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汉忠臣姜维戮力回天的奇谋失败,代表了汉末理想主义的没落与终结

漢忠臣戮力回天——麒麟兒姜維(14)

蜀國滅亡之后, 姜維選擇了假投降, 投降的對象是幾天前的對手鐘會。 兩人見面時, 鐘會不到40歲, 姜維已經62歲了!但對于姜維, 鐘會很有些崇拜的感覺。

鐘會的父親鐘繇是書法界的大師也是魏國的開國功臣, 在士族圈子里比司馬家的地位還要高。 但是鐘會是個小老婆生的, 庶出的他在講究門第魏國士族里很少有人看得起他。 于是鐘會的個性既聰明絕頂, 又剛愎自負, 特別喜歡報復看不起自己的人, 曾經把自己的文章拿給天下第一名士嵇康看, 結果嵇康沒有理他,

回過頭來鐘會就勸司馬昭把嵇康給殺了。 赤裸裸的報復, 你鄙視我, 我要你命!這是一個狠人。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 鐘會對于名士的崇拜又是真的, 特別渴望得到天下名士的認同。 所以當他見到姜維的風度時, 他被迷住了:“以伯約比中土名士, 公休、太初不能勝也。 ”(《三國志?姜維傳》)公休是諸葛誕, 太初是夏侯玄。 都是當時魏國最著名的名士, 可是在鐘會眼里, 他們都不如姜維!

這是一種讓人迷惑的魅力, 明明自己失敗了成了對方的俘虜, 而自己的魅力竟然俘虜了對方的主帥!趁著鐘會處于被迷惑的狀態, 姜維開始給他大灌迷魂湯, 成天忽悠鐘會。 趁著鄧艾滅蜀之后的一系列狂妄舉動加劇了他和司馬昭、鐘會等士族的不和,

姜維借刀殺人, 利用鐘會把鄧艾抓了起來, 輕輕松松搞定了自己一生的宿敵, 可見姜維不是一個不懂政治權謀的人, 相反他的權謀手段非常高明。

且看他是怎么鼓動鐘會謀反的, 首先上來就忽悠鐘會賢弟你太厲害了!“聞君自淮南以來, 算無遺策, 晉道克昌, 皆君之力。 ”(《三國志?姜維傳》轉引自《漢晉春秋》)你看看, 整個司馬家族的基業是你打下來的。 要知道姜維是鐘會的偶像, 這就相當于今天小鮮肉夸粉絲長得帥一樣, 瞬間吸粉了!接下來, 姜維又向鐘會提問:“今復定蜀地, 威德振世, 民高其功, 主畏其謀, 欲以此安歸乎?”(《三國志?姜維傳》轉引自《漢晉春秋》)這就是說你現在的功勞已經很大啦, 下面是準備就這樣回家養老嘛?然后姜維又向鐘會舉了兩個古人的例子:“夫韓信不背漢于擾壤,

以見疑于即平”(《三國志?姜維傳》轉引自《漢晉春秋》):楚漢相爭的時候, 韓信原本在天下未定的時候有機會自立為帝, 結果沒把握, 天下平定就被劉邦猜忌, 最后被殺于未央宮;“大夫種不從范蠡于五湖, 卒伏劍而枉死”(《三國志?姜維傳》轉引自《漢晉春秋》):春秋末期, 越王勾踐消滅吳國, 大夫文種、范蠡功勞最大, 范蠡邀文種一起放棄富貴、泛舟江湖, 文種不肯最終被勾踐賜死。 這是什么原因呢?且聽姜維分析:“彼豈暗主愚臣乎哉?利害使之然也。 ”(《三國志?姜維傳》轉引自《漢晉春秋》)漢高祖劉邦、越王勾踐都不是昏君, 韓信、文種都不是蠢臣, 是什么讓他們反目的呢?利害兩個字而已——當君王的害怕被推翻,
當大臣的害怕被殺死。 姜維對于君臣關系間的看法真是通透!更好玩的是他給鐘會出的主意:“今君大功既立, 大德已著, 何不效法陶朱公泛舟絕跡, 全功保身, 登峨眉之嶺, 而從赤松游乎?”(《三國志?姜維傳》轉引自《漢晉春秋》)這里有兩個典故, 一個是陶朱公, 他就是范蠡;另一個從赤松游說的是漢初名臣張良。 都是功成身退的典型。 從字面意義上來說, 姜維是在勸鐘會功臣身退回家養老, 可是鐘會那年不到四十成年的孩子都沒有一個, 你讓他養老?這就是讓他做廢人啊!實際意思其實是說, 你要不想做廢人, 就得干點什么韓信、范蠡有機會干又沒干過的大事吧?而且之前姜維的迷魂湯早就把鐘會灌得“自謂功名蓋世,
不可復為人下。 ”(《三國志?鐘會傳》), 他怎么舍得退休呢?

于是鐘會對姜維說:“君言遠矣, 我不能行, 且為今之道, 或未盡于此也。 ”(《三國志?姜維傳》轉引自《漢晉春秋》)我退休還早, 且現在這個情況嘛, 也不一定會是這個樣子退休。 嘿嘿嘿, 要的就是你這句話。 姜維點到即止, “其他則君智力之所能, 無煩于老夫矣。 ” (《三國志?姜維傳》轉引自《漢晉春秋》)來接著喝酒!幫你定下決心是我要做的事情, 至于你準備怎么做, 就由你自己決定, 不用我出主意。 鐘會很開心, 終于被他心目中的名士看得起啊!不容易啊, 就好比今天王健林對我說, 你有機會實現一下小目標, 掙一個億。 那心情是相當激動澎湃。

于是鐘會一澎湃就開始精心籌劃具體弄死自己的方法:他準備先“矯太后遺詔”(《三國志?鐘會傳》), 誅殺司馬昭,獲得政變的合法性;然后把魏軍團以上軍官都宰了:“可盡殺牙門騎都以上”(《三國志?鐘會傳》)。命令姜維等蜀將領兵五萬出斜谷,自己帶兵隨后跟進,一舉奪取長安,而后攻克洛陽,奪取天下。“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不失做劉備也。”(《三國志?鐘會傳》)鐘會盡情表演的時候,姜維就一個人靜靜的看著他裝逼。大概也只有鐘會這種自作聰明、一天到晚都運籌帷幄,從來不懂得時事艱險的士家子弟才會想出如此愚蠢的計劃。

這個蠢到家的計劃就等于自殺,絕無成功的可能。首先蜀地剛剛經歷了一場大規模戰爭,還沒有恢復元氣,當年供給姜維三四萬人馬都有困難,現在供給接近二十萬大軍,完全沒有能力。其次這些兵將都不是本地人,家鄉都在北方,蜀軍將領就在不久前還是是仇敵,現在突然變指揮官,根本不可能指揮的動。最后,也是最簡單的一個問題,你鐘會把身邊所有的自己人都殺光了,蜀國的將領是聽你的還是聽姜維的,最后多余的不就是你自己嗎?所以姜維看著鐘會作死的過程,心里肯定很開心,于是他悄悄的向劉禪捎了句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三國志?姜維傳》轉引自《華陽國志》)

既然鐘會要自殺,那么大家一起來成全他。就在鐘會準備為了偶像贊許的目光殺光自己所有將領之前,魏軍將領們先不干了,都是拿槍桿子的,你要弄死我?看誰弄死誰!胡烈、丘建等魏軍將領奮起反擊,亂兵已經殺到鐘會門口了,他還沒弄清楚怎么回事,正在向姜維的部下發放兵器鎧甲,問姜維:“兵來似欲作惡,當何云?”(《三國志?鐘會傳》)這位智囊面對生死關頭的壓力完全成了白癡,什么似欲作惡,就是來殺你的,還問什么問。姜維一聽外面吵鬧異常知道鐘會的白癡計謀出狀況了,這時候名將的素質再度體現,姜維說出了此生最后一句話:“但當擊之耳。”(《三國志?鐘會傳》)殺吧!沒什么好說的啦。說完六十多歲的老翁姜維“手殺五六人”(《三國志?鐘會傳》)用一波Penta Kill,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告別演出,英雄直到最后一刻依然戰斗在舞臺上。

姜維作為蜀漢帝國執刀人的一生結束了,作為大漢王朝最后的大將軍他和他的恩師諸葛亮一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是對姜維的評價卻出人意料的發生了分歧。

陳壽對姜維的評價就很差:“粗有文武,志立功名,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三國志?姜維傳》)這個話說的已經相當難以讓人接受了,最過分的是那個“斃”字,從古到今都是說壞人的,按姜維的級別,死的時候至少可以稱“薨”,這里用的“斃”比關羽“壯繆”的謚號更惡心人,所謂微言大義,大概就是這個意思。陳壽的觀點和他的老師譙周類似,都不喜歡姜維的北伐,所以對姜維評價不高。而且站在陳壽作為一個亡國之臣的角度為故國寫歷史,同時寫的又是很多魏國人痛恨的敵人這個角度來看,勉強可以理解。

《搜神記》的作者干寶認為姜維沒有死得其所,他應該像劉禪的兒子北地王那樣,在宗廟里自殺才算完美,這說明干寶估計是個行為藝術家。《魏氏春秋》和《晉陽秋》的作者孫盛是曹睿時代托孤司馬懿的重要決策人魏中書令孫資的后代,他認為姜維“反覆于逆順之間,希違情于難冀之會”,“冀理外之奇舉,不亦暗哉。”(《三國志?姜維傳》轉引自《晉陽秋》)這話的意思是說,他認為姜維最后對鐘會施展的這些謀略是不可能成功的,是可笑的。這就是世界觀的問題了。

為《三國志》作注釋的南朝史學家裴松之也認為這個話說的很沒道理,因為“夫功成理外,然后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謂不然。”(《三國志?姜維傳》轉引自《晉陽秋》)就是說本來姜維的這個計策就是在不可能中創造可能,他成功了當然就是一個令人敬佩的奇謀,即使是失敗了本身的謀略也是值得肯定的。

那么問題就來了,為什么蜀國的執刀人諸葛亮、姜維都愿意不停的為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夢想去努力,都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原因只能有一個,那就是他們和劉備都是理想主義者。甚至蜀國的出現也就是一個理想主義的產物。公元208年爆發赤壁之戰前,誰又能想得到一生顛沛流離、無有根本的劉備可以成為一方諸侯?都想不到。但依然鼓舞了身邊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為之不懈奮斗,因為理想主義者的功業往往不是奮斗的結果,而是奮斗的過程。

成敗固然在天,但自己要努力到世界的盡頭,姜維做到了。這種理想主義的堅持和魏晉的現實主義權謀是格格不入的。所以這樣就很容易理解對于姜維評判的區別,在現實主義者眼中,姜維是愚蠢的。在理想主義者眼中,姜維是偉大的。

作為一個時代最杰出的人物, “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三國志?姜維傳》)他的死亡代表了理想主義者自東漢末年以來,改變漢末以來世道理想的終結。理想主義的喪失和沒落導致整個民族開始變為利己主義者,也直接走向了西晉王朝面臨的大分裂時代。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sunnyshine”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誅殺司馬昭,獲得政變的合法性;然后把魏軍團以上軍官都宰了:“可盡殺牙門騎都以上”(《三國志?鐘會傳》)。命令姜維等蜀將領兵五萬出斜谷,自己帶兵隨后跟進,一舉奪取長安,而后攻克洛陽,奪取天下。“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不失做劉備也。”(《三國志?鐘會傳》)鐘會盡情表演的時候,姜維就一個人靜靜的看著他裝逼。大概也只有鐘會這種自作聰明、一天到晚都運籌帷幄,從來不懂得時事艱險的士家子弟才會想出如此愚蠢的計劃。

這個蠢到家的計劃就等于自殺,絕無成功的可能。首先蜀地剛剛經歷了一場大規模戰爭,還沒有恢復元氣,當年供給姜維三四萬人馬都有困難,現在供給接近二十萬大軍,完全沒有能力。其次這些兵將都不是本地人,家鄉都在北方,蜀軍將領就在不久前還是是仇敵,現在突然變指揮官,根本不可能指揮的動。最后,也是最簡單的一個問題,你鐘會把身邊所有的自己人都殺光了,蜀國的將領是聽你的還是聽姜維的,最后多余的不就是你自己嗎?所以姜維看著鐘會作死的過程,心里肯定很開心,于是他悄悄的向劉禪捎了句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三國志?姜維傳》轉引自《華陽國志》)

既然鐘會要自殺,那么大家一起來成全他。就在鐘會準備為了偶像贊許的目光殺光自己所有將領之前,魏軍將領們先不干了,都是拿槍桿子的,你要弄死我?看誰弄死誰!胡烈、丘建等魏軍將領奮起反擊,亂兵已經殺到鐘會門口了,他還沒弄清楚怎么回事,正在向姜維的部下發放兵器鎧甲,問姜維:“兵來似欲作惡,當何云?”(《三國志?鐘會傳》)這位智囊面對生死關頭的壓力完全成了白癡,什么似欲作惡,就是來殺你的,還問什么問。姜維一聽外面吵鬧異常知道鐘會的白癡計謀出狀況了,這時候名將的素質再度體現,姜維說出了此生最后一句話:“但當擊之耳。”(《三國志?鐘會傳》)殺吧!沒什么好說的啦。說完六十多歲的老翁姜維“手殺五六人”(《三國志?鐘會傳》)用一波Penta Kill,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告別演出,英雄直到最后一刻依然戰斗在舞臺上。

姜維作為蜀漢帝國執刀人的一生結束了,作為大漢王朝最后的大將軍他和他的恩師諸葛亮一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是對姜維的評價卻出人意料的發生了分歧。

陳壽對姜維的評價就很差:“粗有文武,志立功名,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三國志?姜維傳》)這個話說的已經相當難以讓人接受了,最過分的是那個“斃”字,從古到今都是說壞人的,按姜維的級別,死的時候至少可以稱“薨”,這里用的“斃”比關羽“壯繆”的謚號更惡心人,所謂微言大義,大概就是這個意思。陳壽的觀點和他的老師譙周類似,都不喜歡姜維的北伐,所以對姜維評價不高。而且站在陳壽作為一個亡國之臣的角度為故國寫歷史,同時寫的又是很多魏國人痛恨的敵人這個角度來看,勉強可以理解。

《搜神記》的作者干寶認為姜維沒有死得其所,他應該像劉禪的兒子北地王那樣,在宗廟里自殺才算完美,這說明干寶估計是個行為藝術家。《魏氏春秋》和《晉陽秋》的作者孫盛是曹睿時代托孤司馬懿的重要決策人魏中書令孫資的后代,他認為姜維“反覆于逆順之間,希違情于難冀之會”,“冀理外之奇舉,不亦暗哉。”(《三國志?姜維傳》轉引自《晉陽秋》)這話的意思是說,他認為姜維最后對鐘會施展的這些謀略是不可能成功的,是可笑的。這就是世界觀的問題了。

為《三國志》作注釋的南朝史學家裴松之也認為這個話說的很沒道理,因為“夫功成理外,然后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謂不然。”(《三國志?姜維傳》轉引自《晉陽秋》)就是說本來姜維的這個計策就是在不可能中創造可能,他成功了當然就是一個令人敬佩的奇謀,即使是失敗了本身的謀略也是值得肯定的。

那么問題就來了,為什么蜀國的執刀人諸葛亮、姜維都愿意不停的為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夢想去努力,都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原因只能有一個,那就是他們和劉備都是理想主義者。甚至蜀國的出現也就是一個理想主義的產物。公元208年爆發赤壁之戰前,誰又能想得到一生顛沛流離、無有根本的劉備可以成為一方諸侯?都想不到。但依然鼓舞了身邊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為之不懈奮斗,因為理想主義者的功業往往不是奮斗的結果,而是奮斗的過程。

成敗固然在天,但自己要努力到世界的盡頭,姜維做到了。這種理想主義的堅持和魏晉的現實主義權謀是格格不入的。所以這樣就很容易理解對于姜維評判的區別,在現實主義者眼中,姜維是愚蠢的。在理想主義者眼中,姜維是偉大的。

作為一個時代最杰出的人物, “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三國志?姜維傳》)他的死亡代表了理想主義者自東漢末年以來,改變漢末以來世道理想的終結。理想主義的喪失和沒落導致整個民族開始變為利己主義者,也直接走向了西晉王朝面臨的大分裂時代。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sunnyshine”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