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老将廉颇并没那么神,导致赵国长平之战大败的责任就在他

廉頗身上的標簽不少, 諸如“負荊請罪”“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等, 但我想再給他貼上一個“名不副實”:公元前270年, 秦國進攻韓國, 軍隊駐扎在閼與(今山西和順縣一帶)。 趙惠文王問廉頗:“可救不?”廉頗說:“道遠險狹, 難救。 ”趙惠文王又問趙奢, 趙奢回答是:“兩強相遇勇者勝!”結果, “趙奢縱兵擊之, 大破秦軍。 遂解閼與之圍。 ”

還有一事, 也足以說明廉頗肚量并非大如海。 趙惠文王的孫子繼位后, 用樂乘取代廉頗。 “廉頗怒, 攻樂乘, 樂乘走。 廉頗遂奔魏之大梁。 ” 雖然《史記》里說廉頗“趙之良將也, 以勇氣聞於諸侯”, 只怕是太史公禮貌性點贊而已。

廉頗的最大戰績是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 帶領趙軍長驅深入齊境, 攻取陽晉。 問題是, 這個戰績發生在名將樂毅聯合秦、韓、魏、燕、趙五國之力伐齊期間, 總指揮是樂毅, 趙國在其中的權重并不大, 因而廉頗這個戰績的含金量也很有限。

評價廉頗軍事才能, 就不得不提長平之戰。 對于2300多年前, 秦、趙圍繞上黨郡歸屬, 展開的那場生死決戰——長平之戰, 現今流傳最廣、信眾最多的故事版本是, 戰爭期間, 趙王聽信秦國間諜散步的謠言, 罷免了主張打持久戰的老將廉頗, 換上紙上談兵的趙括, 結果趙國40萬精銳全軍覆沒。 姑且不論“長平之戰”發生前秦趙兩國經濟實力、社會動員能力、軍隊后勤保障能力等差距有多大,

也撇開趙國的風險評估、風險防控能力差及戰略決策失誤等不提, 單就廉頗軍事指揮能力而言, 恐怕也是“盛名之下, 其實難副”。

上黨郡最初是韓國的國土, 為奪取這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 秦國以名將白起為主帥, 率軍與韓國連續激戰三年, 奪城10余座、斬首五萬多, 最終切斷了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聯系, 使之成為一塊“飛地”。 到了公元前262年, 已絕望的韓王不得不向秦國屈服, 答應把上黨郡全部17城割讓于秦。 可當時上黨太守馮亭卻來了一個“將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 他跑到臨近的趙國, 愿意將上黨郡盡數獻給趙國。 趙王對這天上突然掉下的餡餅喜出望外。

于是, 公元前261年, 廉頗率領幾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接管上黨。

此舉激怒了秦國, 秦軍隨即向趙軍發起攻擊。 最初秦軍的最高指揮官并不是名將白起, 而是“左庶長”(秦國的中等爵位)王龁。 就是這個職務并不高、名氣并不大的王龁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 就從廉頗手中將上黨郡17座城全部奪了下來。

廉頗率領的趙軍被王龁趕出上黨后, 一路敗退到長平, 上黨的老百姓也跟著跑過來。 公元前260年四月, 一路如影隨形追過來的王龁便以此為借口進攻趙國, 廉頗“筑壘壁而守之”, 即在當地一片河谷地代修筑了東壘、西壘抵抗秦軍進攻。 “秦又攻其壘, 取二尉, 敗其陣, 奪西壘壁。 廉頗堅壁以待秦, 秦數挑戰, 趙兵不出。 ”許多描寫“長平之戰”故事中的廉頗“采取積極防御態勢與秦軍對峙”, 就是這么來的——哪是什么積極防御,

是你廉頗根本就不是人家對手, 迫不得已才以拖待變。

趙孝成王一看這也不是辦法, 廉頗始終不敢出戰, 國力消耗不起, 后勤保障也跟不上, 再加上“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 趙王這才以“趙括代廉頗”。 一聽趙軍換帥, 秦“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 王龁為尉裨將, 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 ”由此可見, 秦國對趙括態度比對廉頗重視多了。 這反而成全了廉頗。 否則, 廉頗哪有資格被人安排為“戰國名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