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80年代老山轮战,解放军和越军为什么会反复争夺5年多

熟悉80年代歷史的人都知道, 從1984年4月到1990年2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越軍在云南邊境老山地區進行了長期爭奪戰, 雙方輪番派遣部隊上陣, 各展所能激烈較量, 史稱老山輪戰(越方稱河江戰場), 是對越自衛反擊戰的一部分, 影響很大。

那么就有了一個問題, 是什么原因促使雙方在一個小地區連續打上5年多呢?

實際上, 中國在1984年4月發動兩山(老山、者陰山)收復作戰, 主要目的是制止越軍侵略, 收復自己的領土。 同時在國際上做出宣示, 從戰略上支援南方柬泰抗戰。 而老山地遠境惡, 非用兵之地, 原本只想打一仗后就將主力部隊撤回,

重新恢復正常邊防狀態。

不料, 越軍丟失兩山陣地后不肯罷休, 大量調集部隊和兵器、物資到河江戰場, 將重點集中于老山方向, 連續發動較大規模的反撲, 其堅決爭奪的意圖非常明顯。 這時中國就不得不認真考慮對策了。

從軍事上來說, 老山地域偏遠, 山高林密炎熱多雨, 自然環境惡劣, 大軍轉運展開和物資運輸前送都很困難, 實非理想的作戰之地。 在解放軍的防線上, 地形呈北陡南緩之勢, 利于越軍進攻, 而不利我軍防守。 如果我軍把主力撤回邊境一帶, 而戰爭又將持續下去, 就會造成防御縱深不足, 導致全線被動的態勢。 如果要接著打下去, 就必須堅守我軍越境占領的松毛嶺至那拉一線前沿陣地,

形成一定縱深, 從而穩定整個防御。 但缺點是那拉一線海拔較低, 我軍陣地受到越軍占據的小青山、漢揚要點居高臨下瞰制, 極易遭到火力封鎖, 人員活動困難, 難以構筑堅固的工事, 防御態勢非常不利。

在這樣的兩難選擇下, 軍委首長經過慎重考慮, 最后做出一個驚人決策:為了防止流血犧牲收復的老山再被越軍侵占, 必須將邊境作戰長期化, 并與戰略上支援柬泰一并統籌考慮, 將老山戰場作為牽制越軍的“流血點”, 保持適度軍事壓力, 配合外交斗爭, 持續消耗越方國力, 從而爭取國際形勢的轉變。 據此, 軍委命令昆明軍區停止防務調整, 將預備隊調上前線, 積極準備抗擊越軍的反撲。 同時從其他軍區增調部隊開赴老山前線,

準備進行長期輪戰。

對于越方來說, 控制老山地區是其鞏固北部防線的重要一環, 必須竭力爭取。 因此在丟失老山后積極調兵遣將發動連續反撲, 貼上了不少血本。 然而幾經爭奪后, 徒然損兵折將卻收獲甚微。 越軍高層后來意識到, 在軍事上要奪回老山實際上已不可能。 但在戰略和外交上卻騎虎難下, 為了爭取老大哥蘇方的支援, 只好抽調部隊輪換作戰, 勉為其難堅持耗下去, 將大量寶貴的人力物力向河江戰場這個無底洞里填。

行文至此, 結論也就很清楚了。 老山之戰是軍事、戰略、外交互相聯結的特殊戰爭, 拼的是雙方的戰略意志和軍力國力。 在5年多硬碰硬的較量中, 越軍雖然反復進攻拼死糾纏,

使盡了渾身解數, 最后還是落入下風, 耗掉吃奶的力氣也難以挽回頹勢。 后來隨著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 越軍后勁不足, 意志衰落, 只好主動減少了戰斗行動, 轉為死拖活耗, 直至戰爭結束。 由此可見, 在這場真刀真槍的熱帶山地大比武中, 解放軍贏得堂堂正正, 越軍則輸得沒有脾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