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把歼7装进肚子里” 国产重型战斗机的发展有多坎坷?

緣起蘇-27:中國空軍“重型化”

蘇-35是蘇-27“側衛”的終極改進型號, 也代表著俄羅斯航空工業對蘇-27這一經典型號平臺技術潛力的極致挖掘。 關于中國空軍與蘇-35之間的淵源, 自然跟蘇-27密不可分。 1992年5月30日, 2架蘇-27UBK提前先于第一批政府合同飛機抵達中國, 拉開了中國空軍重型戰斗機時代的序幕。

關于中國引進蘇-27的始末已有十分詳盡的公開資料可考, 故不再贅述。 重型戰斗機航程遠、續航時間長、武器設備完善, 作戰控制范圍比輕型戰斗機大得多。 舉個例子, 蘇-27的載油量和載彈量加起來, 已經遠遠超過了殲-7的最大起飛重量;有人開玩笑說這是“把殲7裝進肚子里”。

還有個例子, 蘇-27所配備的某些遠程空空導彈迎頭射程有多遠呢?甚至與殲-6的作戰半徑相當。 要知道在1992年, 殲-6、殲-7是中國空軍戰斗機部隊中當仁不讓的數量主力啊。


按蘇-27SK內油9噸、掛彈7噸計, 加在一起, 遠超過殲-7那10噸的最大起飛重量。

但是蘇-27對中國空軍的影響, 絕不只是單件武器性能參數上的跨代飛躍;隨之一起引進的除了空空導彈、航空炸彈等全套武器裝備, 還有全套地面維護保障設施、現代化地空通信指揮設備等。 可以說, 蘇-27SK、蘇-27UBK、蘇-30MKK等重型戰斗機型號的引進裝備, 直接推動了中國空軍現代化作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也為后來引進蘇-35埋下第一個重要伏筆。

源起蘇-27:中國航空工業“重型化”

國防現代化是買不回來的, 這句話早已深深烙印在國人心中。 因此, 中國在引進蘇-27之初就堅持希望引進全套生產技術。 1996年12月, 在第二批24架蘇-27整機交付中國空軍之后, 中俄兩國簽署蘇-27生產線技術轉讓合同, 由中國航空工業沈陽飛機制造公司負責在十五年時間內制造200架蘇-27, 其中第一批蘇-27的機體零部件由俄方提供, 隨后逐步過渡到中國自主制造, 但俄方仍然提供全部200架飛機所需的發動機、雷達航電設備和武器彈藥。


國內殲-11總裝生產和大修線

國產化蘇-27, 即殲-11投產, 是中國航空工業第一次開始生產重型戰斗機。 盡管蘇-27SK總體平臺性能非常優秀, 但落后的雷達航電設備使其并不能滿足中國空軍的未來需求。

事實上俄方本身也深知這一點, 因此不斷試圖向中國推銷蘇-27SMK等改進型號, 希望把中國蘇-27后續升級和改進的“大蛋糕”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只不過, 新世紀的中國航空工業已經完全有能力自行對蘇-27進行現代化改進, 引進生產線完成第105架殲-11的總裝計劃之后戛然而止, 轉而投產首個國產化改進型號殲-11B。 這一事件標志著中俄兩國在蘇-27的改進方面開始分道揚鑣, 這也為后來的引進蘇-35風波埋下了第二個伏筆。

在空軍的要求和指導下, 蘇-27的國產化進程總體上一直保持著循序漸進的科學原則, 符合當時國內技術實力情況。 通過五個批次的殲-11制造過程, 國內基本完成了機體結構材料的國產化, 擺脫了對俄方原裝零部件的依賴。

在殲-11B項目上, 把重點放在了換裝國產航電和武器系統方面, 比如換裝全新國產平板縫隙雷達、先進的玻璃化座艙顯示界面、衍射式平視顯示器、導彈告警和自衛電子戰設備, 部分機體結構改用復合材料以減重, 整合霹靂-12中距空空導彈等等。 為了進一步加快研制進度以滿足空軍緊迫的換裝需求, 首批殲-11B繼續沿用成熟的AL-31F發動機, 后續批次再換裝國產渦扇-10“太行”發動機。


殲-11B成軍


換裝“太行”的殲-15艦載機


換裝“太行”的殲-10B

丟掉浮躁:自主發展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2007年, 殲-11B得以定型開始批量生產。 盡管殲-11B曾經遭遇雷達航電和發動機可靠性問題, 但是在空軍的不懈支持和航空工業人員的不斷努力下, 逐步徹底解決了難題。

獨立自主的道路絕不會一帆風順, 更何況是集現代航空工業之技術大成的重型戰斗機和大推力軍用渦扇發動機。 2012年底, 使用國產發動機的殲-11B機隊能夠成建制遠赴西北參加一年一度的“紅劍”對抗, 并在“金頭盔”對抗中取得了優異成績。

值得一提的是, 國內還完全自主突破了AL-31F核心零部件大修和生產工藝、導彈武器模擬訓練系統、國產導彈兼容模塊接口等俄方不愿轉讓的諸多技術, 使得蘇-27/30/殲-11機隊的戰斗力完全擺脫了被“卡脖子”的可能。 殲-11B和“太行”堪稱曲折的發展完善過程, 可以理解為對中國航空工業的一次鍛打和錘煉。 在這個過程中, 國內一大批新型技術項目也跟隨殲-11B等型號一并攻克難關, 并為殲-20、殲-31等新一代戰機提供了大量先進技術支撐。


對抗演習中的殲-11B和“太行”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通過蘇-27系列的引進,中國得以給襁褓中的殲-10用上成熟的AL-31FN,徹底扔掉了原本給殲-10準備的、性能和進度都落后無比的渦噴-15。殲-10試飛之所以相對順利,俄制發動機的功勞不能忽視。同樣,在殲-20進入原型機制造時,經過國產技術大幅改造的“AL-31F”發動機,撐起了殲-20試飛的步伐。不過我們也應注意到,國產發動機技術也早已迎頭趕上,這幾年來,幾百臺“太行”發動機和數百架殲-11B/BS在西太平洋、西部高原等地區,擔負著繁重的戰備值班任務。


攔截外軍戰機的海軍殲-11BH

無論如何,自從2004年最后一批蘇-30MK2重型雙座多用途戰機交付中國海軍航空兵之后,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里,中國再也沒有向俄羅斯采購一架戰斗機。許多人把這看成是中國航空工業的一次偉大勝利;隨著國內軍事網絡不斷發展普及,殲-20、殲-31兩型第五代隱身戰斗機驗證機先后試飛,這種勝利甚至一些人被視之為對俄羅斯航空工業的全面超越。這種軍事網路上普遍存在的情緒,給后來引進蘇-35時國內網絡輿論的不解和質疑埋下了最大的一個伏筆。(未完待續)


左AL-31F,右渦扇-10。引進和自主相結合,“兩條腿走路”


對抗演習中的殲-11B和“太行”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通過蘇-27系列的引進,中國得以給襁褓中的殲-10用上成熟的AL-31FN,徹底扔掉了原本給殲-10準備的、性能和進度都落后無比的渦噴-15。殲-10試飛之所以相對順利,俄制發動機的功勞不能忽視。同樣,在殲-20進入原型機制造時,經過國產技術大幅改造的“AL-31F”發動機,撐起了殲-20試飛的步伐。不過我們也應注意到,國產發動機技術也早已迎頭趕上,這幾年來,幾百臺“太行”發動機和數百架殲-11B/BS在西太平洋、西部高原等地區,擔負著繁重的戰備值班任務。


攔截外軍戰機的海軍殲-11BH

無論如何,自從2004年最后一批蘇-30MK2重型雙座多用途戰機交付中國海軍航空兵之后,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里,中國再也沒有向俄羅斯采購一架戰斗機。許多人把這看成是中國航空工業的一次偉大勝利;隨著國內軍事網絡不斷發展普及,殲-20、殲-31兩型第五代隱身戰斗機驗證機先后試飛,這種勝利甚至一些人被視之為對俄羅斯航空工業的全面超越。這種軍事網路上普遍存在的情緒,給后來引進蘇-35時國內網絡輿論的不解和質疑埋下了最大的一個伏筆。(未完待續)


左AL-31F,右渦扇-10。引進和自主相結合,“兩條腿走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