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第一次鴉☆禁☆片戰爭是因為鴉☆禁☆片引起的嗎?起因結果都出人意料

深度

摘要:近期中美貿*易戰正酣, 在歷史上由於貿易摩擦引起的真正戰爭也不少見。 標誌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第一次鴉片戰爭, 很多人會以為是因為鴉片貿易和虎門銷煙引起的, 其實真正的原因也是貿易摩擦。

圖1:第一次鴉片戰爭真的是因為鴉片貿易引起的嗎?

戰爭是禁煙引起的嗎?

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 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從這時開始, 中國從封建社會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也進入了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長達百年最屈辱最沉重的階段。

說到這場戰爭,

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因為虎門銷煙引起的, 英國為了維護鴉片商人的利益而發動的戰爭。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讓我們來梳理下這段歷史:

虎門銷煙是1839年6月3日(道光十九年農曆四月廿二)到6月25日結束, 歷時23天, 總共銷毀鴉片19187箱和2119袋, 總重量2376254斤。

而英國侵華遠征軍47艘艦船和4000名陸軍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率領下, 抵達廣東珠江口海域是在1840年6月, 距離虎門銷煙整整一年!就算當時通訊和交通沒有今天這樣發達, 但怎麼也不至於在虎門銷煙一年後才開戰。

圖2:反映虎門銷煙的繪畫作品

那麼就來看看在這一年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1839年7月, 英國水兵在九龍尖沙咀村醉酒鬧事, 打死村民林維喜。 由於清朝和西方採用不同的法律體系,

所以西方列強認為按照清朝法律是不公平的, 之前凡是發生涉及洋人的案件, 都是由西方領事官員裁決, 這次當然也不例外。 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 義律拒不交出兇手, 只判了幾個月的監禁了事。 因此, 8月15日林則徐下令禁止與英國的一切貿易, 派兵進入澳門, 驅逐英人出境。 這一事件才是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10月1日, 英國內閣以與清朝的貿易受阻以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 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的決定。

1840年1月5日, 林則徐根據道光皇帝的旨意, 宣佈正式封港, 並且永遠斷絕和英國的貿易來往。 這就等於是導火索最終引爆了炸藥桶。

1月16日,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國會演說, 表示“在中國發生的事件,

已經引起我國臣民與中國通商關係中斷, 朕已嚴重關切, 並將繼續注意這一影向我國臣民利益與王室尊嚴的事件。 ”——請注意, 通商關係中斷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4月, 英國國會對出兵中國進行了激烈辯論, 最終以271票對262票的微弱優勢通過對中國採取軍事行動的決議。 但是沒有正式對清朝宣戰, 所以英國一直認為這只是為了通商斷絕而採取的軍事報復行動, 既不是為了鴉片貿易, 也談不上是戰爭。

這才有了英國艦隊1840年6月從印度開赴中國, 拉開了這場中英之間沒有宣戰的戰爭。

打開市場才是根本原因

因此, 18440年1月清朝永久斷絕和英國的貿易來往才是引起戰爭的真正導火線, 英國國會談論是否出兵中國的原因也是通商斷絕,

而不是為了鴉片貿易。

本來進行鴉片走私也只是英國商人追逐商業利潤的個人行為, 並不是英國政府的國家行為。 很多人會提到鴉片貿易的元兇東印度公司, 因為走私到中國的鴉片都是在印度種植提煉的, 而東印度公司說是商業公司, 但更是英國在印度的代理人, 也是英國在亞洲擴張的急先鋒。 沒錯, 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是帶有濃厚的英國半官方色彩, 並擁有英國王室授予的對華貿易專賣權, 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對中國貿易的壟斷型商業巨鱷。 但是, 在1834年也就是鴉片戰爭爆發六年前, 由於英國王室和東印度公司之間的利益衝突, 以及眾多商人開放自由貿易的強烈要求, 英國王室就廢止了授予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專賣權,

東印度公司在中國的壟斷貿易隨即逐漸衰落, 在虎門銷煙前, 向中國走私鴉片的主要都是獨立經營商人。

圖3:東印度公司總部大樓

英國發動戰爭, 絕不是為了走私鴉片。 恰恰相反, 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在對駐華使節的訓令中一再表示:“女王陛下的政府絕不懷疑中國政府有權禁止將鴉片輸入中國, 並且有權查獲和沒收那些外國人或中國臣民不顧禁令而輸入中國領土內的任何鴉片。 女王陛下的政府對於這件事情不提出任何要求。 ”正如費正清先生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一書中所言:“其實英國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業機會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國的願望。 如果不是英國, 那麼別的國家也會這麼做的。 至於英國在華貿易的重點是鴉片而非茶葉或其他什麼商品,這只是歷史的巧合罷了。”

真正的原因還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英國當時從中國進口主要是茶葉、瓷器、絲綢等商品,尤其茶葉更是英國家庭的重要消費品,十九世紀初英國家庭茶葉消費要占到家庭收入的5%。而英國對中國出口的主要是棉花和羊毛,但中國對這兩項商品的需求量並不大。因此在十九世紀,清朝對英國的貿易順差每年都在兩三百萬兩銀子。

而且,當時英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清朝則是以白銀作為貨幣,所以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都要以銀兩折算,英國必須從歐洲、美洲購入白銀來支付給清朝,金銀貨幣之間的買賣兌換,再加上清朝又是實行浮動匯率兌換,讓英國的利潤進一步受損。同時在稅率方面,清朝對從英國的進口貨物都要抽取百分之二十的高稅率,這也讓英國極為不滿。

更讓英國難以接受的是,清朝原來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將江蘇的松江、浙江的寧波、福建的泉州、廣東的廣州作為對外貿易的港口,並分別設立江海關、浙海關、閩海關和粵海關,負責管理海外貿易事務,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正式建立海關的開始。但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就撤銷寧波、泉州、松江三地海關,僅允許在廣州一地進行對外貿易,確切說,“只許在廣東收泊貿易”主要是針對西方各國而言,南洋地區的商人仍然可以到閩、浙、江海關進行貿易。即便在廣州,西方商人也只能通過由清政府特許對外貿易的十三家商行(也就是著名的十三行)來進行。西方商人吃住都只能在十三行的驛館裡,根本不能和普通中國商人直接貿易。

圖4:只有廣州十三行才能和英國商人進行貿易

因此,英國迫切希望能夠全面打開中國市場,而且英國在乾隆、嘉慶年間多次派出代表與清政府協商談判,但都沒取得實質性進展,所以在結束了與拿破崙的戰爭之後,英國就開始準備以軍事手段來打開中國市場。當清朝宣佈永久斷絕與英國的貿易,無疑給了英國出兵最好的藉口,這才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真正原因。

從戰爭結束之後簽署的《南京條約》來看,也沒有一項內容是涉及鴉片貿易的,主要內容就是強佔香港、賠款2100兩白銀、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和稅率協商。所以從戰爭的結果來看,英國發動這場戰爭也並不是為了鴉片貿易。

中國市場並不買帳

引起這場戰爭的原因,除了經濟利益上的衝突,還有文化層面上的衝突也是一直被人忽視的。清朝依然延續傳統的世界中心、五服朝貢等非平等外交策略,在對待外夷來朝還是以天朝大國自居的傲慢態度,使英國無法容忍這樣被輕視或是忽視,以及隨之而來的不平等待遇。客觀來說,清朝的態度在當時已經進入近代文明的國際社會中確實顯得格格不入。英國希望能夠獲得與巨大的中國市場開展自由貿易的機會,從而能夠直接進入中國市場。同時也希望清朝政府能夠承認英國是平等國家,並把清朝拒絕與英國的深入交往看作是愚昧落後的表現,也不可否認,一部分西方人甚至還有必要時訴諸武力把中國推入近代世界的所謂歷史使命感。正是這種文化和認知上的出入,再加上清朝缺乏對當時世界大環境的清醒認識,就連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看世界的林則徐,都對西方列強存在各種錯誤認識,就更別說其他人了。因此,清朝對時局的錯誤判斷,英國決心以武力打開市場的強盜邏輯,最終導致了戰爭的爆發。至於認為鴉片貿易是引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說法,有的是為了給因為愚昧落後而挨打的清朝披上一塊道德的遮羞布,還有的則是望文生義想當然,而沒有真正深入去瞭解那段歷史。

圖5: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真正原因並不是鴉片貿易

不過,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大量英國商品開始源源不斷地輸往中國,英國對華出口總量急劇增長,但是中國的市場對英國商品卻並不買帳。從1845年到1855年的十年中,英國輸入中國最重要的商品棉紗由260萬磅上升到290萬磅,增幅才不過10%,而棉布的情況更加不堪,居然從310萬匹下降到200萬匹,減少30%以上!

總體而言,1846年以後中國的進口貨物總值連續三年大幅下降,其中在1848年的下降幅度更是達到了20.1%。以後雖然一度有所回升,但一直到1854年還沒有恢復到1845年的水準。反而在五口通商之後,中國出口商品的品種開始逐漸增加,從早期的茶葉、絲綢、瓷器逐漸發展到皮革、豬鬃、錫、豆類、籽仁、食油、原棉及其他小手工藝品等。當然茶葉和生絲仍舊是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占中國出口總值的75%以上。自1846至1856年的十年中,英國從中國進口的茶葉和生絲幾乎連年遞增,茶葉從1846年的4674.6萬磅遞增到1856年的6327.8萬磅;生絲從20270包遞增到58551包,增幅都非常顯著。

誰都沒有想到,戰爭結果竟然是中國對英國的出口迅猛增加,而英國對中國的出口反倒是增幅緩慢,這就勢必造成了中國對英國貿易的巨額順差,從1850年到1856年,短短六七年間,中國對英國的貿易順差從4274880英鎊增加到8436072英鎊,幾乎翻了一番!即便英國對中國鴉片走私的提升,也無法彌補對華貿易的巨大逆差,中國僅僅生絲一項的出口就足以將鴉片走私的金額抵消了。

圖6:《南京條約》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但中國市場對英國商品卻並不買帳

就算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于咸豐八年(1858年)簽署的《天津條約》裡,明確規定了鴉片以“洋藥”的名義合法徵稅輸入中國都無濟於事。這恐怕也是英國所始料未及的。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只要還有經濟活動開展就會一直存在,如何以最理性的方式解決問題,才是我們真正要從歷史教訓中所汲取的。

至於英國在華貿易的重點是鴉片而非茶葉或其他什麼商品,這只是歷史的巧合罷了。”

真正的原因還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英國當時從中國進口主要是茶葉、瓷器、絲綢等商品,尤其茶葉更是英國家庭的重要消費品,十九世紀初英國家庭茶葉消費要占到家庭收入的5%。而英國對中國出口的主要是棉花和羊毛,但中國對這兩項商品的需求量並不大。因此在十九世紀,清朝對英國的貿易順差每年都在兩三百萬兩銀子。

而且,當時英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清朝則是以白銀作為貨幣,所以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都要以銀兩折算,英國必須從歐洲、美洲購入白銀來支付給清朝,金銀貨幣之間的買賣兌換,再加上清朝又是實行浮動匯率兌換,讓英國的利潤進一步受損。同時在稅率方面,清朝對從英國的進口貨物都要抽取百分之二十的高稅率,這也讓英國極為不滿。

更讓英國難以接受的是,清朝原來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將江蘇的松江、浙江的寧波、福建的泉州、廣東的廣州作為對外貿易的港口,並分別設立江海關、浙海關、閩海關和粵海關,負責管理海外貿易事務,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正式建立海關的開始。但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就撤銷寧波、泉州、松江三地海關,僅允許在廣州一地進行對外貿易,確切說,“只許在廣東收泊貿易”主要是針對西方各國而言,南洋地區的商人仍然可以到閩、浙、江海關進行貿易。即便在廣州,西方商人也只能通過由清政府特許對外貿易的十三家商行(也就是著名的十三行)來進行。西方商人吃住都只能在十三行的驛館裡,根本不能和普通中國商人直接貿易。

圖4:只有廣州十三行才能和英國商人進行貿易

因此,英國迫切希望能夠全面打開中國市場,而且英國在乾隆、嘉慶年間多次派出代表與清政府協商談判,但都沒取得實質性進展,所以在結束了與拿破崙的戰爭之後,英國就開始準備以軍事手段來打開中國市場。當清朝宣佈永久斷絕與英國的貿易,無疑給了英國出兵最好的藉口,這才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真正原因。

從戰爭結束之後簽署的《南京條約》來看,也沒有一項內容是涉及鴉片貿易的,主要內容就是強佔香港、賠款2100兩白銀、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和稅率協商。所以從戰爭的結果來看,英國發動這場戰爭也並不是為了鴉片貿易。

中國市場並不買帳

引起這場戰爭的原因,除了經濟利益上的衝突,還有文化層面上的衝突也是一直被人忽視的。清朝依然延續傳統的世界中心、五服朝貢等非平等外交策略,在對待外夷來朝還是以天朝大國自居的傲慢態度,使英國無法容忍這樣被輕視或是忽視,以及隨之而來的不平等待遇。客觀來說,清朝的態度在當時已經進入近代文明的國際社會中確實顯得格格不入。英國希望能夠獲得與巨大的中國市場開展自由貿易的機會,從而能夠直接進入中國市場。同時也希望清朝政府能夠承認英國是平等國家,並把清朝拒絕與英國的深入交往看作是愚昧落後的表現,也不可否認,一部分西方人甚至還有必要時訴諸武力把中國推入近代世界的所謂歷史使命感。正是這種文化和認知上的出入,再加上清朝缺乏對當時世界大環境的清醒認識,就連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看世界的林則徐,都對西方列強存在各種錯誤認識,就更別說其他人了。因此,清朝對時局的錯誤判斷,英國決心以武力打開市場的強盜邏輯,最終導致了戰爭的爆發。至於認為鴉片貿易是引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說法,有的是為了給因為愚昧落後而挨打的清朝披上一塊道德的遮羞布,還有的則是望文生義想當然,而沒有真正深入去瞭解那段歷史。

圖5: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真正原因並不是鴉片貿易

不過,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大量英國商品開始源源不斷地輸往中國,英國對華出口總量急劇增長,但是中國的市場對英國商品卻並不買帳。從1845年到1855年的十年中,英國輸入中國最重要的商品棉紗由260萬磅上升到290萬磅,增幅才不過10%,而棉布的情況更加不堪,居然從310萬匹下降到200萬匹,減少30%以上!

總體而言,1846年以後中國的進口貨物總值連續三年大幅下降,其中在1848年的下降幅度更是達到了20.1%。以後雖然一度有所回升,但一直到1854年還沒有恢復到1845年的水準。反而在五口通商之後,中國出口商品的品種開始逐漸增加,從早期的茶葉、絲綢、瓷器逐漸發展到皮革、豬鬃、錫、豆類、籽仁、食油、原棉及其他小手工藝品等。當然茶葉和生絲仍舊是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占中國出口總值的75%以上。自1846至1856年的十年中,英國從中國進口的茶葉和生絲幾乎連年遞增,茶葉從1846年的4674.6萬磅遞增到1856年的6327.8萬磅;生絲從20270包遞增到58551包,增幅都非常顯著。

誰都沒有想到,戰爭結果竟然是中國對英國的出口迅猛增加,而英國對中國的出口反倒是增幅緩慢,這就勢必造成了中國對英國貿易的巨額順差,從1850年到1856年,短短六七年間,中國對英國的貿易順差從4274880英鎊增加到8436072英鎊,幾乎翻了一番!即便英國對中國鴉片走私的提升,也無法彌補對華貿易的巨大逆差,中國僅僅生絲一項的出口就足以將鴉片走私的金額抵消了。

圖6:《南京條約》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但中國市場對英國商品卻並不買帳

就算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于咸豐八年(1858年)簽署的《天津條約》裡,明確規定了鴉片以“洋藥”的名義合法徵稅輸入中國都無濟於事。這恐怕也是英國所始料未及的。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只要還有經濟活動開展就會一直存在,如何以最理性的方式解決問題,才是我們真正要從歷史教訓中所汲取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