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去世 享年85岁 四年……

圖片提供 麥家理想谷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V.S.奈保爾11日于倫敦家中去世,享年85歲,他的妻子納迪拉·奈保爾表示,他“被他所愛過的人所包圍,他們的一生充滿了極好的創造力和努力。 ”

V.S.奈保爾(全名,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布克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在全球享有盛譽。 他1932年出生于特立尼達,1950年獲得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 大學畢業后即開始從事寫作至今。 1971年獲得布克獎,1989年被英國女王授以爵位,1993年獲得英國大衛·柯恩文學獎,并于200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作品以小說和游記居多,其中許多涉及殖民主義及其遺產。

《紐約時報》稱贊他道“以天賦和才華而論,奈保爾當居在世作家之首。 ”他的小說作品《大河灣》和《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列入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之一。

作家止庵在朋友圈回憶說,“奈保爾去世了,聽到這消息很難過。 他生前是這世上最偉大的作家。 四年前他來上海,我有幸參與陪同,在很小范圍內一起吃飯,為他過生日,還去酒吧喝過酒,其間有些交談(他只是在公開場合不想說話)。 請他在他當時所有中譯本上簽了名(有二十來冊)。 也許應該寫文章記錄一下,但這文章急著寫不好,也寫不了。 再醞釀些日子吧。 ”

2014年8月,借《大河灣》中文版首發之機,奈保爾偕妻子來到上海,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 他在上海書展主論壇和“詩歌之夜”等活動上亮相。

在上海停留期間,正逢他的82歲生日。 之后轉赴杭州,奈保爾在西溪濕地公園游覽、欣賞中國茶文化,并和中國作家麥家舉行了一場對談。

我們找到當時本報記者郭琳寫的報道,以及省作協主席麥家事后的一番回憶,用來紀念這位逝去的文學大師。

奈保爾說,他是用心在體驗中國

當時的對談是在杭州圖書館舉行,500張座位票,在放出去的瞬間便被一搶而空。 盡管出發前意外摔倒受傷,但奈保爾還是如約前來,與中國的讀者暢談交流。

對話的當天上午他剛去參觀了西溪濕地,他是這么評價杭州的,“在西溪濕地坐船的感覺非常好,我不是在看,而是用身心在體驗。 在杭州我還待得不夠長,但我喜歡。

你們對我的熱情招待,讓我如同回到了家鄉。 ”他夫人還補充說,“奈保爾先生平常都很拘謹,但他來杭州后變得很放松。 很遺憾,今天我的女兒沒有跟來,她會喜歡看到這樣放松的父親的。 ”

但他的直截了當也依舊,“毒舌”風格不改——每次我都會被問到對中國的印象,但我才來了幾天,還在對這個國家的認識中。 你們不能指望從我這里找到答案。 我只是過來看這個國家的。 我會仔細地去看,去觀察。 會不會寫中國?我對這個國家的認識還遠遠不夠。

甚至,即便已經年過八旬,他也依然沒有想法去改變這種習慣,“別人怎么看我,怎么說我,我完全沒有興趣,根本就無所謂,因為我是為這個叫文學的東西服務的。 ”

麥家說,他放下了過往的鋒芒和乖張,仿佛一尊佛

“諾貝爾是地球上少有的幾個人造太陽之一,凡是有幸登上這個獎臺的人,必將不幸地在燦爛中裸露,每一根汗毛都會被聚光燈丈量,在口水里肥沃。 關于奈保爾的口水仗,打得尤為激烈而持久。 ”當年,省作協主席麥家在回憶中這么寫到。

他在文中曾這樣描述這位老人,在相處不多的時間里,我們聊及不少話題:文學、美食、西湖、西濕、氣候、媒體等。 但記錄下來,他說的話記不滿一頁A4紙。 他已經作別了過去的他,不再有宏聲高音,不再有如簧巧舌,不再有談鋒,不再有怨毒,甚至不再有表情、手勢……即使思緒萬千,也只能長話短說,點到為止。

其間他們去了靈隱寺參觀,麥家親自幫忙抬著輪椅經過靈隱寺的步步高檻,可最終老人還是未能親自進上一炷香,只能勞煩夫人代替。

“通過短暫的接觸和交流,我已經愛上了這個被眾聲喧嘩、飛短流長的老頭子,不管如何,我看到的是一個慈藹可敬的老人。 也許是歲月改變了他,但終歸是他改變了自己。 ”麥家的筆下還原了一個不一樣的奈保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