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會澤彝家特製酸骨頭

彝家酸骨頭

會澤是彝族人民最早居住的地方。 彝族人民勤勞、智慧, 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 積澱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 人們比較熟悉的有色香味俱全的坨坨肉, 鮮紅麻辣味道特別的甘參, 而工藝獨特, 味道鮮美, 便於保存的酸骨頭, 則是很少有人知道。

究其原因, 坨坨肉、甘參在臘月吃宰豬飯的當天都可以趁新鮮烹食, 而酸骨頭則要在宰豬之後, 兩個月才可以食用, 所以大多數臘月吃宰豬飯的人, 是吃不到這道美味佳餚的。 酸骨頭是彝族農家一道特別的醃制豬骨頭。 寶雲街道華泥一帶的彝漢人家都會製作,

之所以只在這一帶流行, 是因為醃制酸骨頭需要土陶罎子, 二華泥歷史上就盛產土陶罎子、砂鍋等。

酸骨頭其實不酸, 而這個奇特的名稱是源於它的做法很像醃酸菜, 所以彝家人就簡單地把它稱為酸骨頭, 其實稱為香骨頭更適合, 因為它確實特別香。

我們家是漢族, 之所以會做這酸骨頭是因為大哥有幸娶了位彝家姑娘。

心靈手巧的大嫂把坨坨肉、甘參、酸骨頭的製作工藝帶到了我家。 我在娘家時, 常跟著勤勞的大嫂做家務, 在不經意間, 學會了這些彝家菜的製作工藝。 醃制酸骨頭有一整套完整的工藝。 首先, 臘月過年豬宰殺之後, 根據骨頭的量加入適量炒過的食鹽、花椒粉、胡椒粉、糊辣椒粉、草果粉、八角粉、茴香粉、陳皮粉等佐料,

在噴灑適量白酒, 翻拌均勻後加入少許紅糖, 再次翻拌均勻, 置入撲水壇中, 壇口敷上保鮮膜, 蓋上蓋子密封貯藏, 工序就完成了。

之後要隨時在壇口加適量的水進行保鮮。 一月後就可以食用了, 此時的酸骨頭肉質細嫩, 色澤新鮮。 煮燉後, 既沒有新鮮骨頭的腥味, 又比常規醃制的骨頭新鮮, 骨頭營養成分大量融入湯中, 香氣十足, 味道醇厚。 酸骨頭之所以味道獨特, 香氣十足, 其要素有:一是香料品種較多, 香味俱全;二是劈小醃制, 香料容易均勻地滲入進入骨頭裡;三是用土陶罎子進行封閉醃制, 既與空氣隔離, 不氧化, 又抑制了有害菌的生長, 達到了保鮮的目的, 還為酵母菌創造了條件, 使骨頭更香。

記得有一次, 村裡的李大媽來我家辦事, 正趕上家裡煮酸骨頭, 她一進門就大喊“這是煮什麼東西, 這麼香呀!”好客的媽媽就請李大媽在我家吃酸骨頭, 性格直爽的李大媽好不推辭地說:“要得。 我倒要嘗一嘗這麼香的是啥東西。 ”她一邊吃著, 一邊誇讚:"這味道太好了。 這到底是怎麼醃制的?等我家宰過年豬時一定要來教我做。 "大媽一邊喝湯, 一邊讚不絕口當時我以為只是說說而已, 到臘月宰過年豬時, 這位大媽果然跑來叫我媽教她做酸骨頭。

我們幾姊妹很高興, 為我們家的酸骨頭出名而高興。 一傳十, 十傳百。 醃制酸骨頭在整個村子裡傳開了, 只要臘月宰過年豬的人家都要醃制酸骨頭。 由於李大媽的誇讚, 我們不僅在每年臘月宰過年豬時做彝家傳統的酸骨頭,

還創造性的製作"張氏酸骨頭"。 除了用骨頭外, 還用一些豬皮子、瘦肉、三線肉, 用同樣的方法製作。 結果, 肉更鮮, 味更美。 不管是煮, 還是炒, 味道更醇厚, 小時候, 家裡很窮, 過年豬小, 酸骨頭少。

我們幾姊妹就會盼望著、掰著手指盤算著過節, 希望著有客人來我家。 因為這樣我媽就會把酸骨頭“請”上餐桌。 剛開始煮, 我們就會圍繞在砂鍋旁邊, 期盼著肉湯快點沸騰起來, 聞著那誘人的撲鼻的肉香氣, 直咽口水。 看著我們的饞樣, 媽媽會允許我們先用肉湯泡冷飯, 一人一碗, 那香噴噴的肉湯泡飯讓我現在還眷戀著呢!

酸骨頭是一道製作工藝獨特、烹飪簡單的菜肴。 要煲湯時從撲水壇中取出骨頭,

如果喜歡味道濃些, 就別沖洗, 直接放入鍋中煮;如果喜歡味道淡些, 就用溫水清洗一下, 再放入砂鍋中, 用大火煮沸10分鐘後, 再用小火燉煮, 待肉能脫離骨頭時, 就可以食用了。 或者煮酸骨頭時放入一些老豆花、青花豆一起燉, 肉鮮豆香, 別有一番風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