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围而不攻列宁格勒,是希特勒犯下的致命错误吗?

原著 :〔德〕保羅·卡雷爾

譯者 :小小冰人

南線持續了七個月的爭斗結束于1943年1月。 盡管這場戰事分布于600多英里的戰線上, 但將被永遠牢記的只有一個名字——斯大林格勒, 伏爾加河上的命運之城。 同樣,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后的戰斗也將被另一座城市的名字所銘記——庫爾斯克。 這種以大型城市命名軍事事件的做法并非偶然, 也不是隨意的決定, 而是一種象征。

在廣袤的蘇維埃帝國所進行的戰爭, 主要集中在該國政治、經濟和精神生活方面最重要的焦點地帶。 因此, 絕非巧合的是, 就在斯大林格勒這座伏爾加河上的大城市成為南線戰事的主導之際,

另一座大城市成了東線德軍在最北翼實施一場重要戰役的支點, 這就是列寧格勒。 波羅的海上最強大的海軍要塞, 紅海軍的母港, 俄羅斯的文化瑰寶, 以其300萬居民成為蘇聯第二大城市——因而列寧格勒是東線北翼軍事行動的重點目標。

1941年9月后, 北極海與伊爾門湖之間所發生的一切, 都與列寧格勒這座涅瓦河上的白色城市有關。 與斯大林格勒相同的是, 這里所進行的激烈而又殘酷的戰斗, 主要由政治神話所造成:列寧格勒是以布爾什維克世界革命之父的名字命名, 正如它過去的名字“圣彼得堡”是以俄國最偉大的沙皇來命名那樣。

1941 年7 月10 日—9 月10 日, 德軍對列寧格勒的突擊

列寧格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扮演的角色, 始于希特勒所犯下的一個致命錯誤。

希特勒沒有按照“巴巴羅薩”行動的構想, 在進攻莫斯科前便集中“北方”集團軍群的裝甲力量奪下列寧格勒, 而是在當年9月中旬突然中止了對這座城市郊區的進攻, 并命令馮·萊布元帥將行動限制在包圍這座城市上。

這是個令人難以理解的決定。 列寧格勒最后的防御陣地已被刺穿。 城郊的烏里茨克(Uritsk)及其電車終點站已被奪取。 杜德爾霍夫高地(Duderhof)上最后的防御已遭到德軍第36摩步師和第1裝甲師的攻擊;施呂瑟爾堡(Schlüsselburg)也被哈里·霍佩的戰斗群和來自漢堡的第76步兵團拿下。 這座城市陷入了恐慌。 就在這時, 希特勒取消了行動, 撤出裝甲部隊,

將他們投入到攻打莫斯科的戰役中。 他想用饑餓來征服列寧格勒。 這個決定令第1裝甲師的軍官們大為吃驚。 “我們從東普魯士一路殺至列寧格勒門前, 難道就是為了再走回去, 整件事是不是搞錯了?”他們這樣抱怨著。

希特勒知道這道命令會引起議論, 于是他向部下們做出解釋。 在1941年10月7 日的絕密文件中, 他告訴他的戰地指揮官們:

元首再次決定, 絕不接受列寧格勒或稍后的莫斯科的投降, 哪怕是敵人主動提出。

全世界都知道我們這種做法在道義上的理由。 在基輔, 由于定時引信觸發烈性炸藥, 德國軍隊面對著極大的風險, 同樣可預料的是, 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 這種行徑的規模會更大。 事實上, 列寧格勒遍布地雷, 這座城市會抵抗到最后一人,

這是蘇聯廣播電臺自己宣布的。 那里還會有暴發傳染病的嚴重危險。

因此, 德軍士兵不得進入這些城市。 任何試圖離開城市, 向我方防線而來的居民都將遭到武力驅逐。 一些較小的缺口, 不必將其徹底封閉, 如果這能使城內居民逃出城市, 涌向俄國內地的話, 無疑是受歡迎的。 這一點同樣適用于其他城市:奪取城池前先通過炮擊和轟炸將其摧毀, 再鼓勵居民們外逃……所有戰地指揮官都將被告知, 這是元首的意圖。

不攻打列寧格勒, 而是通過饑餓的手段迫使其屈服, 希特勒為這一命令所作的解釋可能并未反映出他做出這個決定的真正原因。 不過, 對他將圍困策略付諸實施而言, 這個理由可能更簡單些。

更重要的是, 這使他說服了他那些一心想奪取城池的將領們。 他的理由難以反駁。 1941年9月, 德軍攻占基輔后, 蘇軍埋設的帶有定時引信的地雷使他們遭受到相當大的損失, 這一點千真萬確。 蘇軍使用遠距離遙控, 將一個個街區的建筑炸毀, 結果, 主干道被徹底摧毀。 這些事件的報告令希特勒大為煩心。 這種不同尋常、充滿危險、“狂熱”的行徑總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他更傾向于高估這些行徑。

1941年10月底, 拿下哈爾科夫后, 第6集團軍破壞了蘇軍在城內布設地雷的計劃。 如果蘇軍來得及將計劃付諸實施, 占領軍將被埋葬在堆積如山的廢墟瓦礫下。 事實上已經給德國人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1941年11月14日, 德軍第68步兵師師長格奧爾格·布勞恩將軍在自己的房子里被炸死。 這棟建筑曾是軍事委員會委員赫魯曉夫撤離該城前的住處。他還居住在這里的時候便批準在屋內布設上帶有定時引信的地雷。

希特勒頻頻談起蘇軍的這些行徑,并不無欽佩地將之與引發拿破侖在俄國災難的莫斯科大火相提并論。

因此,日丹諾夫這位列寧格勒鐵腕統治者的所作所為不會亞于基輔,這種設想并非沒有道理。另外,希特勒還從他的情報機構處獲得了關于列寧格勒情況的準確信息。在這方面,芬蘭情報機構功不可沒。長期以來,蘇軍準備炸毀這座城市的說法,一直被專家們懷疑,直到1964年和1965年,蘇聯方面發行的轟動一時的一些出版物才徹底證實了這一說法。

在《軍事史雜志》一篇題為“這是個秘密”的文章中,斯塔里科夫上校描述了在各個城市布設地雷并在受到威脅的主要中心地帶安置炸藥的計劃。除此之外,斯塔里科夫還提到布勞恩將軍在哈爾科夫的房屋,于11月14日4點20分以無線電遙控的方式炸毀。只有在電雷管和炸藥短缺的情況下,他們才會放棄在所有大型廣場、橋梁、交通干道以及運輸設施布雷的計劃。

比斯塔里科夫的文章更引人注目的報告來自海軍上將潘捷列耶夫,他的著作名為《海上戰線》,1965年出版于莫斯科。潘捷列耶夫曾擔任過波羅的海艦隊的參謀長,1941年8月,該艦隊配屬給列寧格勒方面軍。

開赴前線的蘇軍步兵(1941 年6 月)。路牌上寫著:“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敵人必將失敗。勝利屬于我們。”

這位海軍上將指出,1941年9月12日后,列寧格勒組建了由黨控制的特別小組,負責進行炸毀全城的準備工作。戰術和戰略指令由紅軍黨務總局的一支特別小組負責。他們的口號是:“如果敵人突入我們的城市,必將被埋葬于廢墟中。”計劃規定了對所有主要建筑、橋梁、隧道、火車站、公園等實施爆破的詳細安排,充滿了諸如“應被炸毀”“應被燒毀”“應被破壞”“已埋設帶有定時引信的地雷”這樣的字句。這是個冷酷得驚人的破壞計劃。這些計劃是否真的得到了貫徹,這一點值得懷疑。但如果真是那樣,占領列寧格勒的德軍將不得不倉促離開這座城市——就像拿破侖離開烈火熊熊的莫斯科那樣。

密令下達四個星期后的11月8日,希特勒也向不安的德國公眾以及驚奇地看著列寧格勒戰役停頓下來的全世界做出了解釋。這一解釋與下達給德軍戰地指揮官的絕密文件有所不同,但其本質相符。在慕尼黑比格布勞啤酒館所做的慣常演講中,他說:

“任何一個從東普魯士邊境沖至離列寧格勒不到六英里處的人,都能完成這最后的六英里路程并進入到城內,但毫無必要。這座城市已被包圍。沒有人打算去解放它,它會自動落入我們手中。”

他這個說法將被證明是錯的。而這個錯誤標志著“北方”集團軍群一連串災難性事件的開始,毫無疑問,這些事件將影響到這場戰爭的結局。

希特勒將一整支德國大軍擺在這座城市門前放哨。他容許敵人繼續堅守這座重要的軍工中心和波羅的海艦隊的海軍基地。他甚至沒有砍斷奧拉寧包姆(Oranienbaum)包圍圈,這是芬蘭灣南岸一個寬大的蘇軍橋頭堡,位于列寧格勒正西面。正如芬蘭曼納海姆元帥所說的那樣,他繼續“背負著這個沉重的包袱進行著這場戰爭”。

更令人無法理解的事實是,由于不奪取列寧格勒,進而與他的芬蘭盟友建立起一條直接的陸地聯系,希特勒自己擋住了自己的前進道路,并使蘇軍陷于列寧格勒和奧拉寧包姆包圍圈內的近42個師得以幸免。

1941年9月24日,希特勒下令取消進攻之際,德軍奪取列寧格勒只需要短短的幾天。在這非常時刻,攻勢的暫停以及第4裝甲集群麾下第41摩托化軍各快速師的后撤,這些錯誤與希特勒在敦刻爾克下達的停止令具有同樣深遠的影響。在那里,出于對敵情的誤判,希特勒未能捕獲到英國軍隊,結果讓英國得到了防御其本土的部隊。同樣,在東線北翼的列寧格勒,他走錯了關鍵的一步。他沒能抓獲20萬至30萬名俘虜并繳獲這座工業城市中不可計數的戰利品,從而取得最終的勝利,相反,他魯莽地發起一場歷時900天的消耗戰,最后卻以失敗告終。

本文摘自《焦土:蘇德戰爭 1943-1944》(重修訂版)

這棟建筑曾是軍事委員會委員赫魯曉夫撤離該城前的住處。他還居住在這里的時候便批準在屋內布設上帶有定時引信的地雷。

希特勒頻頻談起蘇軍的這些行徑,并不無欽佩地將之與引發拿破侖在俄國災難的莫斯科大火相提并論。

因此,日丹諾夫這位列寧格勒鐵腕統治者的所作所為不會亞于基輔,這種設想并非沒有道理。另外,希特勒還從他的情報機構處獲得了關于列寧格勒情況的準確信息。在這方面,芬蘭情報機構功不可沒。長期以來,蘇軍準備炸毀這座城市的說法,一直被專家們懷疑,直到1964年和1965年,蘇聯方面發行的轟動一時的一些出版物才徹底證實了這一說法。

在《軍事史雜志》一篇題為“這是個秘密”的文章中,斯塔里科夫上校描述了在各個城市布設地雷并在受到威脅的主要中心地帶安置炸藥的計劃。除此之外,斯塔里科夫還提到布勞恩將軍在哈爾科夫的房屋,于11月14日4點20分以無線電遙控的方式炸毀。只有在電雷管和炸藥短缺的情況下,他們才會放棄在所有大型廣場、橋梁、交通干道以及運輸設施布雷的計劃。

比斯塔里科夫的文章更引人注目的報告來自海軍上將潘捷列耶夫,他的著作名為《海上戰線》,1965年出版于莫斯科。潘捷列耶夫曾擔任過波羅的海艦隊的參謀長,1941年8月,該艦隊配屬給列寧格勒方面軍。

開赴前線的蘇軍步兵(1941 年6 月)。路牌上寫著:“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敵人必將失敗。勝利屬于我們。”

這位海軍上將指出,1941年9月12日后,列寧格勒組建了由黨控制的特別小組,負責進行炸毀全城的準備工作。戰術和戰略指令由紅軍黨務總局的一支特別小組負責。他們的口號是:“如果敵人突入我們的城市,必將被埋葬于廢墟中。”計劃規定了對所有主要建筑、橋梁、隧道、火車站、公園等實施爆破的詳細安排,充滿了諸如“應被炸毀”“應被燒毀”“應被破壞”“已埋設帶有定時引信的地雷”這樣的字句。這是個冷酷得驚人的破壞計劃。這些計劃是否真的得到了貫徹,這一點值得懷疑。但如果真是那樣,占領列寧格勒的德軍將不得不倉促離開這座城市——就像拿破侖離開烈火熊熊的莫斯科那樣。

密令下達四個星期后的11月8日,希特勒也向不安的德國公眾以及驚奇地看著列寧格勒戰役停頓下來的全世界做出了解釋。這一解釋與下達給德軍戰地指揮官的絕密文件有所不同,但其本質相符。在慕尼黑比格布勞啤酒館所做的慣常演講中,他說:

“任何一個從東普魯士邊境沖至離列寧格勒不到六英里處的人,都能完成這最后的六英里路程并進入到城內,但毫無必要。這座城市已被包圍。沒有人打算去解放它,它會自動落入我們手中。”

他這個說法將被證明是錯的。而這個錯誤標志著“北方”集團軍群一連串災難性事件的開始,毫無疑問,這些事件將影響到這場戰爭的結局。

希特勒將一整支德國大軍擺在這座城市門前放哨。他容許敵人繼續堅守這座重要的軍工中心和波羅的海艦隊的海軍基地。他甚至沒有砍斷奧拉寧包姆(Oranienbaum)包圍圈,這是芬蘭灣南岸一個寬大的蘇軍橋頭堡,位于列寧格勒正西面。正如芬蘭曼納海姆元帥所說的那樣,他繼續“背負著這個沉重的包袱進行著這場戰爭”。

更令人無法理解的事實是,由于不奪取列寧格勒,進而與他的芬蘭盟友建立起一條直接的陸地聯系,希特勒自己擋住了自己的前進道路,并使蘇軍陷于列寧格勒和奧拉寧包姆包圍圈內的近42個師得以幸免。

1941年9月24日,希特勒下令取消進攻之際,德軍奪取列寧格勒只需要短短的幾天。在這非常時刻,攻勢的暫停以及第4裝甲集群麾下第41摩托化軍各快速師的后撤,這些錯誤與希特勒在敦刻爾克下達的停止令具有同樣深遠的影響。在那里,出于對敵情的誤判,希特勒未能捕獲到英國軍隊,結果讓英國得到了防御其本土的部隊。同樣,在東線北翼的列寧格勒,他走錯了關鍵的一步。他沒能抓獲20萬至30萬名俘虜并繳獲這座工業城市中不可計數的戰利品,從而取得最終的勝利,相反,他魯莽地發起一場歷時900天的消耗戰,最后卻以失敗告終。

本文摘自《焦土:蘇德戰爭 1943-1944》(重修訂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