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战争神器喀秋莎,火箭炮下无活口,10秒能拆掉一栋楼!

二戰時期蘇聯紅軍有一種讓德軍聞風喪膽的武器, “喀秋莎”火箭炮, 這是一種獨特的多聯裝火箭炮, 她改變了炮兵作戰的形態, 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在敵人的陣地上, 給敵人以重大殺傷, 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 “喀秋莎”是蘇聯大規模生產使用的第一款多管自行火箭炮, 型號名稱為БМ-13。 該火箭炮在1938年研制成功, 后在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投入生產, 按照該廠的產品慣例, 取“共產國際”(俄文: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的第一個字母“К”來命名, 并印在火箭炮的炮車上。

由于當時БМ-13火箭炮的武器名稱都還處于保密狀態,

故而紅軍就引用字母“K”賦予其愛稱“喀秋莎”(Катюша), 之后“喀秋莎”這個美女名字便在蘇軍中廣泛傳播, 也一直被沿用。

早在沙俄時代, 俄國人就開始了對火箭彈的研究。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戰機還比較簡陋, 難以承受大威力的機關炮的后坐力沖擊, 所以就把目光放在了無后坐力的航空火箭上。 由于當時沙俄高層認為他們兵工廠在技術上達不到研制航空火箭彈的要求, 所以研制計劃遲遲沒有落實。 直到十月革命后, 蘇俄政府才對該項目給予極大的投入。

伊-16戰斗機掛載的RS-82火箭彈。

得益于1920年代雙基發射藥的進步, 蘇聯工程師研制出了可以穩定飛行距離長達400米, 口徑為82毫米的火箭彈, 后來又研制了射程達到1300米的132毫米火箭彈。

這兩種火箭彈分別命名為RS-82和RS-132火箭彈。 這兩種火箭彈既裝備了蘇聯空軍也裝備了蘇聯陸軍。 RS-82由于體積較小廣泛裝備于各類戰斗機之上, 具備一定的空對空能力。 在1938年諾門坎戰役中, 蘇軍的伊-16戰斗機曾使用RS-82火箭彈擊落了日軍一架戰斗機, 這也是世界戰爭史上首次用火箭彈擊落敵機。 而且地面的日軍也被蘇聯飛行員發射的RS-82火箭彈揍的屁滾尿流。

掛載RS-82的雅克戰斗機。

RS-82火箭彈, 可掛載于各種戰斗機和強擊機上面。

RS-132火箭彈的體積和重量較大, 主要裝備伊爾-2“黑死神”強擊機。 圖為掛載RS-132火箭彈的伊爾-2強擊機。

1938年, 蘇聯火箭研究所改為蘇聯彈藥人民委員會第三研究所, 這時蘇聯年輕的火箭專家科羅廖夫被內務人民委員部逮捕,

罪名是日本特務, 被判刑8年, 流放西伯利亞, 年僅31歲才華橫溢的科學家轉眼變成了挖金礦的苦役犯。 后來科羅廖夫又被發配到第4特種監獄工廠, 這個監獄工廠也歸屬火箭研究所, 在那里科羅廖夫完善了一種齊射火箭武器, 這是一種烈火史詩般傳奇故事的火箭炮, 后來發展為著名的BM-13式喀秋莎火箭炮。

1938年10月, 蘇聯成功進行了車載火箭炮試驗。 遺憾的是, 火箭炮的角度調整只能通過卡車轉向來進行調整, 這在實戰中是不可接受的。 1939年, 火箭研究所的8導軌БМ-13-16火箭炮研制成功, 該炮采用“工”字型定向器, 上下兩排交錯排列, 共16枚, 發射架可以左右各90度旋轉。 1941年5月, 在希特勒進攻蘇聯的前夜, 火箭研究所研制的БМ-13火箭炮尚未完全測試完成的情況下,

蘇聯政府就緊急命令全面投入生產, 大批量裝備了部隊。

БМ-13可以一次性滿架齊放16發132毫米火箭彈, 也可以單射或半架連射, 射程可達8.5公里, 正好可以支援師級部隊的縱深作戰。 裝填滿16發, 需要5~10分鐘, 一次齊射僅用時7~10秒。 由于不同的作戰需求, 喀秋莎火箭炮發展出一系列衍生型號, 有不同的型號裝彈數也不盡相同。

由于缺乏足夠數量卡車底盤, 蘇軍使用了各種底盤來制造喀秋莎火箭炮, 例如采用T-60輕型坦克底盤。 為了使火箭炮能夠適應不同的復雜地形, 蘇軍為其加裝T-40水陸坦克, 甚至使用斯大林СТЗ-5拖拉機和美國援助的通用GMC卡車作為運載工具。

在衛國戰爭期間, 蘇聯紅軍炮兵部隊裝備了四大系列的一萬多門火箭炮,

他們分別是82毫米的BM-8系列輕型火箭炮, 132毫米的喀秋莎BM-13系列火箭炮, 300毫米BM-30和310毫米BM-31系列重型火箭炮。 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 蘇聯紅軍總共裝備了2400門BM-8輕型火箭炮, 6800門BM-13喀秋莎火箭炮, 還有1800門BM-30/31重型火箭炮。

其中BM-13喀秋莎火箭炮成為對德軍作戰的主力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射擊范圍大, 火力兇猛, 可以大面積消滅敵人集群部隊、壓制敵火力配系、摧毀敵防御工事, 在蘇德戰場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德軍把它比作“斯大林的管風琴”。

在蘇德戰場上, 很多重大戰役都少不了喀秋莎火箭炮的身影, 哪里有需要, “喀秋莎”就開到哪里。 一次齊射, 雨點般密集的炮彈令德軍為之膽顫。 當喀秋莎開完火后, 任何堅固的建筑物都會變成一片廢墟。

蘇軍士兵甚至也被它的巨大威力所震撼。“我們就是這樣殺進柏林的。一次全連齊射打出64枚炮彈,每個重60公斤。熾熱的炮彈碎片會把它觸及到一切都燃燒掉,我心中有著對上帝的恐懼”——喀秋莎炮兵連長伊萬尼辛曾這樣回憶。

到了1945年柏林戰役,德軍在鋼筋混凝土的街壘里寸土必爭,蘇軍則將重型火炮當成刺刀抵近射擊。喀秋莎火箭炮也成了蘇軍的巷戰利器。蘇軍甚至將BM-31-12型300毫米重型火箭炮投入了攻城作戰。注意圖中的木頭,由于火箭炮有最低發射仰角的限制,這些木頭被用來墊高炮車后部以降低射角,用于距離的平射。

這款性能優異的火箭炮,至今在很多第三世界國家里還在服役,綻放光彩。例如目前越南陸軍仍然裝備著BM-13型喀秋莎火箭炮,在21世紀就如同活化石,可能是越軍在60年代獲得的這款武器,看上去保養的還不錯,這件老古董能保留到今天,實在讓人意外。

蘇軍士兵甚至也被它的巨大威力所震撼。“我們就是這樣殺進柏林的。一次全連齊射打出64枚炮彈,每個重60公斤。熾熱的炮彈碎片會把它觸及到一切都燃燒掉,我心中有著對上帝的恐懼”——喀秋莎炮兵連長伊萬尼辛曾這樣回憶。

到了1945年柏林戰役,德軍在鋼筋混凝土的街壘里寸土必爭,蘇軍則將重型火炮當成刺刀抵近射擊。喀秋莎火箭炮也成了蘇軍的巷戰利器。蘇軍甚至將BM-31-12型300毫米重型火箭炮投入了攻城作戰。注意圖中的木頭,由于火箭炮有最低發射仰角的限制,這些木頭被用來墊高炮車后部以降低射角,用于距離的平射。

這款性能優異的火箭炮,至今在很多第三世界國家里還在服役,綻放光彩。例如目前越南陸軍仍然裝備著BM-13型喀秋莎火箭炮,在21世紀就如同活化石,可能是越軍在60年代獲得的這款武器,看上去保養的還不錯,這件老古董能保留到今天,實在讓人意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