七夕節過得隆重而花樣繁多, 它是人們熱愛生活、向往忠貞愛情的一個美麗熱鬧的節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