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又在痴人说梦,日本号称新雷达超越F35等于自打嘴脸

作者:浩漢鬧

最近日本的XF-2A原型機換上了不同以往的雷達罩, 表明其換裝了新型雷達。 改裝后的飛機還在8月10號下午完成了首飛, 未來將完成更多相關測試。

根據相關這架XF-2A原型機換裝的雷達是日本下一代航電系統的核心雷達, 即“先進統合(綜合)傳感器系統”。 這個系統其實就是日本近10年來竭盡全力打造的新一代傳感器系統。 簡單來說, 就是把多個傳感器平臺融為一個體系, 把雷達、紅外IRST等傳感器的信息綜合利用起來同意控制, 還能把ECM等功能融入進來, 能極大加強飛行器平臺的態勢感知能力和信息利用效率,

提高作戰能力。 而根據此次日方的認為, 所“其探測距離達國外五代機雷達的1.5倍”, “對低RCS目標有更強的探測能力”, 讓不少人驚呼不可戰勝。 那么這次就來簡單講講這是否靠譜。

作為航電系統的核心, 雷達, 自然發揮著最大的作用。 日本此前把在這個計劃用在F15J平臺上, 受限于機掃雷達的局限, 現在又利用了新型相控陣雷達作為核心, 其野望不低啊。 日本的相控陣雷達什么水平, 此前小編有介紹過japg1、2的性能, 大概就是器件水平先進, 綜合性能打個問號。 日本在平臺綜合上的傳統缺陷限制了其雷達的性能。 當然,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下面我們簡單講幾個讓不少人“高潮”驚呼“航電超過F35, 雷達性能超過apg81”的地方是否靠譜。

1、 多傳感器的融合這個概念早在f22的“寶石柱”航電架構里就提出并做到了初步的實現。 利用先進的AESA平臺, 機載雷達不僅能完成傳統雷達的探測、跟蹤、火控制導, 還能智能兼容電子偵察、電子支援甚至電子干擾, 實現多功能集中到一個平臺的能力。 甚至現在的先進AESA, 都具備基本的探測等態勢感知能力和電子戰能力, 一部雷達頂過去N個設備。 這已經是主流趨勢。 日本此次加入了一個IRST平臺進來, 無非就是對這個概念的國產化應用而已。 而諸如J20和F35等戰機, 更是使用了全視野無死角的EODAS系統, 其性能遠非單個irst能比。 所以此航電系統超過f35的言論可以休矣。

2、 其有源相控陣雷達什么水平?從現有圖片和資料上看, 其japg2雷達使用了先進的aesa體制,

和瓦片式tr組件, 其tr組件更是宣稱使用了國產氮化鎵工藝。 一般認為japg2雷達性能大致與apg79相當。 其天線陣面頗為類似apg79, 用的是貼片形式天線, 而非諸如apg77和陣風等類似的開口漸變振子天線, 優點是更為輕巧, 缺點是功率容量和帶寬性能都不如后者。 而在某些人看來非常不得了的氮化鎵tr組件, 雖然理論上可以實現砷化鎵tr的兩倍功率輸出, 更低的熱耗散, 但實際水平有望繼續觀望。 假設其tr功率輸出比我國j20同款雷達高出許多, 比如3倍, 那么探測距離滿打滿算也就增加31%, 哪里來的1.5倍探測距離呢?更何況這個假設是如此的荒誕與不靠譜。

3、 氮化鎵tr不可戰勝?其實在機載aesa領域, 使用氮化鎵組件的非常稀少。 強如apg77和apg81仍然使用的砷化鎵組件,

一個是這倆貨定型早, 當時氮化鎵實用化程度不夠;再一個就是系統需求已經達標的情況下, 也沒必要這么著急更換功率輸出更大的氮化鎵組件。 工程項目都是看需求嘛, 需求有提升, 咱們再去換更強的組件, 更何況雷達是個大系統, 重視的是整體性能而非單個組件的強弱。

雖然新航電已經裝機試飛, 但是其道路還很漫長。 諸如系統平臺適配、整合系統后端控制, 更加嚴格與漫長的測試還需要大概至少3年的時間才能走向實用化, 當然這也取決一些大家都懂的外力因素。

所以最后總結一下, 日本現在正逐步提升自己軍備實力, 此番測試新型航電平臺就是有力證據, 我們不得不防啊。 但是大家也要客觀看到,

其技術本質并沒有突破, 仍然是跟隨著“強敵”路線在走, 只要我們緊盯“強敵”, 技術上立爭不落下風, 自然也不怕這“東洋鬼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