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二战时为何日本明知国力远比美国弱鸡,却还急着和美国开战?

1941年, 日軍中國派遣軍62萬大軍深陷中國戰場, 東軍73萬屯兵我國東北對蘇聯虎視耽耽。 到底是南下還是北進?日軍為何最終劍指太平洋?

后來, 日本選擇與美國開戰, 偷襲珍珠港, 對美展開全力一擊。 自此, 日本人便敲響了通向地獄的喪鐘。

日本當時的戰略思路, 是想驅逐歐美列強在亞洲的勢力, 實現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 在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至8月, 日本關東軍先后在中國境內挑起張鼓峰和諾門坎事件, 與蘇軍發生武裝沖突, 以武力試探蘇聯的虛實。 但日軍踢到了鐵板, 這兩場戰役都遭到慘敗。

很多人一提到諾門坎戰役,

就會想到不可一世的日本關東軍被蘇聯紅軍的機械化部隊痛揍。 但實際上, 在諾門坎戰役中獲勝的蘇聯, 付出的傷亡和代價比日軍還大。 雖然蘇聯無論從裝備、人員素質、彈藥消耗量各方面都完全碾壓日本, 但是終歸以慘重的代價取得了勝利。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吧:

諾門坎戰役蘇軍作戰物資消耗量:8萬噸。 炮彈炸彈消耗量:3.1萬噸;

諾門坎戰役日軍作戰物資消耗量:低于2000噸。 炮彈消耗量:低于1萬發, 不到500噸;

諾門坎戰役蘇軍傷亡:2.5萬人

諾門坎戰役日軍傷亡:1.7萬人;

對比一下中國的抗日戰爭, 南京戰役日軍炮彈消耗量為30萬發;八年抗戰中國消耗的彈藥有多少呢?主流的說法是20萬噸。

所以說, 日軍由于諾門坎被打怕,

而不敢北進的說法, 是站不住腳的。

在1941年, 即使蘇聯遠東部隊回援莫斯科, 仍然有130萬大軍在遠東防守日本。 更重要的是, 遠東地區資源當時還未來得及開發, 所以日本北進西伯利亞, 沒有油水。

還有個說法是由于蘇聯的高度戒備, 日本對蘇聯沒法突然襲擊。 在歷史上, 日本的多數對外戰爭, 都以突然襲擊開始的, 日本力圖在戰爭初期, 就對敵造成最大限度的打擊, 以取得戰略上的主動, 這可能跟鬼子的民族性有干系。 日本人是個喜歡搞突然襲擊的民族, 甲午戰爭、日俄、九一八、盧溝橋, 東南亞, 新加坡、珍珠港等等, 無一不是悄悄地進村、偷摸地下手。

日本之所以南下對美開戰, 最主要的原因, 是美國對日本的貿易封鎖。 不得不說,

日軍侵華, 其物資絕大多數都是由美國人“提供”。 抗戰之后, 在中國政府的不斷抗議與斡旋之下, 美國最終在珍珠港事變爆發前斷絕了美日貿易。

從某種程度上, 美國人的釜底抽薪才是日本對美開戰的導火索。 1941年7月美國凍結日本在美儲存的1.3億美元資產, 全面施行石油禁運和鋼鐵禁運, 要日本停止對中國的侵略。 美國的做法徹底激怒了日本, 多年來日本陸軍打得熱火朝天, 這早已讓歷來深信“陸軍馬鹿”的日本海軍按捺不住, 整天大罵陸軍馬鹿的海軍馬鹿們早已摩拳擦掌按耐不住寂寞, 導致了日本在“武運長久”的道路上南轅北轍, 越走越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