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立秋—池水渐凉蝉唱稀,长空雁阵岭南飞

立秋·三候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

涼風至: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 此時的風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熱風。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初候, 涼風至【《禮記》作盲風至】。 西方凄清之風曰涼風。 溫變而涼氣始肅也。 《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

二候, 白露降。 大雨之後, 清涼風來, 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 尚未凝珠, 故曰白露降, 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 寒蟬鳴。 寒蟬, 《爾雅》曰寒螿蟬, 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于暑者, 其聲變之矣。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

等到“立秋”時辰一到, 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 ”奏畢, 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 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風俗

立秋節, 也稱七月節。 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 到西郊迎秋, 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 漢代仍承此俗。 《后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 迎秋于西郊, 祭白帝蓐收, 車旗服飾皆白, 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 并有天子入圃射牲, 以薦宗廟之禮, 名日軀劉。 殺獸以祭, 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到了唐代, 每逢立秋日, 也祭祀五帝。 《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 ”

宋代, 立秋之日, 男女都戴楸葉, 以應時序。 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 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

明承宋俗。 清代在立秋節這天, 懸秤稱人, 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 以驗夏中之肥瘦。 民國以來, 在廣大農村中, 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 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 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 又有在立秋前一日, 陳冰瓜, 蒸茄脯, 煎香薷飲等風俗。

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 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 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 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 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 變賣牲口, 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 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 現今把這類集會, 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

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 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 因為人到夏天, 本就沒有什么胃口, 飯食清淡簡單, 兩三個月下來, 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 秋風一起, 胃口大開, 想吃點好的, 增加一點營養, 補償夏天的損失, 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 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 “以肉貼膘”。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 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 稱“咬秋”, 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 時逢立秋, 將其咬住。 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 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 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 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城里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

全家圍著啃, 就是啃秋了。 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 他們在瓜棚里, 在樹蔭下, 三五成群, 席地而坐, 抱著紅瓤西瓜啃, 抱著綠瓤香瓜啃, 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 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 啃秋抒發的, 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立秋·養生

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后, 晝夜溫差加大, 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 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 醫學專家認為, 秋季燥氣上升, 易傷津液, 因此, 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 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 以益胃生津。 另外, 多吃豆類等食物, 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考慮到天氣還可能會依舊炎熱, 大家可通過多吃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 還可及時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

中和體內多余的酸性代謝產物, 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 蔬菜應選擇新鮮汁多的, 如:黃瓜、冬瓜、西紅柿、芹菜等。 水果應食用養陰生津之品, 如:葡萄、西瓜、梨、香蕉。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 立秋之后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 因此, 脾胃虛寒者注意不宜食用過多。

調理脾胃

實際上立秋后很長一段時間, 氣溫還是較高的, 空氣濕度也較大。 再經過苦夏的煎熬, 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 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 調理脾胃應該側重于清熱、利濕、健脾, 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 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 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 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如芡實、山藥等。

經過一個夏天后,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于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要少吃。

調節心情謹防秋

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后,常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不足。而進入秋季之后,天氣漸涼,氣候干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常見口干舌燥、鼻澀咽痛、皮膚干枯、大便干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癥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立秋·古詩

一葉落

[唐]白居易

煩暑郁未退,涼飆潛已起。

寒溫與盛衰,遞相為表里。

蕭蕭秋林下,一葉忽先委。

勿言微搖落,搖落從此始。

立秋

[宋] 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立秋前一日覽鏡

[唐]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圖文來源:網絡

編輯:馬蕊

如芡實、山藥等。

經過一個夏天后,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于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要少吃。

調節心情謹防秋

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后,常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不足。而進入秋季之后,天氣漸涼,氣候干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常見口干舌燥、鼻澀咽痛、皮膚干枯、大便干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癥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立秋·古詩

一葉落

[唐]白居易

煩暑郁未退,涼飆潛已起。

寒溫與盛衰,遞相為表里。

蕭蕭秋林下,一葉忽先委。

勿言微搖落,搖落從此始。

立秋

[宋] 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立秋前一日覽鏡

[唐]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圖文來源:網絡

編輯:馬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