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明天立秋:一叶知秋

立秋, 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 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 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


【立秋】2018年8月7日

“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

“一葉梧桐一報秋, 稻花田里話豐收。 雖非盛夏還伏虎, 更有寒蟬唱不休。 ”

——《立秋》

立秋習俗

立秋節, 也稱七月節。 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 到西郊迎秋, 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 漢代仍承此俗。 《后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 迎秋于西郊, 祭白帝蓐收, 車旗服飾皆白, 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 并有天子入圃射牲,

以薦宗廟之禮, 名日軀劉。 殺獸以祭, 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到了唐代, 每逢立秋日, 也祭祀五帝。

每年立秋, 隨著果蔬的成熟, 篁嶺進入了曬秋最旺季節。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 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 由于地勢復雜, 村莊平地極少, 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 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 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 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秋忙會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 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 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

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 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 變賣牲口, 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 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 現今把這類集會, 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 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秋忙開始, 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 你幫我我幫你, 三五成群去田間, 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 一料玉米要搬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 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 他們手提竹籠, 一排接一排, 一株接一株, 挨著個兒去搬。

秋天, 特別是秋忙前后, 農事雖忙, 秋種秋收, 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 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余歲的孩子,

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后, 特別是包谷長成一人高, 初結穗兒的時候, 田間里正是他們玩耍、做戲的場所。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 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 因為人到夏天, 本就沒有什么胃口, 飯食清淡簡單, 兩三個月下來, 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 秋風一起, 胃口大開, 想吃點好的, 增加一點營養, 補償夏天的損失, 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 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 “以肉貼膘”。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 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 稱“咬秋”, 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 時逢立秋, 將其咬住。 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 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 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

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始于漢代, 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 此時收獲已畢, 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 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 唐韓偓《不見》詩:“此身愿作君家燕, 秋社歸時也不歸。 ”在一些地方, 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立秋養生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 《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 故萬物收。 ”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 也是陽氣漸收, 陰氣漸長。 因此秋季養生, 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收為原則。

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后, 晝夜溫差加大, 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 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 醫學專家認為,

秋季燥氣上升, 易傷津液, 因此, 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 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 以益胃生津。 另外, 多吃豆類等食物, 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考慮到天氣還可能會依舊炎熱, 市民可通過多吃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 還可及時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 中和體內多余的酸性代謝產物, 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

調理脾胃

實際上立秋后很長一段時間, 氣溫還是較高的, 空氣濕度也較大。 再經過苦夏的煎熬, 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 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 調理脾胃應該側重于清熱、利濕、健脾, 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 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 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 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藥等。

著重養陰補虛

秋天正是養陰補虛的好時節,但是秋補可不能亂補,只有了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癥進補。

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欲減少,舌質淡就屬于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

如果面色蒼白,口唇淡白,夜熱盜汗,肌膚枯澀,舌淡紅無苔就屬于血虛體質。可以用當歸、紅棗、何首烏、桑椹做粥,在燉雞湯、燉肉時也可以加點。

如果顴面潮紅,口燥咽干,盜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可以用麥冬、五味子、山藥、百合等,熬粥的時候可以放幾味。

調節心情謹防秋燥

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后,常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不足。而進入秋季之后,天氣漸涼,氣候干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常見口干舌燥、鼻澀咽痛、皮膚干枯、大便干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癥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食品、衣物需防霉變

立秋之時降雨增加濕度大,天氣悶熱,食品、衣物很易發生霉變。一般來說,如果氣溫達到35℃以上,而相對濕度也會增加,這就很容易產生霉變。食用霉變的食物后會發生胃腸疾病,如腹瀉、嘔吐、腸炎和痢疾等。

衣物、床單、被褥發生霉變,同樣會導致皮膚過敏。需要提示的是,封閉式包裝的熟肉打開后,一天內應吃完,如果時間較長,在沒有確認變質的情況下要充分加熱后才可食用。牛奶變質一定不能喝。霉變的大米、面包、蛋糕一定是不能食用的。

需防“空調病”

立秋后,辦公室的空調照舊,但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后,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癥狀。立秋以后,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里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二是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姜茶。身體虛弱者,可在辦公室備一件外套“避寒”。

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藥等。

著重養陰補虛

秋天正是養陰補虛的好時節,但是秋補可不能亂補,只有了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癥進補。

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欲減少,舌質淡就屬于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

如果面色蒼白,口唇淡白,夜熱盜汗,肌膚枯澀,舌淡紅無苔就屬于血虛體質。可以用當歸、紅棗、何首烏、桑椹做粥,在燉雞湯、燉肉時也可以加點。

如果顴面潮紅,口燥咽干,盜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可以用麥冬、五味子、山藥、百合等,熬粥的時候可以放幾味。

調節心情謹防秋燥

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后,常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不足。而進入秋季之后,天氣漸涼,氣候干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常見口干舌燥、鼻澀咽痛、皮膚干枯、大便干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癥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食品、衣物需防霉變

立秋之時降雨增加濕度大,天氣悶熱,食品、衣物很易發生霉變。一般來說,如果氣溫達到35℃以上,而相對濕度也會增加,這就很容易產生霉變。食用霉變的食物后會發生胃腸疾病,如腹瀉、嘔吐、腸炎和痢疾等。

衣物、床單、被褥發生霉變,同樣會導致皮膚過敏。需要提示的是,封閉式包裝的熟肉打開后,一天內應吃完,如果時間較長,在沒有確認變質的情況下要充分加熱后才可食用。牛奶變質一定不能喝。霉變的大米、面包、蛋糕一定是不能食用的。

需防“空調病”

立秋后,辦公室的空調照舊,但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后,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癥狀。立秋以后,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里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二是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姜茶。身體虛弱者,可在辦公室備一件外套“避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