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日本投降原因——打一中国古人名:这个灯谜到底有几个答案?

在二戰結束之前, 美國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先后在日本兩次投擲原子彈原子彈的巨大破壞力, 使人們一聽到“原子彈”三個字便不寒而栗, 令人聞而生畏。 原子彈投擲于廣島和長崎之后, 中國一些重要報紙對原子彈的巨大破壞作用進行了詳細的報道。 1945年8月8日的《中央日報》援引杜魯門總統的話表達了原子彈的巨大威力:“人類理想中最有威力武器之新式原子炸彈, 已對日使用。 此項‘具有宇宙間基本力量’之革新武器, 具有大于二萬噸TNT之威力”。

當時國內的很多的新聞媒體對原子彈的威力進行大肆渲染,

把原子彈吹的神乎其神, 好像原子彈真的是決定日本投降的因素似的。 1945年8月8日的《中央日報》的社論《科學與軍事的大進步》認為:“正如坦克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 原子與鈾的使用, 將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 我們這一代以原子與鈾的威力結束日本侵略主義者之后, 必求和平的勝利與戰爭的勝利同來, 必求這回的戰爭真正是`戰以止戰', 必求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人類史上最后的戰爭。 ”《中央日報》的這個社論很明顯是認為原子彈的使用將決定二戰的結束。

抗戰勝利以后, 隨著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形成, 很多人在日本投降原因這樣的問題上, 竟然無視中國人民自身奮戰整整八年之久的歷史事實, 以一派親美者說是美國原子彈的作用,

一派親蘇者說是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結果而爭論不休。 據說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后, 重慶的各界知名人士曾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慶祝活動。 活動中有一項目為猜謎語。 其中有一謎語為:日本投降原因(打一中國古人名)?有一“聰明”的親美人士猜為“屈原”, 意謂日本投降系屈服于美國的原子彈;而一“更聰明”的親蘇人士則立即反對說:“不對, 是‘蘇武’!意謂是蘇聯的武力使然。

這個故事傳到昆明西南聯大當時已經接到中央大學校長任命通知的吳有訓(上圖)的耳朵里, 使他感到十分憤然。 他認為雙方的答案都大謬不然, 最正確的答案應是“華佗”。 華者中國也!佗者, 負重也!他認為正是中國人民的負重抗爭,

頑強抗擊, 才使得美蘇以逸待勞, 乘便給日本以最后一擊。 ”

在抗戰勝利之后, 國民政府的軍事部門對原子彈發生了興趣, 開始尋求和科研部門的合作。 從1945年秋開始, 這個籌劃過程主要圍繞派人赴美國學習研制原子彈而展開的。 派出科學家赴美學習研制原子彈, 是國民政府實施原子彈計劃的最重要行動。 華羅庚、朱光亞等5名學者赴美。 但是, 由于美國將原子彈研制列為核心機密, 這些中國學者想到相應機構進行考察與學習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于是, 他們分別到美國各大學從事研究與學習了。 國民政府準備建立研究機構、試圖制造原子彈的計劃, 最終是流產了。

不過, 在國民政府組織去美國學習制造原子彈的人員中,

朱光亞1950年2月獲得博士學位以后回到了新中國, 成為新中國原子彈研制工程的主要參與者, 為中國原子能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此外錢三強、何澤慧、胡寧、張文裕和張宗隧后來相繼回到國內, 確實對新中國原子物理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核能研究和利用是中國的科學工作者第一次遭遇的“大科學”的挑戰, 我國科學工作者一開始對所需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及對合作的重要性普遍估計不足。 提倡合作研究, 合力爭取經費, 現在看來是當時有限的人力和財力條件下開展這項研究的惟一可行方案。 后來我國研制原子彈也從這方面吸取了教訓, 開始集中全國的力量, 進行科研攻關。

正如彭桓武院士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 當場賦詩所說:“不是工農兵協力, 焉有數理化成功?”。 新中國“兩彈一星”的成功是實施以中國特色的“大科學”體制為基礎, 是在共同的理想和價值觀基礎上, 通過中央決策者、科學家和全國人民的參與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