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漢旺之心 十年生聚

2008年5月20日, 淩晨4點半, 孩子們 《等深線》記者 郝成 攝影

無論“映秀”還是“漢旺”, 字面上都蘊含著非常積極上進的意思, 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可惜天不從人願,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點28分的那一次地動山搖中, 它們一處是破壞力驟然迸發的駭人震源, 一處是所有人幾遭滅頂的工商旺地。 那一瞬間之後, 它們變成了苦難的現場, 血淚的標誌, 在倖存者和親歷者記憶裡, 留下一道道永久的傷痕。

汶川大地震發生之際, 《中國經營報》曾派遣多名記者急赴映秀和漢旺等災區一線, 以自身的職業堅守, 與千百萬四川人民一起共同面對災劫,

盡力分擔憂傷。 近日, 大地震十周年臨近之時, 本報再次特別派出兩路記者, 重訪故地, 以我們有限的文字, 追念當年不幸逝去的同胞, 並真誠祝願依然生活在當地的民眾, 好好過日子, 書寫新篇章。

十年生聚, 十年教訓。 撫平創傷, 希望無盡。

2008年, 一所在地震中坍塌的學校 《等深線》記者 郝成 攝影

放學的鈴聲響起, 漢旺鎮中心小學熱鬧起來了。 孩子們排著隊, 秩序井然地走出校門, 然後分散開, 三三兩兩結伴回家——他們的家, 就是附近掩映在綠樹紅花裡的那片社區。 短暫的喧囂之後, 隨著天色漸暗, 小鎮上又恢復了安靜, 一切看起來平淡而祥和。

漢旺小學的大多數孩子, 都是“5·12汶川大地震”之後陸續出生的, 年齡最大的六年級學生,

地震發生時也不過兩三歲。 他們是震後10年間漢旺鎮上唯一一群沒有悲傷記憶的人, 即使是這個特殊的紀念日來臨之際, 在孩子們歡快的笑靨裡, 你也看不到一絲的異樣。 而他們承載著漢旺小鎮上所有家庭未來的希望。

2008年, 掛著“救助證”的孩子 《等深線》記者 郝成 攝影

距離小學不遠的漢旺老城, 又是另一番景象:廣場上鐘樓的時鐘指標永遠停留在了14點28分, 仿佛10年前大地震發生的那一刻起, 時間已經凝固;震後的老城廢墟破敗不堪, 而樹木卻日益蔥蘢, 尤其老城入口處劉秀雕像廣場的三角梅, 夕陽映照下顯得格外紅豔——此情此景, 不禁讓人想起英國BBC電視臺拍攝的一部科幻紀錄片, 《人類消失後的世界》。

3650個日夜過去, 漢旺小鎮青山依舊, 流水依然。 但作為大地震的極重災區之一, 這裡再難重見當年的繁華, 遭遇過生死劫的普通漢旺人的生活, 也有了太多難以述說的改變。

那些無法抑制的悲傷

“最讓我感到悲傷的事情就是, 當你面對那些被壓在廢墟裡的鮮活的生命時, 你卻無能為力, 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盞盞生命的光在你面前逐漸熄滅。 而這樣的熄滅, 又是多麼的不舍和心有不甘啊!”

因受“5·12”大地震的強烈衝擊和觸動, 我寫了一部長篇小說《搖擺的青春》, 裡面留下了這樣黯然的回憶和慨歎。

遇難學生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大地震發生後最初的那些日子裡, 身為第一時間奔赴災區的一名《中國經營報》前線記者, 我曾多次在漢旺鎮廣場的鐘樓一帶採訪、觀察乃至參與救援,

許許多多驚心動魄的場景, 多年以來縈繞腦海, 恍如昨天。 後來的幾年間, 我也多次回訪過漢旺, 每次都會在鐘樓下面坐上一會兒, 放任自己的思緒漂移。

隸屬于德陽(地級市)綿竹(縣級市)的漢旺鎮, 依龍門山而建, 為連接龍門山脈與川西平原的門戶。 發源于龍門山脈的馬尾河、綿遠河, 從漢旺鎮老城和新城之間緩緩穿城而過。 龍門山頂常年雲霧繚繞, 每年的6月19日, 小鎮居民會穿過順河街, 爬到山裡的雲霧寺, 燒香拜佛, 祈求風調雨順。

路邊祭奠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5·12”大地震之前, 就算對於大多數四川本地人來說, “漢旺”也是一個相當陌生的地名。 八級強震的摧毀性力量,

瞬間將漢旺鎮很多地方夷為平地, 而指標停擺的鐘樓, 成了那場大災的一座特殊紀念碑。 正如漢旺地震遺址的講解員所說:

“由於鐘樓頂端四面的時鐘採用電力驅動, 當大地震來臨時, 電力瞬間中斷, 時鐘的指標也都永久地定格在了14點28分。 地震導致整個漢旺廣場右側方沉陷了10釐米, 但是高20米的鐘樓依然屹立於此。 ”

這座鐘樓廣場, 在大地震之後的許多天裡, 成了抗震救災的第一線。 從廣場旁邊的東方汽輪機廠以及漢旺老城裡搶救出來的傷患, 會暫時安置在廣場上, 再轉送德陽市區或成都更好的醫院。 那時的廣場到處是一片忙碌, 所有人都在與死神爭分奪秒。

災後的教室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我父親是自己從倒塌的房屋裡自己爬出來的。 ”廣場上震後改造出來的“四川綿竹清平——漢旺國家地質博物館”門口,賣紀念封的綿竹市郵政局工作人員肖老師談起他的父親時,一臉自豪。肖氏父子倆都是行伍出身,體能強壯,反應敏捷。肖父就住在漢旺鎮火車站對面的社區裡,地震後社區樓房全部垮塌,活著爬出來的只有他一人。老人家還不顧自己年邁,很快投身到救災之中。關鍵時刻,父子倆都體現出了退伍老兵的本色。

“每年的5月12日,我都會看到一個女人到博物館裡,對著牆壁上的一個女孩照片哭泣,我想她應該是女孩的母親。”在博物館裡,土生土長的漢旺鎮籍講解員李馨說,她只能默默地陪這位母親一起流淚,任何安慰的言語都是多餘的。

午夜救援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廣場一側的東汽中學舊址,地震救援時的歌聲仿佛還在,那是被埋了70多個小時的兩名學生,他們互相推讓要求救援人員先救對方,身處危難之中,仍放聲歌唱彼此勉勵。更讓人感動的是,一位50歲的男老師,在地震來臨之際,張開雙臂,捨身護住了4個學生。那個被搶救出來後,救援人員問他有什麼願望時,他樂觀地說自己想喝冰鎮可樂的“可樂男孩”,當時感動了多少人啊……這一切,如今都定格在漢旺的地震廢墟遺址中。

懷念一座繁華的老城

“有個被困55小時的年齡最小倖存者,就是從這棟樓裡被救出來的;這個倒塌的機關大樓有好幾位公務員被掩埋在裡面。”講解員李馨的每一次憶述,都讓來自各地的參觀者唏噓不已。

如今的漢旺老城,到處樹木蒼翠,很多植物從殘垣斷壁的縫隙中生長出來,尤其是爬山虎迅速地佈滿了整個牆壁,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在小鎮廢棄的街道兩旁,只有那些懸掛著串串香、冷啖杯、肥腸粉、小火鍋以及各種超市的破碎招牌,顯示出了地震前這個小鎮的商業繁華。

悲慟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那時候我們一到週末就坐車到漢旺鎮上去耍。”80後的綿竹市政府公務員小米告訴我,雖然從綿竹城區到漢旺的公路路況很差,但到漢旺去玩是綿竹年輕人最“港”、最“洋盤”(時髦、時尚的意思)的事情。

小米說,上世紀90年代的漢旺號稱“小成都”,綿竹城裡還沒有出現的新型商業設施,比如超市、大型商場、新式電影院等等,漢旺鎮上都有了。“那時候鎮上到處都是穿著藍色衣服的人,我們叫他們‘藍精靈。’”小米說,他們比綿竹市最好的企業劍南春酒廠的工人收入還要高,而且一年四季的福利讓人羡慕,他們的孩子從幼稚園到中學畢業、上技術學校、到廠裡工作,都可以在鎮上“一站式”完成。

小米提到的“藍精靈”,就是東方汽輪機廠的工人。東方汽輪機廠隸屬於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發電設備製造企業之一。東汽於1965年在漢旺鎮籌建,1966年開工建設,1974建成投產。不僅如此,那時候漢旺鎮還有清平磷礦、華豐磷化工有限公司和漢旺黃磷有限責任公司等大中型企業5家。

大地震後不久,我採訪漢旺鎮領導時,他們介紹說,“整個漢旺鎮的經濟主要靠東汽支撐,鎮裡的非農業人口一半以上都是東汽的職工和家屬。”那時候,東汽一線工人年均收入在5萬元以上,這在德陽市乃至四川省都屬於相當高的收入了,因此直接拉動了漢旺本地的日常消費和相關產業發展。不僅如此,在漢旺鎮的其他工業企業中,有很多都是為東汽做配套服務的,光是鎮上主幹道兩邊的修車鋪都一家挨著一家,正所謂“十裡東汽”。

臨時安置點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據綿竹市官方統計資料,早在2004年,漢旺鎮的工農業總產值就達到了12.43億元,財政總收入2857萬元,位居四川省百強鄉鎮。因為經濟發達,2006年,漢旺鎮還將鄰近的原武都鎮轄區併入,成為綿竹市數一數二的大鎮、強鎮。

“那時候水果都很好賣。”如今在漢旺新城綜合市場賣水果的楊大姐,回憶起“那時候”的漢旺老街,仍然是一臉的幸福,“那時候一到下班,成千上萬的穿藍衣服的東汽工人湧出來,在小鎮上角角落落都是,感覺你賣啥子都能賣得出去。”

綿竹市人民醫院的小張,則在漢旺鎮留下了她最美好的青春記憶。“那時候綿竹的年輕姑娘最想嫁的就是東汽的工人,再不濟也找個東汽的臨時工。”她說。小張的丈夫就是東汽的正式職工,而在她們醫院裡,跟她家庭情況類似的女同事有好多。“那時候”,她們每天往返於綿竹城區與漢旺鎮之間,“在漢旺才能找到家的感覺,不僅是那裡的繁華,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小鎮人口大遷移

沿成(成都)綿(綿陽)高速公路北行,當汽車駛到德陽市八角出站口時,公路邊上一個巨大的風車會吸引住過往司機的目光。這裡就是“5·12”大地震之後,東方汽輪機廠新建的廠房。

在大地震中,東汽漢旺基地遭受重創:100多棟家屬樓損毀,70%廠房倒塌或受損,2000餘台設備被毀,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7億元。

震後不久,東汽漢旺基地決策搬遷。不到3個月,即2008年8月1日,新廠址正式動工,到2010年5月10日,經過一年零九個月的緊張建設,占地2601畝,總投資45億元的東汽新基地宣告竣工投產,成為汶川特大地震災後重建的標誌性工程。同時,2008年10月東汽馨苑動工,歷時1年,完成5300餘套永久性安置房建設,成為四川災後重建規模最大的生活區。

操場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東方汽輪機廠很快完成了全面的搬遷,跟隨大廠搬遷的,還有近3萬名員工和家屬。“更多搬走的,是那些依附東汽生存的餐飲、娛樂服務業以及汽修、配套產業人群。”

按照地方政府統計,“5·12”之前漢旺常住人口超過10萬,其中東汽的員工、家屬以及為東汽配套服務的人加起來就占一半。如今,占地10平方公里的漢旺新城,居住人口不過2萬人。新城還有一個震後異地安置的天池鄉,實際入住人口也只有兩三千人。

“我們一直過的是鐘擺式的生活。”綿竹人民醫院的小張說,以前在漢旺和綿竹兩地擺動,現在是在綿竹和德陽兩地擺動。東汽廠的家屬們,如今很多都過著這樣的“鐘擺生活”。好在江蘇援建的公路平坦而寬敞,開車來往十分便捷。

現在漢旺鎮上的人氣明顯不夠“旺”。新城的廣場上,除了傍晚時分有一些廣場舞愛好者活動,其他時間會非常冷清。每天下午五點半以後,鎮上本該熙來攘往的綜合市場,也幾乎門可羅雀。總的感覺還比不上從德陽到漢旺一路上那些小鎮市面有生氣。

路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就我一個人守在這裡,每天生意也不怎麼好,主要是沒有外來人口。”鐘樓廣場上開小商店的大姐說,只是臨近大地震十周年紀念日,來漢旺新城轉的人才多了起來,而平時只有等漢旺小學放學之後,孩子們跑來買點零食,店面開支方能勉強維持。

央企東方汽輪機廠震後搬離,接近6萬消費力強勁的工業人口一去而空,這座曾經輝煌一時的工業重鎮,以及仍然留守的人們,註定要面對新的挑戰。

“不習慣”,怎麼辦?

“不習慣,我還是不習慣。”剛剛回到漢旺新城工作才一個多月的譚琴,現在一家叫“第一讀者”的社區服務店裡。這裡是為當地老人搭建的一個公益平臺,平時老人們可以過來喝茶、打牌、看報紙,同時也組織一些“夕陽紅”式的旅遊活動。在活動室的牆上,貼著許多老人旅遊的照片,每一個人都是滿臉的燦爛笑容,大媽們在各地的風景區揮動著她們手上鮮豔的紗巾。

譚琴的“不習慣”有七八年了。她是第一批入住漢旺新城的居民,但至今仍不習慣“樓上樓下”的生活,“不敢亂跑亂跳,不敢大聲說話。”譚琴說。她還是很懷念地震前她們家的那個大院子,想怎麼喊就怎麼喊。地震的時候,譚琴還在鎮上讀職中,她說最幸運的就是現在一家人都好好的。

走出來的人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大半輩子當農民的譚琴的父母,同樣不習慣新城裡的城鎮生活。時值5月,是山裡出竹筍的季節,白天他們又返回老家的林地挖竹筍,晚上再到鎮上的新家休息。

如今的漢旺新城,是由漢旺老城城鎮居民、災後重建搬遷居民以及當地拆遷安置農民組成的新鎮,雖然小河潺潺、環境優美,但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還是有著極大差異,仍需要不斷地磨合。

“這裡和城市一樣,生活配套服務一應俱全,但總感覺缺少點什麼。”帶著孩子在河邊散步的楊先生說,40多年來在漢旺老街上固定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了,新的生活方式還沒有完全適應過來。“小鎮上的人際關係需要重建,就像許多震後重建的家庭一樣,得走出災難帶來的陰影。”

橋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我未能查詢到地震之後小鎮上嬰兒的出生數據,以及小鎮居民的結婚和離婚統計情況,但在漢旺鎮政府的家庭糾紛調解室裡,堆積起來的卷宗多少透露著,震後十年小鎮生活的喜怒哀樂與是是非非。

據楊先生透露,地震後鎮上許多喪偶家庭短期內又重組了“新家”,但很快因為各種問題和矛盾,最後不得不分手。在我與當地居民的多方交流中,也證實了這一點。新建家庭有的是因為成年子女的干涉,有的則是因為匆忙再婚後發現兩人性格不合。

“一開始基於互相的同情,或感情慰藉之需而結合在一起,但生活的鍋碗瓢盆才是現實問題。”楊先生說。

救援者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我注意到,“5·12”之後,地震波衝擊的不僅是漢旺這類重災區人民的心理,甚至於波及整個四川大地。2010年前後,有統計資料顯示,四川省的離婚個案及離婚率在全國居於首位。當然,這與四川人口本來基數大不無關係。但有社會學專家分析,四川前幾年離婚人數增多,與汶川地震之間有一定相關性。大地震後,目睹乃至經歷危難與生死考驗的四川人,更願意反思生命的意義,更重視生活的幸福度,更關注個人的感受。一旦對婚姻產生懷疑時,更有決心果斷選擇離婚。

“受過的傷,開出的花”

“地震對大家最大的影響還是心態。”在綿竹市政府工作的米先生深有感悟。以前的綿竹,傍晚會有很多老人在河邊散步、下棋、跳舞,老年生活其實是比較單調的。地震後,越來越多老人家願意出外旅遊,到全國各地乃至東南亞國家到處跑,心態更加樂觀,視野也更加開闊,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上文提及的漢旺鎮“第一讀者”活動室,牆上貼的老人們旅遊照片,也能說明了這一點。

在漢旺鎮中心小學門口,我與學校的李副校長攀談得知,現在學校總計6個年級24個班,1000多名學生中,屬於失孤家庭再生育的一共90多個孩子。

臨時的家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他們現在年紀最大的讀到四年級,因為他們父母年齡偏高,教育觀念和文化程度也多有局限,學校一般在放學後會為這些孩子專門開闢陽光課堂,進行一系列的幫扶。”李校長指著仍然亮著燈的一間課室說。

結束採訪,我走出黃昏時分安靜下來的校園,心想:這裡才是震區社會重構的“內核”,孩子們臉上的笑容,才是所有人的希望。

漢旺,因東漢光武帝劉秀曾流寓於此而名。相傳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成語的發源地。這裡也出過與朱熹、呂祖謙齊名的南宋大儒張軾。誰能想到,這樣一個深處龍門山麓的歷史悠長的美麗小鎮,會在十年前生機勃勃之時,突遭地動山搖的滅頂之災?它,還有世代居住於此而難舍難離的百姓,會有一個什麼樣的明天呢?

我的耳邊突然響起一首歌,歌中唱道:“受過的傷長成疤,開出無比美麗的花。”

【等深線】

等深線】(ID:depthpaper)是依託《中國經營報》推出的原創深度報導新媒體產品,關注泛財經領域的重大新聞事件及其新聞事件背後的邏輯與真相。我們力圖通過詳實的調查、周密的採訪和深入的討論,勾勒新聞事件和焦點議題的全貌,與您一起“深度下潛,理解真相”。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

”廣場上震後改造出來的“四川綿竹清平——漢旺國家地質博物館”門口,賣紀念封的綿竹市郵政局工作人員肖老師談起他的父親時,一臉自豪。肖氏父子倆都是行伍出身,體能強壯,反應敏捷。肖父就住在漢旺鎮火車站對面的社區裡,地震後社區樓房全部垮塌,活著爬出來的只有他一人。老人家還不顧自己年邁,很快投身到救災之中。關鍵時刻,父子倆都體現出了退伍老兵的本色。

“每年的5月12日,我都會看到一個女人到博物館裡,對著牆壁上的一個女孩照片哭泣,我想她應該是女孩的母親。”在博物館裡,土生土長的漢旺鎮籍講解員李馨說,她只能默默地陪這位母親一起流淚,任何安慰的言語都是多餘的。

午夜救援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廣場一側的東汽中學舊址,地震救援時的歌聲仿佛還在,那是被埋了70多個小時的兩名學生,他們互相推讓要求救援人員先救對方,身處危難之中,仍放聲歌唱彼此勉勵。更讓人感動的是,一位50歲的男老師,在地震來臨之際,張開雙臂,捨身護住了4個學生。那個被搶救出來後,救援人員問他有什麼願望時,他樂觀地說自己想喝冰鎮可樂的“可樂男孩”,當時感動了多少人啊……這一切,如今都定格在漢旺的地震廢墟遺址中。

懷念一座繁華的老城

“有個被困55小時的年齡最小倖存者,就是從這棟樓裡被救出來的;這個倒塌的機關大樓有好幾位公務員被掩埋在裡面。”講解員李馨的每一次憶述,都讓來自各地的參觀者唏噓不已。

如今的漢旺老城,到處樹木蒼翠,很多植物從殘垣斷壁的縫隙中生長出來,尤其是爬山虎迅速地佈滿了整個牆壁,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在小鎮廢棄的街道兩旁,只有那些懸掛著串串香、冷啖杯、肥腸粉、小火鍋以及各種超市的破碎招牌,顯示出了地震前這個小鎮的商業繁華。

悲慟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那時候我們一到週末就坐車到漢旺鎮上去耍。”80後的綿竹市政府公務員小米告訴我,雖然從綿竹城區到漢旺的公路路況很差,但到漢旺去玩是綿竹年輕人最“港”、最“洋盤”(時髦、時尚的意思)的事情。

小米說,上世紀90年代的漢旺號稱“小成都”,綿竹城裡還沒有出現的新型商業設施,比如超市、大型商場、新式電影院等等,漢旺鎮上都有了。“那時候鎮上到處都是穿著藍色衣服的人,我們叫他們‘藍精靈。’”小米說,他們比綿竹市最好的企業劍南春酒廠的工人收入還要高,而且一年四季的福利讓人羡慕,他們的孩子從幼稚園到中學畢業、上技術學校、到廠裡工作,都可以在鎮上“一站式”完成。

小米提到的“藍精靈”,就是東方汽輪機廠的工人。東方汽輪機廠隸屬於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發電設備製造企業之一。東汽於1965年在漢旺鎮籌建,1966年開工建設,1974建成投產。不僅如此,那時候漢旺鎮還有清平磷礦、華豐磷化工有限公司和漢旺黃磷有限責任公司等大中型企業5家。

大地震後不久,我採訪漢旺鎮領導時,他們介紹說,“整個漢旺鎮的經濟主要靠東汽支撐,鎮裡的非農業人口一半以上都是東汽的職工和家屬。”那時候,東汽一線工人年均收入在5萬元以上,這在德陽市乃至四川省都屬於相當高的收入了,因此直接拉動了漢旺本地的日常消費和相關產業發展。不僅如此,在漢旺鎮的其他工業企業中,有很多都是為東汽做配套服務的,光是鎮上主幹道兩邊的修車鋪都一家挨著一家,正所謂“十裡東汽”。

臨時安置點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據綿竹市官方統計資料,早在2004年,漢旺鎮的工農業總產值就達到了12.43億元,財政總收入2857萬元,位居四川省百強鄉鎮。因為經濟發達,2006年,漢旺鎮還將鄰近的原武都鎮轄區併入,成為綿竹市數一數二的大鎮、強鎮。

“那時候水果都很好賣。”如今在漢旺新城綜合市場賣水果的楊大姐,回憶起“那時候”的漢旺老街,仍然是一臉的幸福,“那時候一到下班,成千上萬的穿藍衣服的東汽工人湧出來,在小鎮上角角落落都是,感覺你賣啥子都能賣得出去。”

綿竹市人民醫院的小張,則在漢旺鎮留下了她最美好的青春記憶。“那時候綿竹的年輕姑娘最想嫁的就是東汽的工人,再不濟也找個東汽的臨時工。”她說。小張的丈夫就是東汽的正式職工,而在她們醫院裡,跟她家庭情況類似的女同事有好多。“那時候”,她們每天往返於綿竹城區與漢旺鎮之間,“在漢旺才能找到家的感覺,不僅是那裡的繁華,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小鎮人口大遷移

沿成(成都)綿(綿陽)高速公路北行,當汽車駛到德陽市八角出站口時,公路邊上一個巨大的風車會吸引住過往司機的目光。這裡就是“5·12”大地震之後,東方汽輪機廠新建的廠房。

在大地震中,東汽漢旺基地遭受重創:100多棟家屬樓損毀,70%廠房倒塌或受損,2000餘台設備被毀,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7億元。

震後不久,東汽漢旺基地決策搬遷。不到3個月,即2008年8月1日,新廠址正式動工,到2010年5月10日,經過一年零九個月的緊張建設,占地2601畝,總投資45億元的東汽新基地宣告竣工投產,成為汶川特大地震災後重建的標誌性工程。同時,2008年10月東汽馨苑動工,歷時1年,完成5300餘套永久性安置房建設,成為四川災後重建規模最大的生活區。

操場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東方汽輪機廠很快完成了全面的搬遷,跟隨大廠搬遷的,還有近3萬名員工和家屬。“更多搬走的,是那些依附東汽生存的餐飲、娛樂服務業以及汽修、配套產業人群。”

按照地方政府統計,“5·12”之前漢旺常住人口超過10萬,其中東汽的員工、家屬以及為東汽配套服務的人加起來就占一半。如今,占地10平方公里的漢旺新城,居住人口不過2萬人。新城還有一個震後異地安置的天池鄉,實際入住人口也只有兩三千人。

“我們一直過的是鐘擺式的生活。”綿竹人民醫院的小張說,以前在漢旺和綿竹兩地擺動,現在是在綿竹和德陽兩地擺動。東汽廠的家屬們,如今很多都過著這樣的“鐘擺生活”。好在江蘇援建的公路平坦而寬敞,開車來往十分便捷。

現在漢旺鎮上的人氣明顯不夠“旺”。新城的廣場上,除了傍晚時分有一些廣場舞愛好者活動,其他時間會非常冷清。每天下午五點半以後,鎮上本該熙來攘往的綜合市場,也幾乎門可羅雀。總的感覺還比不上從德陽到漢旺一路上那些小鎮市面有生氣。

路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就我一個人守在這裡,每天生意也不怎麼好,主要是沒有外來人口。”鐘樓廣場上開小商店的大姐說,只是臨近大地震十周年紀念日,來漢旺新城轉的人才多了起來,而平時只有等漢旺小學放學之後,孩子們跑來買點零食,店面開支方能勉強維持。

央企東方汽輪機廠震後搬離,接近6萬消費力強勁的工業人口一去而空,這座曾經輝煌一時的工業重鎮,以及仍然留守的人們,註定要面對新的挑戰。

“不習慣”,怎麼辦?

“不習慣,我還是不習慣。”剛剛回到漢旺新城工作才一個多月的譚琴,現在一家叫“第一讀者”的社區服務店裡。這裡是為當地老人搭建的一個公益平臺,平時老人們可以過來喝茶、打牌、看報紙,同時也組織一些“夕陽紅”式的旅遊活動。在活動室的牆上,貼著許多老人旅遊的照片,每一個人都是滿臉的燦爛笑容,大媽們在各地的風景區揮動著她們手上鮮豔的紗巾。

譚琴的“不習慣”有七八年了。她是第一批入住漢旺新城的居民,但至今仍不習慣“樓上樓下”的生活,“不敢亂跑亂跳,不敢大聲說話。”譚琴說。她還是很懷念地震前她們家的那個大院子,想怎麼喊就怎麼喊。地震的時候,譚琴還在鎮上讀職中,她說最幸運的就是現在一家人都好好的。

走出來的人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大半輩子當農民的譚琴的父母,同樣不習慣新城裡的城鎮生活。時值5月,是山裡出竹筍的季節,白天他們又返回老家的林地挖竹筍,晚上再到鎮上的新家休息。

如今的漢旺新城,是由漢旺老城城鎮居民、災後重建搬遷居民以及當地拆遷安置農民組成的新鎮,雖然小河潺潺、環境優美,但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還是有著極大差異,仍需要不斷地磨合。

“這裡和城市一樣,生活配套服務一應俱全,但總感覺缺少點什麼。”帶著孩子在河邊散步的楊先生說,40多年來在漢旺老街上固定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了,新的生活方式還沒有完全適應過來。“小鎮上的人際關係需要重建,就像許多震後重建的家庭一樣,得走出災難帶來的陰影。”

橋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我未能查詢到地震之後小鎮上嬰兒的出生數據,以及小鎮居民的結婚和離婚統計情況,但在漢旺鎮政府的家庭糾紛調解室裡,堆積起來的卷宗多少透露著,震後十年小鎮生活的喜怒哀樂與是是非非。

據楊先生透露,地震後鎮上許多喪偶家庭短期內又重組了“新家”,但很快因為各種問題和矛盾,最後不得不分手。在我與當地居民的多方交流中,也證實了這一點。新建家庭有的是因為成年子女的干涉,有的則是因為匆忙再婚後發現兩人性格不合。

“一開始基於互相的同情,或感情慰藉之需而結合在一起,但生活的鍋碗瓢盆才是現實問題。”楊先生說。

救援者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我注意到,“5·12”之後,地震波衝擊的不僅是漢旺這類重災區人民的心理,甚至於波及整個四川大地。2010年前後,有統計資料顯示,四川省的離婚個案及離婚率在全國居於首位。當然,這與四川人口本來基數大不無關係。但有社會學專家分析,四川前幾年離婚人數增多,與汶川地震之間有一定相關性。大地震後,目睹乃至經歷危難與生死考驗的四川人,更願意反思生命的意義,更重視生活的幸福度,更關注個人的感受。一旦對婚姻產生懷疑時,更有決心果斷選擇離婚。

“受過的傷,開出的花”

“地震對大家最大的影響還是心態。”在綿竹市政府工作的米先生深有感悟。以前的綿竹,傍晚會有很多老人在河邊散步、下棋、跳舞,老年生活其實是比較單調的。地震後,越來越多老人家願意出外旅遊,到全國各地乃至東南亞國家到處跑,心態更加樂觀,視野也更加開闊,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上文提及的漢旺鎮“第一讀者”活動室,牆上貼的老人們旅遊照片,也能說明了這一點。

在漢旺鎮中心小學門口,我與學校的李副校長攀談得知,現在學校總計6個年級24個班,1000多名學生中,屬於失孤家庭再生育的一共90多個孩子。

臨時的家 《等深線》記者 茅碩 攝影

“他們現在年紀最大的讀到四年級,因為他們父母年齡偏高,教育觀念和文化程度也多有局限,學校一般在放學後會為這些孩子專門開闢陽光課堂,進行一系列的幫扶。”李校長指著仍然亮著燈的一間課室說。

結束採訪,我走出黃昏時分安靜下來的校園,心想:這裡才是震區社會重構的“內核”,孩子們臉上的笑容,才是所有人的希望。

漢旺,因東漢光武帝劉秀曾流寓於此而名。相傳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成語的發源地。這裡也出過與朱熹、呂祖謙齊名的南宋大儒張軾。誰能想到,這樣一個深處龍門山麓的歷史悠長的美麗小鎮,會在十年前生機勃勃之時,突遭地動山搖的滅頂之災?它,還有世代居住於此而難舍難離的百姓,會有一個什麼樣的明天呢?

我的耳邊突然響起一首歌,歌中唱道:“受過的傷長成疤,開出無比美麗的花。”

【等深線】

等深線】(ID:depthpaper)是依託《中國經營報》推出的原創深度報導新媒體產品,關注泛財經領域的重大新聞事件及其新聞事件背後的邏輯與真相。我們力圖通過詳實的調查、周密的採訪和深入的討論,勾勒新聞事件和焦點議題的全貌,與您一起“深度下潛,理解真相”。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