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想成為秦國虎狼之師的銳士嗎?募人府等著您報名從軍

秦軍素有虎狼之師的威名。 但這個殺氣騰騰的稱號, 其實特指商鞅變法後的秦軍。 戰國頭號改革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富國強兵之術。 變法的一大目標就是重塑秦軍。 歷史小說《大秦帝國·黑色裂變》中有這麼一段情節:“從各縣精壯中一舉招募了兩萬多新兵。 因為軍功激勵, 應徵者踴躍而來, 大大超出所需數額。 面對從軍人潮, 車英報衛鞅批准, 定了兩條軍法:一、只招家有三丁以上者入伍, 獨生子、二子者縱然本領過人, 也不招收。 二、以魏國‘武卒’的標準嚴格考選。 ”

《大秦帝國·黑色裂變》

這段招募新兵劇情雖是文學虛構,

但在很多方面反映了當時的歷史背景。 在很多人印象中, 秦國實行的是普遍徵兵制, 沒有募兵制。 事實上, 秦國不僅有專門的募兵機構, 而且秦孝公在商鞅入秦之前就募過一次兵。

【招戰士:孝西元年四大新政之一】

西元前361年, 年僅21歲的秦孝公即位。 就在去年, 秦軍打贏了少梁之戰, 俘虜魏國丞相公叔痤。 秦獻公距離自己的畢生志向——收復先君秦穆公時的故地——河西地又近了一步, 但他沒多久就去世了。 秦魏停戰, 秦軍退出少梁, 兩國仍以洛河與魏長城為界對峙。

年輕的新君心有不甘, 卻不得不忍耐。 魏國雖敗, 但還是老霸主。 此刻的秦國連關中平原都沒占完整, 地盤小, 人口也不豐。 秦獻公的三次東征耗光了國庫的多年積蓄,

西部諸戎也跟魏國眉來眼去。 面對內憂外困, 秦孝公一上臺施行了四大新政——振孤寡, 明功賞, 發求賢令, 以及招戰士。

秦孝公

振孤寡是為了救濟生活困難的烈士家屬群體, 明功賞是為了鞏固朝野的凝聚力。 求賢令吸引了不少外邦人才入秦, 最著名者正是變法總設計師的商鞅。 至於招募戰士, 秦孝公並不打算搞軍備競賽, 只是純粹因為兵力吃緊。

此時的秦國只是初步完成了“戶籍相伍”, 尚未施行郡縣制和普遍徵兵制。 理論上可以按戶徵兵, 但秦國大部分地區都是官府無法直接控制的鄉邑聚落, 政令難以下達到鄉。 因此, 秦獻公的動員方式還帶有較多的春秋舊兵制殘餘, 主要依賴首都圈的國人和少數直轄縣的庶民。

三次東征雖勝, 但國人傷亡較大、負擔沉重, 搞得秦孝公一上臺就得振孤寡。 秦孝公瞄準了兩個目標。 一個是函谷關外的陝城(今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 當時屬於魏國西河郡;另一個是隴西的獂戎, 在今甘肅隴西縣一帶。 他想來個聲東擊西, 東圍陝城是佯攻, 真正的意圖是剷除不安分的西戎獂王, 穩固自己的大後方。

戰國地圖(局部)

當前最大的困擾是兵員難以補充。 由於做不到普遍徵兵, 秦孝公才決定在戰前招募戰士, 以此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 這種戰前臨時募士擴軍的做法, 直到兩漢時仍被沿用。 比如西漢北軍出征前會以各種方式募集兵員。

【從出土文物看秦國募兵制的冰山一角】

很多人以為募兵制是從漢代開始的,

其實不然。 戰國時已有募兵制, 而且秦孝公不是最早募兵的人。 當年奪走河西地的兵家亞聖吳起, 在魏國創建武卒制度來選拔精銳, 又在楚國撫養“戰鬥之士”。 齊國也選募擅長格鬥的“技擊”作為軍隊骨幹。 秦孝公招戰士純屬借鑒先進經驗。 秦封泥、印章有“募人府印”和“募人丞印”, 可見秦國設有專門的募兵機構。

出土秦簡表明, 秦統一前後的縣府設有列曹和諸官等機構, 偏偏沒有募人府。 顯然, 募人府是直屬中央的都官機構, 只設在首都。 在郡縣制不發達的孝公時期, 秦國沒法讓縣府按照役冊來依次徵發民眾入伍。 所以, 想要應募的熱血男兒得到自己奔赴首都櫟陽, 到募人府報名參軍。 那些帶馬從軍的朋友,

只要馬匹能達到軍方的要求, 就有望被選為秦軍騎士。

裡耶秦簡(圖片來自網路)

由於服役時間較長, 募兵被秦律稱為“冗募”。 裡耶秦簡裡就有遷陵縣“冗募群戍卒百卌三人”的記錄。 《司空律》規定, 母親是隸妾的百姓如果沒有被謫戍, 可以通過自願從軍戍邊五年(冗邊五年)來幫母親恢復自由身。 由此來看, 冗募之兵的服役年限至少有五年。 《敦表律》規定:當應募者服役期滿後, 要向官府提交關於文書憑證, 如果被發現服役時間未滿, 就罰去邊疆再服役四個月。

此前的少梁之戰打了一年多, 讓秦軍減員不少。 招戰士政策吸收了來自各階層的壯勇士民。 經過募兵補充的秦軍東圍陝城、西斬獂王, 圓滿完成任務。 孝公憑藉軍事勝利一舉樹立威信。 他順勢把一批戰鬥英雄納入自己的禁衛軍。按照秦國軍制,這些戰士將成為離國君最近的郎官,負責掌守宮殿門戶、宿衛殿中、出充車騎。本次招募的絕大多數輕車士和騎士,也會編入只聽命于國君的京師戍衛部隊。這對孝公的寶座和商鞅變法都至關重要。因為他需要更多忠於自己的武裝力量,以對抗兩股勢力。

秦孝公的兩大眼中釘

對於秦孝公來說,國內最大的隱患是以宗室貴戚為主體的庶長集團,而最主要的境外威脅是兵家亞聖吳起創建的魏武卒軍團。這兩股勢力讓幾代秦君都如芒在背。儘管秦國的分封制不發達,但庶長集團對君權的威脅毫不亞于山東列國的卿大夫。庶長們掌握著軍政實權,相當於卿相將軍,有自己的私屬衛隊。衛隊人數雖少,但一般是精心挑選的武士,戰鬥力強於其他部隊。當庶長們串通一氣時,只要集結一千私屬衛隊,就足以血洗朝堂。這是庶長集團把持朝政的本錢。

在秦國史上,庶長集團多次發動兵變,廢立君主。比如,孝公他爸秦獻公少年時被迫流亡魏國。獻公的曾祖父秦懷公甚至被庶長集團逼得自殺。多年後,執政的庶長改率部弑君,迎接已經成年的獻公回國。獻公即位後馬上遷都櫟陽,未嘗沒有趁機擺脫庶長集團控制的意圖。比起盤根錯節的庶長集團,魏武卒的威脅更大。魏武卒是魏國從全軍士兵中選募的精銳戰士,入圍標準是“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荀子·議兵篇》)。他們不僅有出色的體能和勇力,還兼通各種長短兵器武技。

魏武卒(圖片來自網路)

入選魏武卒的軍人服役時間很長,訓練及裝備水準更高。魏武卒當年吳起蠶食河西地時,魏武卒讓秦軍吃盡苦頭。隨著魏國戰略重心東移,大量精兵良將被調到中原戰區,這才給了秦獻公可乘之機。兵不貴多而貴精。秦孝公需要一支比庶長私屬衛隊和魏武卒更強悍的精兵,確保戰則必勝。於是他和商鞅借鑒吳起“簡寡良才”的思路,從募集的士兵中進一步選練精銳。秦穆公時的秦國王牌軍叫做“陷陳”,即能突破敵陣的猛士。而這批戰士在未來將得到另一個令諸侯畏懼的名號——銳士。

【秦銳士跟普通士兵有何區別?】

儒家大師荀子跟趙孝成王討論軍事問題時,對比了齊、魏、秦三國的軍制。他認為齊技擊不如魏武卒,魏武卒打不過秦銳士。可見在戰國後期,“銳士”成為秦軍精銳部隊的代號。小說《大秦帝國》據此虛構了一個“鐵鷹銳士制”,把秦銳士寫成了兼通步騎戰陣的全能特種兵,二十萬大軍只選拔出1600名鐵鷹銳士。

由於史料缺乏詳細的記載,我們無從得知秦銳士真正的選拔方式。出土秦簡的律令文書更多在講基層政務,涉及的軍制知識很零散。既然秦軍以魏軍為主要對手及學習對象,主持變法的商鞅又來自魏國,秦銳士的選拔考核方式很可能跟魏武卒類似。不過,從秦魏兩國一邊倒的交戰記錄來看,秦銳士的訓練水準遠高於魏武卒。

荀子認為秦銳士的戰鬥力源於“功賞相長,五甲首而隸五家”的激勵制度。斬首五級就能役使五家民戶。該細節透露了秦銳士的實際身份——有爵軍吏。

據《商君書·境內篇》載,“能得爵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秦國的有爵人可以申請讓無爵人做“庶子”(隸僕),一級爵位一名庶子。朝廷不起軍役時,庶子每月為其大夫服役六天。若有軍役,庶子“隨而養之軍”。而大夫恰恰是秦軍功爵的第五級爵位,能擁有五個庶子,正好對應了“五甲首而隸五家”。

《商君書》(圖片來自網路)

按照秦國軍法,二級上造爵到四級不更爵是“卒”。爵至大夫的秦銳士並非普通士卒,而是擁有五頃田、四十五畝宅基地以及五名隸僕的小土豪。無論在軍中還是鄉里,他們都不跟無爵或低爵士兵編為同伍。也就是說,秦銳士就和春秋時的戰車甲士一樣,是構成軍隊骨幹的基層職業軍官。

本文摘自《大秦帝國·黑色裂變》,作者始安公士或,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的冷兵器內容請關注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眾號:lbqyjs

他順勢把一批戰鬥英雄納入自己的禁衛軍。按照秦國軍制,這些戰士將成為離國君最近的郎官,負責掌守宮殿門戶、宿衛殿中、出充車騎。本次招募的絕大多數輕車士和騎士,也會編入只聽命于國君的京師戍衛部隊。這對孝公的寶座和商鞅變法都至關重要。因為他需要更多忠於自己的武裝力量,以對抗兩股勢力。

秦孝公的兩大眼中釘

對於秦孝公來說,國內最大的隱患是以宗室貴戚為主體的庶長集團,而最主要的境外威脅是兵家亞聖吳起創建的魏武卒軍團。這兩股勢力讓幾代秦君都如芒在背。儘管秦國的分封制不發達,但庶長集團對君權的威脅毫不亞于山東列國的卿大夫。庶長們掌握著軍政實權,相當於卿相將軍,有自己的私屬衛隊。衛隊人數雖少,但一般是精心挑選的武士,戰鬥力強於其他部隊。當庶長們串通一氣時,只要集結一千私屬衛隊,就足以血洗朝堂。這是庶長集團把持朝政的本錢。

在秦國史上,庶長集團多次發動兵變,廢立君主。比如,孝公他爸秦獻公少年時被迫流亡魏國。獻公的曾祖父秦懷公甚至被庶長集團逼得自殺。多年後,執政的庶長改率部弑君,迎接已經成年的獻公回國。獻公即位後馬上遷都櫟陽,未嘗沒有趁機擺脫庶長集團控制的意圖。比起盤根錯節的庶長集團,魏武卒的威脅更大。魏武卒是魏國從全軍士兵中選募的精銳戰士,入圍標準是“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荀子·議兵篇》)。他們不僅有出色的體能和勇力,還兼通各種長短兵器武技。

魏武卒(圖片來自網路)

入選魏武卒的軍人服役時間很長,訓練及裝備水準更高。魏武卒當年吳起蠶食河西地時,魏武卒讓秦軍吃盡苦頭。隨著魏國戰略重心東移,大量精兵良將被調到中原戰區,這才給了秦獻公可乘之機。兵不貴多而貴精。秦孝公需要一支比庶長私屬衛隊和魏武卒更強悍的精兵,確保戰則必勝。於是他和商鞅借鑒吳起“簡寡良才”的思路,從募集的士兵中進一步選練精銳。秦穆公時的秦國王牌軍叫做“陷陳”,即能突破敵陣的猛士。而這批戰士在未來將得到另一個令諸侯畏懼的名號——銳士。

【秦銳士跟普通士兵有何區別?】

儒家大師荀子跟趙孝成王討論軍事問題時,對比了齊、魏、秦三國的軍制。他認為齊技擊不如魏武卒,魏武卒打不過秦銳士。可見在戰國後期,“銳士”成為秦軍精銳部隊的代號。小說《大秦帝國》據此虛構了一個“鐵鷹銳士制”,把秦銳士寫成了兼通步騎戰陣的全能特種兵,二十萬大軍只選拔出1600名鐵鷹銳士。

由於史料缺乏詳細的記載,我們無從得知秦銳士真正的選拔方式。出土秦簡的律令文書更多在講基層政務,涉及的軍制知識很零散。既然秦軍以魏軍為主要對手及學習對象,主持變法的商鞅又來自魏國,秦銳士的選拔考核方式很可能跟魏武卒類似。不過,從秦魏兩國一邊倒的交戰記錄來看,秦銳士的訓練水準遠高於魏武卒。

荀子認為秦銳士的戰鬥力源於“功賞相長,五甲首而隸五家”的激勵制度。斬首五級就能役使五家民戶。該細節透露了秦銳士的實際身份——有爵軍吏。

據《商君書·境內篇》載,“能得爵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秦國的有爵人可以申請讓無爵人做“庶子”(隸僕),一級爵位一名庶子。朝廷不起軍役時,庶子每月為其大夫服役六天。若有軍役,庶子“隨而養之軍”。而大夫恰恰是秦軍功爵的第五級爵位,能擁有五個庶子,正好對應了“五甲首而隸五家”。

《商君書》(圖片來自網路)

按照秦國軍法,二級上造爵到四級不更爵是“卒”。爵至大夫的秦銳士並非普通士卒,而是擁有五頃田、四十五畝宅基地以及五名隸僕的小土豪。無論在軍中還是鄉里,他們都不跟無爵或低爵士兵編為同伍。也就是說,秦銳士就和春秋時的戰車甲士一樣,是構成軍隊骨幹的基層職業軍官。

本文摘自《大秦帝國·黑色裂變》,作者始安公士或,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的冷兵器內容請關注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眾號:lbqyjs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