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武則天墓前的61個“守靈人”為何都沒有首級

在陝西咸陽市乾縣的梁山上,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對皇帝夫妻倆——唐高宗李治和他媳婦兒武則天大帝的合葬墓——乾陵就坐落於此。

這裡最早是唐高宗李治生前選取的帝陵, 武則天死後, 唐中宗李顯把武則天也於此合葬。 可能是構建太過結實, 也有可能是二聖發威, 總之乾陵也是截至目前唯一沒有被盜墓賊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唐末黃巢起義時曾經出動40萬大軍, 在這裡挖了四五十米深, 也沒有挖出墓道, 五代十國的時候, 後樑崇州節度使溫韜也發動軍隊鑽探乾陵, 同樣因為建造的太牢固而無從下手。

1960年在此放炮炸石的卻炸出了意外驚喜, 露出了墓道口, 為此還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 郭沫若也幾次申請, 最後總理批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 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 終於保住了乾陵。

除了名震古今、引發眾說紛紜的“無字碑”, 碑後的61個無頭蕃臣石像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他們的頭究竟到哪兒去了?

這些石像現存61個, 皆是胡人裝飾, 穿戴各異, 高度與真人相仿, 可是都齊刷刷的沒有了頭部。

乾陵蕃臣像也叫“賓王像”, 最初的數量應該是64個, 每尊石像的背後都刻有主人的姓名和來歷, 現今官銜姓名可考的只剩有36人, 這還是在歷經各朝的考據基礎之上流傳下來的, 有吐谷渾、吐蕃、突厥、安北、北庭、安西等民族或都護府,

都是小國國主(城主、酋長、首領)兼唐朝政府任命的將軍職位。 這些頭頭腦腦被立成石像, 忠心耿耿的護佑著陰世的二帝, 充分顯示著唐代國力之盛、國威之猛。

到了北宋時, 蕃臣像只剩下了61尊, 且“姓名漫滅”, 多有損壞;到了明朝中期, 已經東倒西歪, 多已無頭;到了晚清之際, 乾脆就“頭部全部丟失”了。

頭部為什麼被砸掉, 民間有如下幾種流傳:

一、地震說, 此說指出明代中期關中大地震毀壞了石像頭部。

二、走私說, 此說指出是洋人把它們撬走的。

三、某石像主人後代破壞說, 此說認為是某個石像主人的後代對先祖被擺放在這裡難以接受, 設計把它們腦袋全敲掉了。

以上三種說法各有一點道理, 但仔細推敲, 地震破壞度似乎不會那樣高,

明代中期洋人走私中國文物還沒有那麼氾濫, 哪家主人後代破壞你家先祖那一個也就是了——所以都不應成為主要理由。

還有專家們分析指出, 在破壞最為嚴重的那個階段——遼、金、元時期, 陝西恰是這些少數民族的管轄範圍, 少數民族統治者不難從石像裡找出他們的很多先祖形象, 氣急敗壞之下, 很可能不注重民族團結, 下了黑手。

不是專家的我也可以分析指出, 在遼、金、元統治時期, 下黑手的動機豈止唯獨少數民族的統治者, 當漢族熱血青年面對這些胡人面孔的石頭腦袋時, 雖然不敢觸碰胡人朝廷的高壓電線, 敲掉幾個石頭腦袋大概還是不太費力且能得到一些心理愉悅感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