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競技»正文

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关于馒头的由来及历史典故

饅頭是中國傳統的面食之一, 由面粉發酵蒸制而成, 又叫饃或者蒸饃。 現在說的饅頭無餡, 形凸起, 北方饅頭原味, 南方饅頭加糖微甜, 是餐席必備食物之一, 特別是北方, 每到臘月二十九, 家家戶戶都要蒸饅頭, 俗稱蒸年饃, 一是取其蒸蒸日上之意, 二是正月里有不蒸饃的習俗, 所以年前要把正月里的饃都蒸出來, 饅頭人人都吃過, 那么你知道饅頭是誰發明的嗎?

關于饅頭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事物紺珠》即載, 秦昭王作蒸餅;《齊書》亦載, 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 即入酵面中, 令松松然也。 到了三國,

饅頭一次才真正出現, 明代人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記載:“蠻地以人頭祭神, 諸葛之征孟獲, 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 謂之蠻頭。 今訛而為饅頭也。 ”根據記載可以知, 饅頭一詞為諸葛亮發明。

據《誠齋雜記》載“孔明征孟獲。 人曰:蠻地多邪, 用人首祭神, 則出兵利。 孔明雜以羊豕之內, 以面包之, 以像人頭。 此為饅頭之始。 ”《三國演義》第91回: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 風浪橫起兵不能渡, 回報亮。 亮問, 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 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并黑牛白羊祭之, 自然浪平靜境內豐熟。 ”亮曰, “我今班師, 安可妄殺?吾自有見。 ”

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 饅頭一詞確實和諸葛亮有極大淵源, 三國時期, 蜀國不斷受到南蠻的騷擾侵襲, 諸葛亮親自帶兵征討南蠻王,

在征討凱旋回師至瀘水時, 忽然間狂風急浪, 兵難以渡水。 根據當地習慣, 大軍渡水前, 應該以人頭來祭祀河神, 方可保平安。 當時部下建議殺掉南蠻俘虜用其頭顱來祭祀河神, 諸葛亮聽罷沒有采納, 諸葛亮不忍用人頭來祭河神, 想出一個妙方, 將面粉捏成人頭樣子, 他命人宰殺牛羊, 裹上牛羊肉蒸熟, 以替代人頭, 當做祭品投入河中祭拜河神。

諸葛亮將其命名為瞞頭(蠻頭), 有兩層意思, 意思以假人頭瞞過河神, 二是取其南蠻人頭的意思, 最后用“饅”字替代“蠻”字, 就是現在的饅頭。 關于饅頭的記載, 還有很多文獻可以參考, 比如宋朝的《事物紀原》、清朝的《談征》中就說:“蓋蠻地人頭祭神, 武侯以面為人頭以祭, 謂之蠻頭。

今訛而為饅頭也。

我國幅員遼闊, 可能對于饅頭的稱謂有所不同, 北方把不帶餡的叫饅頭, 帶餡的叫包子, 而在南方一些地方, 不帶餡的和不帶餡的都叫包子, 而且饅頭的做法也多種多樣, 形狀更是形形色色。 北方人吃不慣南方的甜饅頭, 南方人也吃不慣北方的原味饅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