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韩国为什么老是抢中国的文化?

大約從本世紀初起, 隔壁鄰居韓國開始把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中國文化說成是他們的, 比如, 孔子是韓國的, 孫悟空是韓國的, 活字印刷也是韓國的等等。

照這個趨勢, 似乎過不了多久, 中國歷史就得重新書寫了。 不過, 這件事也得分兩面看。

一方面, 不排除國內某些媒體為了博眼球、賺流量, 道聽途說編造一些話題新聞, 韓國駐華大使館曾就此專門辟謠, 韓國一個小哥也特意拍了個視頻說明大多數韓國人都認為孔子是中國的。


孔子

另一方面, 此類消息也不是空穴來風, 韓國大使館也承認, 韓國國內確有學者發表過中國文化源于韓國的言論。

然而, 韓國官方的真實態度在平昌冬奧會八分鐘宣傳片中展露無遺。

作為一部展示韓國核心文化的宣傳片, 里面出現了活字印刷、古箏、水墨畫等眾多中國元素。 這說明, 就中國文化這事來說, 韓國官方否認的只是個別具體事項, 在另一些具體事項上, 則是支持的。

當中國網民指責韓國「剽竊」中國文化時, 大多數韓國人覺得很冤枉, 認為他們并沒有搶中國的文化。 在他們看來, 那些文化就是韓國文化的一部分。 當一個人裝睡, 你自然是無法叫醒的。 韓國人對自身文化迷之自信的背后, 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韓國很重視傳統文化

中韓交往歷史源遠流長

中韓兩國同為東亞文明古國,

交往歷史超過兩千年。 這種交往,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 是不對等的。 朝鮮半島一直處于被征服、被隸屬的境地。 朝鮮半島以儒家文化為主, 主要使用漢字。

直到1443年, 世宗大王創立了28個字母的韓文, 韓國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文字。 但韓字當時并不是為了全面替代漢字而創造的, 只是用來編纂那些國家機密文書或標榜王朝正統性的書籍等, 其他大多數書籍仍然是用漢字編纂的。

從這一點來說, 中韓文化實際上是師父和徒弟的關系。 只不過, 這個徒弟過去一直對師父不大服氣, 現在終于表現出來了。 此消則彼長, 韓國人這么做, 與我們中國人自己也有關系。


世宗大王雕像

中國自身對歷史文化不夠重視

中國人自己認為有五千年的燦爛文化。

但細究的話, 我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 都曾不同程度地摧殘過中華文化。

這種行為, 從先秦到近代, 幾乎從沒斷過。 特別是滿清統治期間。 在韓國人看來, 中華文化從那時候就斷根了。 因為韓國歷史上一直認為遼河流域是他們的領土。 滿族在他們眼里就是蠻夷。

從當時韓國、日本的一些書籍看, 他們以四點判定漢唐中國文化已經淪喪。 此四點分別是喪禮用樂, 崇拜佛陀和關公而不是孔夫子, 男女無別、內外不分, 經商之道盛行。

所以, 滿清之后, 韓國人認為中華文化轉移到了韓國, 一直到今天, 「明亡之后無中國」的論點在韓國學界很有市場。 韓國(包括朝鮮)的傳統服裝, 依然是沿襲了明朝的風格。

而中國最為世界所熟悉的代表性服裝, 則變成了產生于近代的「旗袍」。


朝鮮傳統服裝

五四運動和建國后的歷次運動, 更是將許多傳統文化一棒打死。 當我們在紛紛揚棄所謂的「糟粕」時, 昔日中華文化的旁支則全盤接納。 所以, 難怪韓國人認為, 他們才是中華文化的正統。

中國國內實際上也流行著這樣一種觀點, 即韓國、日本、臺灣地區的中華傳統文化在某些方面保存的比中國大陸好。

韓國經濟發達后想做文化巨人

盡管韓國早就判斷他們繼承了純粹的中華文化, 那為什么到近些年才冒出來呢。 最重要的是韓國現在有錢了。 經過戰后四五十年的發展, 韓國目前已經跨入發達國家行列。

當經濟上成為巨人后, 韓國人當然需要文化上具備相應的自信。

上個世紀90年代初, 韓國文化部制定了《文化發展十年計劃》, 推動韓國文化與世界接軌。 在「世界化」的過程中, 就出現了我們經常看到的搶中國文化的現象。

這一點, 其實也好理解。 當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之后, 也對中國動起了心思, 先是以吞并琉球、侵略臺灣做試探, 驗出大清朝的實力果斷入侵。 以日本當時的想法, 整個東亞都是他們的, 包括文化。


明治天皇

韓國崛起的時間晚了點, 軍事入侵基本不可能了, 就在文化上動腦筋。 所以, 這幾年韓國人除了搶中國文化, 還把搶來的文化國際化,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申遺」, 以此作為走向文化強國的捷徑。

為強國尋求文化支撐

無論是朝鮮還是韓國, 骨子里都有一種做大國的夢想。在發展大國文化的過程中,中國就成為一個繞不開的存在。

為了在文化上不被中國矮化,韓國否認了世界公認的「箕子朝鮮」說,也否認了《史記》中關于朝鮮的記載,而是搬出了太陽神的庶子「檀君」,一下子把自己的歷史考證到比中國多了約一千年。


傳說中的「檀君」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蘇聯社科院編的《世界通史》因為沿用了中國等國家關于朝鮮的歷史劃分,激起了朝鮮歷史學博士、教授金熙亨等人的強烈抗議。

這位金教授甚至從中國學者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中關于「鐵字的古字是銕,是東方夷族首先發明的冶鐵術」一句話,就認為是古朝鮮發明了冶鐵術,可算作搶中國文化的先祖了。

最近這些年,韓國文化的確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韓流」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這種現象肯定會進一步激發韓國人的文化自信。可以預見的是,自信的韓國人還會在文化領域跟中國人搶東西,我們怎么辦?


韓國宗廟祭禮

克服傲慢情緒,加強對韓國的研究

不可否認的是,當我們談論韓國搶中國文化的現象時,很多時候或多或少帶有一種傲慢的偏見。這種傲慢有時妨礙了我們對韓國的正確認知。或者說,除了傲慢引發的跟風和憤怒,我們對韓國其實并不了解。

比如,引起熱評的有關韓國搶我們端午節的消息,事實上,江陵端午祭在韓國也有著上千年歷史,而且除了時間上相近,雙方祭祀的由頭和內容完全不同。如果能多了解一點,也就不會鬧出此類烏龍。


江陵端午祭

令人尷尬的是,中國政府直到近些年才重視起來。更尷尬的是,中國的端午節,是在韓國的「江陵端午祭」之后才成功「申遺」。事實上,在保護傳統文化方面,韓國人走在了我們前面。承認這一點,遠比沒來由的憤怒更加重要。

其次,以我為主,不被帶節奏

盡管韓國是經濟發達國家,但無論從哪一方面看,中韓都不是同一重量級。對于中韓之間的文化糾紛,無論是媒體故意「標題黨」挑事也好,還是韓國的確是有實際行動也罷,中國都沒必要太上綱上線。

套用一句話,認真,你就輸了。

文化不像專利,它不具有排他性。「中華文化圈」講的就是文化輻射力,如果太計較是誰首先發明的這類事,就喪失了文化本身應具有的意義。打個比方,都知道活字印刷是中國發明的,那韓國人用在了宣傳片中,我們難道還要找他收費不成?

作為一個世界公認的大國,我們應該保持應有文化自信,致力于做好自己在文化建設方面的工作。對于類似韓國這樣的文化「挑釁」,不要像炮仗一樣一點就炸,多點耐心和信心。


韓國拔河申遺成功

須知,真正的自信,從來不是靠打嘴仗建立起來的

骨子里都有一種做大國的夢想。在發展大國文化的過程中,中國就成為一個繞不開的存在。

為了在文化上不被中國矮化,韓國否認了世界公認的「箕子朝鮮」說,也否認了《史記》中關于朝鮮的記載,而是搬出了太陽神的庶子「檀君」,一下子把自己的歷史考證到比中國多了約一千年。


傳說中的「檀君」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蘇聯社科院編的《世界通史》因為沿用了中國等國家關于朝鮮的歷史劃分,激起了朝鮮歷史學博士、教授金熙亨等人的強烈抗議。

這位金教授甚至從中國學者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中關于「鐵字的古字是銕,是東方夷族首先發明的冶鐵術」一句話,就認為是古朝鮮發明了冶鐵術,可算作搶中國文化的先祖了。

最近這些年,韓國文化的確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韓流」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這種現象肯定會進一步激發韓國人的文化自信。可以預見的是,自信的韓國人還會在文化領域跟中國人搶東西,我們怎么辦?


韓國宗廟祭禮

克服傲慢情緒,加強對韓國的研究

不可否認的是,當我們談論韓國搶中國文化的現象時,很多時候或多或少帶有一種傲慢的偏見。這種傲慢有時妨礙了我們對韓國的正確認知。或者說,除了傲慢引發的跟風和憤怒,我們對韓國其實并不了解。

比如,引起熱評的有關韓國搶我們端午節的消息,事實上,江陵端午祭在韓國也有著上千年歷史,而且除了時間上相近,雙方祭祀的由頭和內容完全不同。如果能多了解一點,也就不會鬧出此類烏龍。


江陵端午祭

令人尷尬的是,中國政府直到近些年才重視起來。更尷尬的是,中國的端午節,是在韓國的「江陵端午祭」之后才成功「申遺」。事實上,在保護傳統文化方面,韓國人走在了我們前面。承認這一點,遠比沒來由的憤怒更加重要。

其次,以我為主,不被帶節奏

盡管韓國是經濟發達國家,但無論從哪一方面看,中韓都不是同一重量級。對于中韓之間的文化糾紛,無論是媒體故意「標題黨」挑事也好,還是韓國的確是有實際行動也罷,中國都沒必要太上綱上線。

套用一句話,認真,你就輸了。

文化不像專利,它不具有排他性。「中華文化圈」講的就是文化輻射力,如果太計較是誰首先發明的這類事,就喪失了文化本身應具有的意義。打個比方,都知道活字印刷是中國發明的,那韓國人用在了宣傳片中,我們難道還要找他收費不成?

作為一個世界公認的大國,我們應該保持應有文化自信,致力于做好自己在文化建設方面的工作。對于類似韓國這樣的文化「挑釁」,不要像炮仗一樣一點就炸,多點耐心和信心。


韓國拔河申遺成功

須知,真正的自信,從來不是靠打嘴仗建立起來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