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李向阳为何使用一只没有准星的盒子炮?这样能打的准么?

駁殼槍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戰場上的流行武器, 正式名稱為“1896式毛瑟軍用手槍”, 冠以毛瑟的名稱, 其實并不是毛瑟本人研制的, 是毛瑟兵工廠的試制車間主任費德勒兄弟三人研制的。 毛瑟廠在1896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 次年開始生產。 駁殼槍的名字來歷與譯音有關, 得名是因為那個木制槍盒, “駁殼”是英文中“盒子”(box)的音譯。 所以駁殼槍在中國也叫做“盒子炮”, “大鏡面”。 駁殼槍誕生以后, 在歐洲的銷量極小, 這種不受歐洲人重視的武器卻在中國異常火爆。

主要原因是駁殼槍屬于自動手槍, 而當時西方對中國禁運軍火,

尤其是步槍、機槍和沖鋒槍, 但手槍不在禁運之列。 所以中國進口和自制了大量駁殼槍, 總數量超過50萬只。 在抗日劇中, 駁殼槍幾乎是最常見的槍了。 從中央軍、地方部隊到新四軍、八路軍再到偽軍、漢奸、土匪, 無一不裝備此槍。 其主要來源有多種, 有的從德國進口的正版槍, 從西班牙進口的仿制型, 國內的兵工廠、槍械所也有大量的生產。

駁殼槍的全重為1.34公斤, 是一種重型手槍, 重量差不多相當于2支國產的92式9毫米手槍、無托射擊的有效射程50米, 有托射擊的有效射程150米, 射速每分鐘高達900發長彈匣型號的駁殼槍全自動射擊時, 不到一秒鐘就能將彈匣里的20發子彈打光。 駁殼槍的裝彈方式多種多樣, 以10發彈倉和20發彈匣較為常見,

據說還有6發的。

駁殼槍的口徑為7.63毫米, 使用7.63×25毫米的毛瑟手槍彈, 子彈初速425米/秒。 這在當時的各種手槍中算是比較高的, 是老式鉛頭手槍子彈初速的近兩倍, 毛瑟手槍彈的彈頭甚至能飛到1000米開外, 所以駁殼槍上面的表尺最大刻度是1000米。 因此中國人在“盒子”后面又加上一個“炮”字, 來形容其威力巨大。

大多數情況下, 駁殼槍的常規射擊是將木槍套駁接在槍握把上, 作為槍托, 抵肩射擊。 駁殼槍實際上是被定義為沖鋒手槍的, 槍盒可以接在握把上當做槍托。 由于該槍后坐力巨大, 無槍托單手全自動射擊時, 根本無法保證槍身的可控, 就是雙手持握也都是瞎打。 所以駁殼槍的單手據槍只適合單發射擊。 我們看到電影里好漢們雙槍連發掃射的鏡頭都是胡扯的,

因為那樣什么都打不到。

駁殼槍雖得到中國人親睞, 但其實是被歐美人拋棄的垃圾。 原因是射擊時槍口會劇烈跳動, 導致準確度很低, 所以全自動射擊超過25米, 就很難打準了。 有一些外國影片比較嚴謹, 在電影《逃亡雅典娜》中, 男主角將一支駁殼槍遞給一個沒有射擊經驗的魔術師, 并對他說:“一槍一槍的打, 別象電影中那樣噠噠噠、噠噠噠的”。 這就很接地氣了, 再聯想到我們國內電影里的駁殼槍單手全自動掃射, 高下立見。

駁殼槍使用木盒槍托抵肩射擊的方式, 在中國的影視劇中很少被提及。 少量有代表性的作品。

例如《雪豹》中的周衛國在八路軍虎頭山根據地組建的特戰隊,

在作戰中使用20響駁殼槍就帶有槍托, 在作戰時加強托底的肩上, 可以很好的增加其穩固性。 這就相當真實了。

1955年上映的電影《平原游擊隊》中, 幾個主要角色, 老偵察員侯大章用一支短管駁殼槍, 新偵察員郭小北用一支繳獲的日本王八盒子, 另兩名偵察員用的是長管200發的長苗盒子炮, 而游擊隊長李向陽則是雙槍, 左手是一支短筒的, 右手是一支長苗的。 導演這樣的處理, 不僅符合當年的戰斗經驗, 而且幾名游擊隊員的盒子炮也是各有區別, 其匠心令人感嘆。

李向陽英姿颯爽, 手持雙槍。 可以很明顯的看出, 他右手的駁殼槍沒有準星, 而左手的駁殼槍就帶有準星。 這是由于兩把槍的用途不一樣, 攜帶的方式也不一樣。

左手的駁殼槍通常插在槍盒里, 斜背在腋下, 用于在較遠處發現敵人時, 可以開盒取槍作戰。 如果敵人出現在遠處, 往往是有這個時間從槍盒中取槍的, 而且能夠駁接槍盒, 進行精確射擊。

而他右手中的那把槍, 將準星磨平了。 平時插在腰帶里, 在突發的近戰中, 以便快速拔槍占得優勢。 為了快速出槍, 方便在短兵相接的時候, 防止抽搶時準星被腰帶卡住, 能夠順利的從腰帶中拔出槍。 在應對突發狀況時, 不需要精度射擊, 要以概略的猛烈火力打擊敵人(別誤會, 就是猛烈火力概略射擊, 通常也是半自動的, 并不是連發掃射), 而且毛瑟槍長槍管的指向性很強, 沒有準星, 在近距離內也能打得很準。

使用駁殼槍確實是無奈之舉, 但是在我國軍民艱苦奮斗的實戰中,通過一些創造性的戰法,很好地解決了駁殼槍自身存在的問題。不過,挫平準星也屬于罕見現象,并非普遍。人們總是拿個體案例當普遍現象,看兩篇駁殼槍的文章,就以為那時候使槍的中國人都是李向陽。

但是在我國軍民艱苦奮斗的實戰中,通過一些創造性的戰法,很好地解決了駁殼槍自身存在的問題。不過,挫平準星也屬于罕見現象,并非普遍。人們總是拿個體案例當普遍現象,看兩篇駁殼槍的文章,就以為那時候使槍的中國人都是李向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