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立秋话民俗:贴秋膘啃西瓜食秋桃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七月節, 立字解見春(立春)。 秋, 揪也, 物于此而揪斂也。 ”

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 秋天即將來臨。 秋后下一次雨涼快一次, “一場秋雨一場寒”。

這不代表夏天已經過去, 涼爽的秋天就來了。 根據“候平均溫度”, 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 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

中國地域遼闊, 雖各地氣候有差別, 但此時大部分仍然未進入秋天氣候, 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后第3日。

臺風雨季節漸去, 氣溫更為酷熱, 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這也就是意味著還得接著熱一段時間。

雖然天氣還熱著, 但是秋天真的要來了。 傳統的節氣有著其獨特的傳統習俗, 天南地北, 風俗各有差異, 但是總歸是為了祈求身體身體康健與一場好豐收。

讓我們, 各地習俗走一波。

北京: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 將體重與立夏時進行對比。 因為人到夏天, 本就沒有什么胃口, 飯食相對而言清淡簡單, 兩三個月下來, 體重基本上會下降一點。

秋風一起, 胃口大開, 更是想吃點好的, 補充一點營養, 彌補夏天的損失, 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 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 “以肉貼膘”。 不過在北京, 說起“貼秋膘”這件事, 幾乎就是指代吃醬肘子。

不過人們在夏季常常因為苦夏過食冷飲,

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

如果大量進食補品, 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 長期處于虛弱的胃腸一下子不能承受, 反而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因此, 進補宜清補而不宜過于滋膩。

在吃的時候還是要注意控制飲食, 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杭州:食秋桃

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 立秋的時候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 每人一個, 吃完把核留起來。 等到除夕這天, 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 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的時候正是適合吃桃子的季節, 秋桃含鐵豐富, 有一定的補血作用。

天津:咬秋

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

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

曰咬秋, 可免腹瀉。 ”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 于立秋當日吃下, 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 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 立秋的時候取西瓜和燒酒同食, 民間認為這樣做可以預防瘧疾。 城里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 全家圍著啃, 就是啃秋了。

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 瓜棚里, 樹蔭下, 三五成群, 席地而坐, 他們抱著紅瓤西瓜啃, 抱著綠瓤香瓜啃, 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 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

不僅僅是習俗, 更多的是豐收的喜悅。

四川:喝立秋水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 即在立秋正刻, 全家老小各飲一杯,

因為夏季流汗較多, 據說可消除積暑, 秋來不鬧肚子。

從唐宋時起, 就有在立秋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 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 以井水吞服, 服時要面朝西, 這樣據說可以一秋防痢疾。

山東: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 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 并有“吃了立秋的渣, 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青島地區有“立秋開頭坐一坐, 來年春天挨頓餓”的諺語, 意在提醒人們立秋好時節要加緊農事活動, 糧棉豐收。

立秋多在弄農歷六月下旬, 還有俗語說:“秋, 秋, 六月二十頭”, 如延至七月, 則“七月立秋, 逢菜不收”。 青島地區立秋卻喜下雨“立秋, 哪里下雨哪里收”, “入伏下雨伏里旱, 立秋下雨吃好飯”。

在山東, 美麗的膠東半島。

立秋的時候, 還會有包餃子的習俗, 老百姓都稱之為“咬秋”。 剁肉餡包餃子, 全家人熱熱鬧鬧的圍在一起“咬秋”。

長者更喜歡用五谷雜糧分別弄一點包點餃子, 要是第一個咬到哪種糧食, 就預示這這種糧食豐收有望。 立秋當天, 年紀稍大的人就會在堂屋的正中, 供上一個盛滿五谷雜糧的碗, 上面插三炷香, 祈求立秋后五谷豐登。

—FIN—

照片丨網絡

排版&編輯丨叢林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