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日本政府和军方是如何谋划侵略中国的计划的?

長江中下游地區為我國政治、經濟重心所在, 以經濟中心上海與政治中心南京相連的寧滬地區是中國當時的心腹要地。 因此, 上海便成為我國的東大門及保衛首都的屏障, 在戰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加上地理上接近日本, 因而上海一向被日本軍閥視為侵略中國的入口要道, 成為中日矛盾沖突的敏感地帶。

一二八戰役

1932年一二八戰役時, 日軍就曾經攻擊上海, 借以轉移人們的視線, 以便鞏固其在東北的侵略利益。 接著又逼迫國民政府簽訂了妥協讓步的《上海停戰協定》, 藉此日軍得以在上海地區駐扎大批海軍陸戰隊,

修筑了大量戰備設施。 上海從此成為中日戰爭又一個潛在的爆發點。

《上海停戰協定》簽訂場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 日本政府與軍方確立了吞并華北, 徹底擊敗中國軍隊, 逼降中國政府以實現滅華的最終目標。 7月29日, 軍參謀本部制定了《中央統帥部對華作戰計劃》, 規定首先占領平津地區完成華北作戰, 同時準備一部分兵力, 預備在“迫不得已”時對青島及上海發動進攻。

七七事變

對于中國的東南地區, 日本帝國主義雖然垂涎已久, 但是由于當時戰爭集中在華北, 在開戰之時, 日方并無在上海作戰的具體計劃, 只不過考慮到了在青島與上海兩地派兵保護日僑的可能。 所以在其《對華作戰計劃》中寫明在情況不得已時才對青、滬作戰,

而所下達的“兵力編制及任務”, 也只限于在平津及青島附近的部署, 尚未計劃向上海派遣正規陸軍。 7月9日, 日軍參謀本部在其《處理華北時局要領》的命令中明確規定:“即使抗日行動波及華中華南, 陸軍仍以不出兵為原則。 ”

日方之所以如此計劃, 不外乎出于以下的原因:第一, 遵循集中全力吞并華北的戰略方針。 日軍準備以“行使必要的實力來收拾事態”, 通過逼降中國政府實現“全面地打開重建日華關系新局面”的目的。 這說明他們此時尚無武力消滅國民政府的具體部署。 第二, 對日蘇發生軍事沖突的嚴格防備。 “參謀本部曾預想到中國事變中對蘇作戰的問題”,

“判斷本年11月左右將面臨對蘇危機”。 因此日軍不便過久地拖延與擴大對華作戰, 而只希望以“必要的力量在10月底以前完成對華作戰計劃”。 日方甚至規定“以上作戰不能達到目的時, 即使當時的形勢有所變化, 也要停止陸上兵力之積極作戰……將必要的部隊調到滿洲及華北待機, 整頓對俄作戰的準備”。

馬振犢、陸軍:《抗戰正面戰場啟示錄——八一三淞滬抗戰》

編輯: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