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文史宴:捻军灭亡的真实原因——因为贪欲而自入死地

文/李古

李鴻章的逆襲

中年人的求生欲

雖然膠萊防線又被捻軍突破, 扼守膠萊大略宣告破產, 李鴻章依然堅持扼地兜剿和運河河防, 對滿朝的攻訐彈幕視而不見。

他手中的八萬淮軍精銳未失, 更兼劉銘傳部一直摩拳擦掌, 要雪臼口之恥, 士氣可用。

9月8日, 李鴻章親率劉秉璋部淮軍駐扎臺兒莊, 布置運河, 膠萊河與六塘河防務, 并嚴令運東地區堅壁清野, 斷絕東捻糧草補給之所。

捻軍北阻于黃河, 南止于六塘, 被困在運河和膠萊河東西之間的方寸之地, 局面日見窮蹙。

9月以后, 東捻多次在宿遷沖擊運河防線,

均被擊退, 在沐陽, 海州一帶沖擊六塘河也沒有成功, 加之秋雨連綿, 河水高漲, 蘇北帶河渠縱橫, 極不利馬隊活動。 東捻盤旋月余, 百計難出, 正如李鴻章所設, 被困于山重水復的狹蹙之地, 被清軍反復推擠, 活動范圍日漸縮小, 陷入被動。

1867年11月, 東捻在山東, 蘇北地區來回往返, 無法擺脫包圍, 捻軍首領決定拼死一搏, 和清軍進行正面決戰。

11月, 東捻為打糧草, 竄至青州濰縣趁食, 駐扎在松樹山一帶。 騎兵和步兵重疊駐扎, 連營數十里, 銘字營追至濰縣, 發現捻軍駐地, 仇人相見, 分外眼紅, 劉銘傳分三路進攻捻軍。

11月時, 天氣寒冷, 東捻糧草不給, 人馬疲弊, 勉強接陣, 立刻被沖亂陣形, 被淮軍分割成了三路, 三路人馬各自潰散, 這一戰折兵兩千人,

被銘軍奪去騾馬一千六百余匹。

這一戰后, 捻軍精銳損失嚴重, 軍心搖動, 不少首領帶隊出走降清, 東捻開始有離散之態。

為挽頹勢, 11 月19日, 任化邦與賴文光在贛榆集中數萬精銳埋伏在城東的村莊和樹林內, 等追來的淮軍疲憊入陣, 再發動總攻。

劉銘傳在臼口已經吃過一次虧, 捻軍又施故計, 又豈能得逞?

飛聞東天折一柱

最大BOSS被推倒

劉銘傳預知東捻早有埋伏, 便全力出動, 他令善慶、溫德勒克, 從城東進攻東捻, 又令陳振邦、徐邦道、陳鳳樓等人率領淮軍由城西進攻東捻軍, 每路人馬齊頭并進, 不給捻軍馬隊穿插的機會。

賴文光、牛遂在西關應戰, 東捻軍馬步結合, 相夾而進。

任化邦率馬隊加入戰團, 劉銘傳知任勇悍,

就先避其鋒, 令善慶拖住任化邦部, 自己率率親兵和賴文光, 牛遂激戰, 欲先吃掉一部, 再全力斗殺任化邦。

任化邦馬隊銳不可當, 飛騎來如電, 沖得善慶部無法抵擋, 善慶索性令騎兵下馬聚攏成防線, 再用排槍向任化邦射擊。 幾部人馬打得難分難解, 局面一時膠著。

意外就在此時發生。

周世澄在《淮軍平捻記》中記載

忽黃霧四塞, 昏不見人, 時, 牛(牛遂)逆一股已為陳振邦等擊走, 賴(賴文光)逆亦敗遁, 我軍皆萃(精銳)于任逆。 賊眾分股相拒無卻意。 銘傳, 善慶督馬步大呼, 因勢沖殺, 槍炮如雨, 煙霧之中, 忽聞大聲呼曰:“任柱中槍斃矣!!賊眾大驚, 遂大奔”。

贛榆之戰中, 任化邦意外身亡, 成了整個戰役轉折點。

最吊詭的是任化邦并非死于劉銘傳之手。

原來東捻中潘貴升部出走降清, 在贛榆之戰中隨淮軍作戰, 在煙霧之中, 他帶一支馬隧(或許是騎兵所用的短銃)假冒東捻藍旗, 混入捻軍陣中, 乘任化邦指揮將士向前前沖殺, 沒有防備, 從后瞄淮, 打穿任化邦腰肋, 登時身死。 又在軍中高聲喊說:任柱已死!!

捻軍砥柱一折, 戰心頓時崩潰。

任化邦是東捻的核心領袖, 雖然東捻在贛榆大戰之前頹勢已顯, 但若不是任柱在此一役意外身死, 東捻有可能還延宕多時才至滅亡。

捻軍中有文光善謀, 化邦善戰之說, 失去了正面作戰的第一勇將, 東捻的戰斗力已經瓦解。

捻軍后期作戰路線圖

任柱死于反間, 可見捻軍的內部矛盾終被李鴻章利用, 李鴻章預謀既遠, 其力也深,

其兜剿。 河防、反間之策, 件件生效, 捻軍喪在他手, 實屬必然。

贛榆之戰后, 東捻人主力盡失, 人心離散, 已經無力再發動大型戰役。 之后的戰斗略述于下。

1867年11月23日, 淮軍潘鼎新部戰東捻于海州上莊, 東捻慘敗, 淮軍稱:“斬獲步隊賊酋任柱之族任金保, 獲賊級兩千, 器械馬匹無算, 是夜, 偽五營頭目李宗詩率馬賊五百民來降。 ”

11月29日, 潘鼎新再次在兩城集擊敗東捻。

12月5日, 東捻在濰縣安堌被劉銘部傳圍攻, 淮軍俘獲東捻二千人, 奪騾馬三千余匹。

隨后, 劉銘傳壽光境內再次擊敗東捻, 東捻陣亡三千余名, 投降兩千人。

12月7日, 杞城黃流鎮, 湘軍郭松林與楊鼎勛部聯合打潰東捻, 損失軍士4000余人, 收降任逆外五營陳懷忠馬賊千余人。 此戰以后, 東捻主力損失大半。

東捻返回壽光境內,立刻被劉銘傳,潘鼎新,楊鼎勛,郭松林等部圍堵兜剿,東捻拼死突圍。《淮軍平捻記》中記載:

白旗牛(牛遂)逆先敗,藍旗任逆(任化邦)余部為郭松林,楊鼎勛,及劉銘傳中軍所壓,馬隊抄其后,賊各不相顧,遂大潰奔。先棄步賊,后棄輜重,再棄馬匹……由洋河追至彌河,僅余馬賊數百人,乘亂而走。

任化邦死后,東捻再無可以和湘淮部隊抗衡的領袖,一敗再敗,慘不忍睹。

經彌河、壽光兩次戰役,東捻精銳損失殆盡,賴文光率千余人突出重圍,渡過六塘河,多次搶渡運河失敗。賴文光于1868年1月6日在揚州瓦窯鋪被俘,1月10日在揚州被清軍處死。余部李蘊泰、牛遂等300人趁天黑渡過運河,1月20日被清軍史念祖擒獲,31日被安徽巡撫英翰在壽州處死。

至此東捻覆滅。

東捻最后行軍路線

賴文光在死前留下自述一份,篇幅不長,略述從太平軍起義及率領東捻轉戰各省的情狀。他的自述和李秀成自述,洪仁玕自述一起并為太平軍三大自述書。

賴文光自述中不免有自我標榜的成分,但詞氣壯烈,知死在頃刻,仍以君辱臣死家國散做答,比之李秀成自述洋洋三萬字里反復出現對老中堂(曾國藩)的乞憐之態,要從容慷慨得多。

(李秀成自述初有五萬字,曾國藩呈給清廷有兩萬字,羅爾綱簽注之原本有三萬三千字,曾國藩說刪減的都是,該酋反復乞命之贅語。此語當然不可信,不過就是剩下的兩萬字中感恩乞憐的詞句也比比皆是。)

(沈葆楨曾有意將李秀成自述交于洪仁玕看,洪仁玕不滿其各種自我吹噓之辭,一一做過簽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來看。)

西捻的結局

張宗禹是個傳說

西捻之戰力較東捻更強,可惜命運與東捻略同,由于篇幅所限略述于下,1867年初,西捻軍轉戰陜西后,一度圍攻西安,之后軍沿渭水南岸西進,抵達渭北,入陜西回民起義軍活動區,與回軍配合對清作戰,陜甘總督左宗棠勉力招架。他們轉戰陜北,連占安塞、遷川、綏德等州縣。(西捻故事的主角是左宗棠,有404的可能,只能留待以后再說了。)

1867年11月,張宗禹接到東捻軍的告急文書,立即率領大軍星夜馳援。大軍經山西洪洞向南穿王屋山入河南濟源,再向東北挺進直隸(約今河北),至保定,威脅北京,震動天下。旋退入河南三河尖,最后進入山東黃河以北、運河以東地區,被李鴻章、左宗棠軍包圍。

李鴻章的河防之計,對東捻生效,亦對西捻得逞,西捻被壓制于黃河以北,幾欲南下救援東捻都未成功,7月,在山東被淮軍圍困于直魯邊區,又陷入了清軍的運河、黃河和大海的河防長墻工事的包圍圈,恰逢連日大雨,捻騎不能奔馳,西捻潰敗。8月在茌平潰敗,全軍覆沒,張宗禹渡徒駭河不知所終,至此捻軍全部失敗。

西捻最后行軍路線圖

張宗禹是死是活搞不清楚,有三種說法。

西捻領袖張宗禹

說法一:出家為僧

渦陽城北十八里有吳橋集,距離宗禹故里張大莊僅八里。司斗某君,舊為宗禹部隊扛大旗的人。一天傍晚,有個僧人來借宿,司斗與他睡在同一張床上。天還沒亮的時候,僧人起床問:“你認識我嗎?”司斗回答說:“從來沒見過,怎么說認識呢?”僧人說:“你想想看”。司斗恍然悟為宗禹,而宗禹即踏月而去,不知道去了哪里。張宗禹剛死的時候,他家的祖墳每年都會有一堆新增添的紙灰,自從司斗見過僧人之后,宗禹的祖墳前就再也沒有紙灰了。

說法二:投水而死

據說,當時被李鴻章圍殲的張宗禹突圍之后并沒有選擇隱姓埋名,茍且偷生,而是選擇了投水自盡,死的慷慨激昂,當時戰爭的直接指揮者李鴻章在上報清廷的時候也稱張宗禹溺水身亡,當時的《清史稿》據此記錄稱“張宗禹投水死”。

說法三:落難孔家莊

民國版的《滄縣志》曾披露過張宗禹投河后的去向,曰:“張酋敗后,逃至邑治東北之孔家莊,變姓名為童子師,后二十余年病死,即葬于其莊,至今抔土尚存焉。其臨歿時告人曰:‘吾張宗禹也。’”

豈以成敗論英雄

耳畔有呼嘯的風

捻軍是由太平天國而伴生的武裝力量,興起于江淮,轉戰魯,豫,皖,鄂四省大地,其長驅如飛,奇襲如電,剽悍無比,數十年后至民國,皖豫之人談之,仍然悠悠神往。

太平天國覆沒于1864年,之后清廷外和列強溝和,內以關稅、厘金堆成淮軍這種中國特色近代化怪獸,專一對內鎮壓。而捻軍與淮湘集團惡斗連番,多有勝績,延宕至1868年才滅亡,捻軍之頑強實在不得不贊。

有人說捻軍是無組織,無根據地,無戰略目標的流冦,此言當然沒錯,但就是這支無后勤,無基地的流冦武裝跟裝備人員優良十倍的敵手周旋四年之久,其戰略戰術確有殊勝之處。

以下就是捻軍的死敵們對捻軍面貌的描述。

曾國藩:捻軍與我們對陣時,會先用數十個騎兵誘敵,一會前進,一會后退,去追他們,他們就四散而去,而他們的主力騎兵已經做好了布局,分成兩路抄殺我們陣形的兩側。中間會布置步兵數百人,手持二丈余的鐵矛,低姿態前進,等我軍的火槍放過一排,突然冒煙挺進,橫矛驟至,銳不可當。往往我軍排槍打完,換藥之時,他們的鐵矛就刺來了。

他們的騎兵,技藝更加精湛,可以在頃刻間布成一個大圓圈,周圍包圍我軍,大圈很圓,而且人馬分布的很均勻,沒有漏洞。

一旦我軍陣腳松動,他們就猛撲來襲,如果我軍陣形無懈可擊,他們就飛縱而去,讓人無可奈何。

不可以用打太平軍的方法來打捻軍,他們包抄沖殺的能力在太平軍之上,必須全神貫注,時刻保持警惕,稍有大意,就會被他們打敗。

曾國荃:這支捻軍是百戰之余的精銳部隊,行動像颶風一樣迅猛,數日之間可以奔襲千里。而且善于戰斗,又不輕易戰斗,每次都要尋找我軍的空隙;要去南方,一定會先向北方佯動,使我們追擊的部隊迷失方向。

左宗棠:捻軍善用的戰術在行軍迅猛。飄忽不定,專門在我軍出隊布陣,和散陣收隊時發動攻擊,遇到我軍強大不能撼動,就瞬息奔馳千里,我軍追擊,快要追上時,就返復迂回兜圈,讓我軍疲憊,他們要去東,必然先向西,要北上,必然先南下,不斷的誤導我軍。

李鴻章:任化邦和賴文光的滅亡是假借了朝廷的天威,但他們的戰斗力之強,確實令人驚駭,我軍其實還是以地理優勢取勝啊!!

捻軍敗亡之后,張宗禹,張樂行,任化邦的傳說故事還是一直流傳于魯皖大地,有如嗚咽不息的風。

民國八年,渦陽縣長黃佩蘭,延南陽王敬銘議纂縣志,招邀皓首龐眉之捻軍遺老多人,詳詢張樂行,張宗禹之故事的始末。其中有人說:

吾村有王開瞎者,原屬小白龍 (劉天臺之綽號)舊部,其右目即圍攻謬州為清軍射傷者,殲除僧酋之役,開從任柱參戰。余兒時數聞其口述昔年戰斗之實況。時開己年逾七旬,孤男高談,猶覺豪氣勃勃,令人神往焉。嗟乎,英雄大盜,豈以成敗論之!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東捻返回壽光境內,立刻被劉銘傳,潘鼎新,楊鼎勛,郭松林等部圍堵兜剿,東捻拼死突圍。《淮軍平捻記》中記載:

白旗牛(牛遂)逆先敗,藍旗任逆(任化邦)余部為郭松林,楊鼎勛,及劉銘傳中軍所壓,馬隊抄其后,賊各不相顧,遂大潰奔。先棄步賊,后棄輜重,再棄馬匹……由洋河追至彌河,僅余馬賊數百人,乘亂而走。

任化邦死后,東捻再無可以和湘淮部隊抗衡的領袖,一敗再敗,慘不忍睹。

經彌河、壽光兩次戰役,東捻精銳損失殆盡,賴文光率千余人突出重圍,渡過六塘河,多次搶渡運河失敗。賴文光于1868年1月6日在揚州瓦窯鋪被俘,1月10日在揚州被清軍處死。余部李蘊泰、牛遂等300人趁天黑渡過運河,1月20日被清軍史念祖擒獲,31日被安徽巡撫英翰在壽州處死。

至此東捻覆滅。

東捻最后行軍路線

賴文光在死前留下自述一份,篇幅不長,略述從太平軍起義及率領東捻轉戰各省的情狀。他的自述和李秀成自述,洪仁玕自述一起并為太平軍三大自述書。

賴文光自述中不免有自我標榜的成分,但詞氣壯烈,知死在頃刻,仍以君辱臣死家國散做答,比之李秀成自述洋洋三萬字里反復出現對老中堂(曾國藩)的乞憐之態,要從容慷慨得多。

(李秀成自述初有五萬字,曾國藩呈給清廷有兩萬字,羅爾綱簽注之原本有三萬三千字,曾國藩說刪減的都是,該酋反復乞命之贅語。此語當然不可信,不過就是剩下的兩萬字中感恩乞憐的詞句也比比皆是。)

(沈葆楨曾有意將李秀成自述交于洪仁玕看,洪仁玕不滿其各種自我吹噓之辭,一一做過簽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來看。)

西捻的結局

張宗禹是個傳說

西捻之戰力較東捻更強,可惜命運與東捻略同,由于篇幅所限略述于下,1867年初,西捻軍轉戰陜西后,一度圍攻西安,之后軍沿渭水南岸西進,抵達渭北,入陜西回民起義軍活動區,與回軍配合對清作戰,陜甘總督左宗棠勉力招架。他們轉戰陜北,連占安塞、遷川、綏德等州縣。(西捻故事的主角是左宗棠,有404的可能,只能留待以后再說了。)

1867年11月,張宗禹接到東捻軍的告急文書,立即率領大軍星夜馳援。大軍經山西洪洞向南穿王屋山入河南濟源,再向東北挺進直隸(約今河北),至保定,威脅北京,震動天下。旋退入河南三河尖,最后進入山東黃河以北、運河以東地區,被李鴻章、左宗棠軍包圍。

李鴻章的河防之計,對東捻生效,亦對西捻得逞,西捻被壓制于黃河以北,幾欲南下救援東捻都未成功,7月,在山東被淮軍圍困于直魯邊區,又陷入了清軍的運河、黃河和大海的河防長墻工事的包圍圈,恰逢連日大雨,捻騎不能奔馳,西捻潰敗。8月在茌平潰敗,全軍覆沒,張宗禹渡徒駭河不知所終,至此捻軍全部失敗。

西捻最后行軍路線圖

張宗禹是死是活搞不清楚,有三種說法。

西捻領袖張宗禹

說法一:出家為僧

渦陽城北十八里有吳橋集,距離宗禹故里張大莊僅八里。司斗某君,舊為宗禹部隊扛大旗的人。一天傍晚,有個僧人來借宿,司斗與他睡在同一張床上。天還沒亮的時候,僧人起床問:“你認識我嗎?”司斗回答說:“從來沒見過,怎么說認識呢?”僧人說:“你想想看”。司斗恍然悟為宗禹,而宗禹即踏月而去,不知道去了哪里。張宗禹剛死的時候,他家的祖墳每年都會有一堆新增添的紙灰,自從司斗見過僧人之后,宗禹的祖墳前就再也沒有紙灰了。

說法二:投水而死

據說,當時被李鴻章圍殲的張宗禹突圍之后并沒有選擇隱姓埋名,茍且偷生,而是選擇了投水自盡,死的慷慨激昂,當時戰爭的直接指揮者李鴻章在上報清廷的時候也稱張宗禹溺水身亡,當時的《清史稿》據此記錄稱“張宗禹投水死”。

說法三:落難孔家莊

民國版的《滄縣志》曾披露過張宗禹投河后的去向,曰:“張酋敗后,逃至邑治東北之孔家莊,變姓名為童子師,后二十余年病死,即葬于其莊,至今抔土尚存焉。其臨歿時告人曰:‘吾張宗禹也。’”

豈以成敗論英雄

耳畔有呼嘯的風

捻軍是由太平天國而伴生的武裝力量,興起于江淮,轉戰魯,豫,皖,鄂四省大地,其長驅如飛,奇襲如電,剽悍無比,數十年后至民國,皖豫之人談之,仍然悠悠神往。

太平天國覆沒于1864年,之后清廷外和列強溝和,內以關稅、厘金堆成淮軍這種中國特色近代化怪獸,專一對內鎮壓。而捻軍與淮湘集團惡斗連番,多有勝績,延宕至1868年才滅亡,捻軍之頑強實在不得不贊。

有人說捻軍是無組織,無根據地,無戰略目標的流冦,此言當然沒錯,但就是這支無后勤,無基地的流冦武裝跟裝備人員優良十倍的敵手周旋四年之久,其戰略戰術確有殊勝之處。

以下就是捻軍的死敵們對捻軍面貌的描述。

曾國藩:捻軍與我們對陣時,會先用數十個騎兵誘敵,一會前進,一會后退,去追他們,他們就四散而去,而他們的主力騎兵已經做好了布局,分成兩路抄殺我們陣形的兩側。中間會布置步兵數百人,手持二丈余的鐵矛,低姿態前進,等我軍的火槍放過一排,突然冒煙挺進,橫矛驟至,銳不可當。往往我軍排槍打完,換藥之時,他們的鐵矛就刺來了。

他們的騎兵,技藝更加精湛,可以在頃刻間布成一個大圓圈,周圍包圍我軍,大圈很圓,而且人馬分布的很均勻,沒有漏洞。

一旦我軍陣腳松動,他們就猛撲來襲,如果我軍陣形無懈可擊,他們就飛縱而去,讓人無可奈何。

不可以用打太平軍的方法來打捻軍,他們包抄沖殺的能力在太平軍之上,必須全神貫注,時刻保持警惕,稍有大意,就會被他們打敗。

曾國荃:這支捻軍是百戰之余的精銳部隊,行動像颶風一樣迅猛,數日之間可以奔襲千里。而且善于戰斗,又不輕易戰斗,每次都要尋找我軍的空隙;要去南方,一定會先向北方佯動,使我們追擊的部隊迷失方向。

左宗棠:捻軍善用的戰術在行軍迅猛。飄忽不定,專門在我軍出隊布陣,和散陣收隊時發動攻擊,遇到我軍強大不能撼動,就瞬息奔馳千里,我軍追擊,快要追上時,就返復迂回兜圈,讓我軍疲憊,他們要去東,必然先向西,要北上,必然先南下,不斷的誤導我軍。

李鴻章:任化邦和賴文光的滅亡是假借了朝廷的天威,但他們的戰斗力之強,確實令人驚駭,我軍其實還是以地理優勢取勝啊!!

捻軍敗亡之后,張宗禹,張樂行,任化邦的傳說故事還是一直流傳于魯皖大地,有如嗚咽不息的風。

民國八年,渦陽縣長黃佩蘭,延南陽王敬銘議纂縣志,招邀皓首龐眉之捻軍遺老多人,詳詢張樂行,張宗禹之故事的始末。其中有人說:

吾村有王開瞎者,原屬小白龍 (劉天臺之綽號)舊部,其右目即圍攻謬州為清軍射傷者,殲除僧酋之役,開從任柱參戰。余兒時數聞其口述昔年戰斗之實況。時開己年逾七旬,孤男高談,猶覺豪氣勃勃,令人神往焉。嗟乎,英雄大盜,豈以成敗論之!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