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為什麼有人稱曾國藩為半個聖人?其實原因很簡單

曾國藩考上進士並當官後, 咸豐元年, 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 一瞬間, 半個中國被席捲而去, 清朝統治岌岌可危。 我不喜歡清朝, 我希望它就此毀滅。 但是, 這個時候, 曾國藩作為清朝官員, 不能不接受朝廷命令, 組建湘軍, 剿滅太平軍。

他是兩江總督, 可兩江總督轄區並非只有他湘軍, 江北有僧格林沁的勁旅, 也有袁甲三等人的地方部隊, 江南蘇州一帶是淮軍, 太湖流域有左宗棠楚軍前鋒, 鎮江、丹陽一線有馮子材等聽命於清廷的綠營和重建後屬於江甯將軍、京口副都統的駐防八旗, 江面上還有廣東來的紅單船水師,

他反?他怎麼反?

其次, 江南歷經兵災, 瘡痍難堪, 他作為清方大帥可以從戰區外得到糧台系統源源補充, 一旦做了反賊, 只怕飯都未必吃得飽。

咸豐三年, 曾國藩借清政府急於尋求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 在湖南家鄉一帶, 依靠師徒、兄弟、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 建立了一支不同於政府軍的新軍。 後來在攻打太平軍的過程中, 開始戰事失利, 曾投水自盡被人救起。 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 一路高歌猛進, 數次將太平軍打得流花流水, 最終攻佔南京, 湘軍聲威大振。 同治四年奉命追剿撚軍, 但最終全部失敗。 再後來曾國藩主辦洋務, 較有成效, 還回任過兩江總督。 曾國藩作為近代政治家、軍事家, 對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

洞若觀火, 他重視人才的任用, 改革軍制, 倡廉政之風, 行禮治之仁政, 反對暴政、擾民, 處置貪官污吏, 為延緩清王朝的覆滅立下了汗馬功勞。 從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國家態勢來看, 曾國藩是一個了不起的棟樑之才, 他的政治、軍事思想影響了幾代人, 並在學術著述上也很有成就, 他不是一個人們認為的小人, 把他稱半個聖人, 一點也不為過。

曾國藩的各種家書、語錄。 聖人如果僅僅是顧著自己“好”, 而不兼顧別人“好”, 那是沒有意義的。 曾國藩不僅督促自己努力變的更加優秀, 不斷完善自我, 而且還督促周圍的人不斷成長和進步。 比如晚清共有18個省, 而其中13個省的總督或巡撫都是出自曾國藩的門下, 他們都受到了曾國藩的影響。

從曾國藩身上可以看到儒學表現在世俗的理性主義中的閃光點。 儒學宣導的世俗理性觀點使中國幾乎不可能走向政教合一的黑暗道路, 以至於無論朝代如何更替, 尊崇儒學幾乎是無法避開的一環。 儒學是中國士大夫為代表中華文化所在, 是中華文化根生蒂固的力量體現。 撼動朝代, 卻無法改變民族共同尊崇根生的文化, 新朝代的統治者想要穩固統治, 必須接納漢族的主流文化, 以此籠絡社會精英階層, 於是出現了元明清推崇程朱理學的現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