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1936年国防计划中是如何构建国民政府抗战战略路线的?

在《民國廿五年度國防計劃大綱草案》有關“作戰指導要領”中, 國民政府確定“以四川為作戰總根據地, 大江以南以南京、南昌、武昌為作戰根據地, 大江以北以太原、鄭州、洛陽、西安、漢口為作戰根據地”。 對于這一決策的制定, 國民黨當局付出過許多努力, 以此構成了國民政府抗戰戰略路線的主體。 有關具體工作內容包括:

(1)建立四川總根據地。 根據當時中國地理情況, 為有效地抵抗由東部及北部入侵的敵人, 建立大西南基地便是抗戰必由之路。 自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 蔣介石一直在進行著分化、消滅盤踞西南地方軍閥勢力的努力。

經過多方策劃, 最后南京政府獲得成功。 這一成功在客觀上為在抗戰爆發后建立以四川為中心的后方根據地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蔣介石

(2)作為長江南北共同的作戰基地, 南京政府認為華中重鎮武漢是“國防作戰中心”。 從1935年4月起, 當局便在武漢行營內特設“武漢城防整理委員會”, 先后由蔣介石的親信錢大鈞、陳誠主持工作, 在武漢周圍周長100公里范圍內建立了環形防御線, 并對深入長江內之日本海軍艦只及漢口租界內日方潛伏勢力作出了“殲滅性的處理”計劃。

錢大鈞

按照蔣介石“選擇要點構筑必要之工事”的指示, 到1936年8月止, 已在武漢周圍田家鎮、半璧山、陽邏、白滸山、城陵磯等江防要點設立了野炮掩體36處、觀測所12個、兵員掩蔽部3個、重機關槍陣地1處及坑道、交通壕等;在葛店至新橋、豹子海、三里界、紙坊、龜山、信陽等陸防要地設立20處重機槍陣地及多處野炮陣地、觀測所等作戰設施。

此外還完成了戰時通信系統建設。 在市區內則以構筑交通指揮臺為掩護, 秘密完成了對日租界的作戰設施。 至此, 用于武漢國防工事修筑總費用已達913228元。

(3)對于國民黨統治中心寧滬地區, 由于地處沿海, 且必為日軍入侵要道, 對其國防設施的建設, 當局予以了相當的重視。 1931年起, 國民政府就開始在這地區建設國防戰備設施, 前后花費了一百幾十萬元的資財, 修成了三道國防線:上海至杭州、吳江至福山(蘇福線)、無錫至澄江(錫澄線)。

到1937年, 全部工程已基本完成。 關于具體作戰部署, 當局在制訂1935年國防計劃時, 就已經規定“在江浙方面:駐江南部隊應集結于京滬線及首都附近, 一面任淞滬方面之增援, 并相機撲滅上海之敵勢力, 一面防止長江內敵艦之侵擾, 以維護首都。 ” 1936年國民政府還采納了張治中等人的建議, 成立了“京滬警備區”, 張治中出任警備司令, 開始了以寧滬為核心的抗戰準備工作。

張治中

張治中專門主持制訂了“京滬區”防御計劃及其實施工作, 具體擬定了在緊急情況下采取先發制人的軍事進攻手段, 消滅駐滬日軍后封鎖海岸阻敵入侵的作戰方案。 以后又開展了五個師規模演習, 同時寧滬鐵路沿線各站也布置了軍運準備。 中方還以增加保安團的名義向上海市區增派了武裝部隊,

為以后中國方面發起八一三淞滬抗日之役作了必要的準備。 南京政府幾年來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戰備努力及其在1936年國防計劃中的設計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事實, 即當局試圖以長江一線作為未來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這項戰略意圖已為以后的戰爭實際所驗證。

馬振犢、陸軍:《抗戰正面戰場啟示錄——八一三淞滬抗戰》

編輯: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