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驯鹿部队,二战中雪地作战的王者之师

1944年盟軍在挪威北部的進攻將德國軍隊從這一地區被趕走, 如果沒有蘇聯軍隊馴鹿營的作用, 這場進攻將會大打折扣。 當蘇聯成立時, 法律免除了遙遠北方的土著居民的征兵義務, 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不懂俄語, 也為了保持他們文化的完整性——維持他們的生活方式。 然而, 冬季戰爭期間, 蘇聯軍官很快意識到, 在這些偏僻而惡劣的環境中, 馴鹿牧人遠比蘇聯士兵更具有優勢。 而且, 當地動物比坦克等軍用車輛更適合地面運輸。

馴鹿可以拉出難以置信的重量——在雪橇上放置重達110磅的物資。

當多只馴鹿拉雪橇時, 可以拉650磅, 這樣軍隊就可以移動火炮和大量彈藥。 他們可以在8小時內滿載負荷行進20英里。 前三個陸軍馴鹿運輸小組(稱為“萊達”), 是在1941年蘇聯建立卡累利阿前線時組建的。 馴鹿軍隊最初只有1015頭馴鹿和77名牧民, 但到1942年, 增加到11015頭馴鹿, 15條狗, 1477人, 他們被分成了第14軍的五個營。 最初的族群來自科拉半島的薩米部落, 但馴鹿整體上是由不同的土著居民拼湊而成的。

為了到達他們應該開始訓練的地區,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得不徒步和乘坐火車行進1200多英里。 馴鹿一天只能走30英里, 每四天必須休息一天。 馴鹿不適應乘坐火車, 變得又病又餓。 當到達訓練地時, 它們處于虛弱的狀態, 有些馴鹿餓的逃跑。 隨著訓練的進行,

許多土著牧民對蘇聯士兵感到失望, 他們中的許多人不喜歡新部隊。 對馴鹿來說, 士兵們顯得無知, 缺乏和他們自己一樣的戰斗技能。 蘇聯軍官經常對牧民罵罵咧咧, 粗暴無禮。 兩派之間的關系很緊張。

俄羅斯指揮部早些時候決定將馴鹿群分成小群, 命令它們不要與其他小隊交流。 如果他們不服從命令, 或者企圖離開軍隊, 他們就會受到暴力威脅。 然而, 有幾個蘇聯軍官對土著很感興趣, 并試圖學習他們的語言。 俄國人在對付馴鹿和牧民時表現得很糟糕, 所以少數能夠很好地溝通的軍官成了整個鏈條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在Petsamo-Kirkenes進攻期間, 逃跑的德軍缺乏物資和設備, 但通過摧毀橋梁和封鎖道路, 他們設法保持領先于追擊者。

反過來, 蘇聯人則試圖以兩棲登陸搶在他們前面, 同時封鎖某些道路并向各個方向疏導。 這種貓捉老鼠的游戲貫穿整個過程。 然而, 蘇軍的一個主要優勢就是馴鹿。 它們能夠運送物資、受傷的士兵和重要裝備。 它們甚至可以在無法到達冰冷海岸的船只之間游來游去。 沒有他們的馴鹿營, 蘇聯軍隊可能永遠無法追上撤退的德國軍隊。

馴鹿人為馴鹿在進攻中的角色而自豪。 馴鹿遠比蘇聯的馬和裝甲車優越。 戰爭結束后, 馴鹿部隊隨后被遣散, 這些人拒絕再乘坐火車。 相反, 他們把大部分雪橇和裝備留在了挪威和俄羅斯邊境的帕斯維克河谷。 他們認為船是危險的, 所以他們步行繞著白海航行,

整整八個月后才回到自己的土地。 他們留下的馴鹿和當地的馴鹿混在一起。 這些頑強的動物今天仍然生活在這個地區, 帕斯維克河谷的馴鹿體重是挪威其他馴鹿的兩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