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2700年前中国古代军队打仗靠乌龟盖子?礼数之多超乎想象!

春秋時期, 周天子勢力衰落, 無力控制諸侯, 各諸侯出師交戰日益頻繁。 而各國在戰前要進行一系列的軍事準備, 并且軍隊出發前要舉行一些祭祀活動, 而軍隊出師途中也要遵循相應的禮儀。

軍隊出師前, 要進行一系列戰前準備工作, 這個很好理解。 如《左傳》隱公元年云:“大叔完、聚, 繕甲、兵, 具卒、乘, 將襲鄭”, 說的就是共叔段在攻打鄭莊公前所做的聚集糧草、修繕武器、集結軍隊與戰車等軍事準備。 軍隊糧草主要來源于國家征收的軍賦, 軍隊出師前要將糧草聚集在一起, 以備隨軍取用。

春秋時期, 各諸侯國實行“取用于國”的武器裝備管理制度,

即“武器裝備平時藏之于宮室府庫, 戰時頒授給將士, 以供作戰殺敵之需”。 軍隊出征前, 要對武庫中損壞的武器進行修繕。 行軍中, 兵車由于長時間跋涉, 兵車有時會出現損壞或故障, 車兵就要及時對車進行維護。 例如兵車行走路程長, 車兵需經常用動物脂肪潤滑車軸, 來保養車乘。

春秋中后期, 軍隊的兵源發生了變化, 由西周時期國人當兵野人不當兵, 發展成為野人也可當兵。 自此, 各國出師的軍隊是由國人和野人組成。 春秋時期, 出師軍隊兵種主要分為車兵與步兵(徒兵)兩種。 車兵為各諸侯國的主力兵種。 軍隊出師人數主要以乘為單位進行計算, 春秋中期以后一乘單位人數為七十五制。

依據戰車的裝備和在戰場上的作用, 可以將戰車劃分為指揮之車、攻擊之車、防御之車、運輸之車四類。

軍事準備上, 古代和現代本質區別并不大。 不過春秋時期軍隊出師時所涉及的各種禮儀, 卻讓現代人“嘆為觀止”。 例如軍隊出發前, 國君或將領還要舉行祓社、釁鼓、遷廟主社主等儀式。 在進行上述儀式之前, 更為重要的是出師卜筮, 以決定出師與否。 古人認為卜筮為傳達神意的手段, 能夠解除是否出兵的疑惑。 例如占卜時, 用火灼烤龜甲時會發出噼啪之聲和炸裂的紋路, 往往被理解為是神靈在傳達旨意。 通過占卜還能夠解除關于出兵的疑惑, 以決吉兇。

此外, 軍隊出征前諸侯或主帥先要進行齋戒, 此為各項出師祭祀禮儀舉行前的準備。

“國之大事, 在祀與戎”, 因而出師一定要告祖廟。 祭祀祖先, 等于向祖先請示, 然后奉令出征, 帶著祖先的威嚴和影響力去打仗。 軍隊出征前, 還要進行釁鼓, 就是用血涂抹于鼓。 釁鼓可以劃分為戰前釁鼓與戰后釁鼓。 戰前釁鼓多用牲血涂在鼓上, 戰后釁鼓多用戰俘之血。

即便是軍隊正式出發后, 也有很多禮儀。 例如行軍中, 軍隊在經過本國內主要山川時, 要進行祭祀。 祭所過山川, 既體現出統治者希望“山川之靈”保佑國家在戰爭中獲得勝利, 又表達出將士對山川之靈崇拜之情。 春秋時期, 由于各國領土犬牙交錯, 出征的軍隊如經過它國領土時, 使節就必須向東道國行所謂“假道之禮”。 假若軍隊出征時,

不向東道國假道, 東道國認為這是對自己的輕視, 會派出軍隊驅趕。

更有意思的是, 春秋時期軍隊打仗遇到所伐之國國君去世, 則要班師回國, 即所謂“師不伐喪”。 意思為軍隊不應乘對方舉喪時發動戰爭。 軍隊聞喪之后, 統帥擁有專斷之權, 可決定撤兵。 據《左傳》襄公十九年記載晉伐齊, 齊侯病逝, 晉軍“聞喪而還”。 不過也有反面教材。 例如《左傳》中記載魯襄公十三年, 楚共王病逝, 吳侵楚, 遭到楚國奮力還擊, 大敗吳軍。 《左傳》認為吳國這種違反禮制行為, 必然會遭到上天懲罰。 魯襄公十四年, 吳多次向晉國請兵攻楚, 晉國范宣子大罵吳國攻打有喪之國缺德, 把吳國使臣趕走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