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天宫二号传来捷报,我国再破一项世界纪录,3000万年误差不足1秒

7月25日, 據《科技日報》報道, 世界首臺太空運行的冷原子鐘已經在軌近2年時間。 這臺冷原子鐘由我國中科院牽頭負責的, 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在天宮二號上開展的14項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之一, 于2016年9月25日伴隨著天空二號成功升入太空, 順利的在軌運行。 如今, 它在軌運行的22個月期間, 沒有出現任何故障, 完成了全部既定的在軌測試任務。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我們的計時方式從自然鐘、古老的擺輪鐘, 逐漸發展出機械鐘、石英晶體鐘。 而現代科學技術中原子物理學和射電微波技術的發展,

推動了原子鐘的誕生, 讓科學家們擁有了更加精確的計時工具。 1967年, 第13屆國際計量大會將時間“秒”重新進行了定義, 規定“1秒為銫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所持續的時間”。 這一規定的出現, 不僅讓“秒”這個概念得到了全球性的統一, 也讓原子鐘的精度不斷得到革新與突破。 而激光冷卻原子技術的出現與發展, 使得原子溫度能將至絕對零度附近, 讓原子能級躍遷頻率盡可能的不受到外界干擾, 讓冷原子鐘的精度可以更進一步。

此次天宮二號捷報傳來, 我國獲得的相關成果作為亮點文章刊登在了《自然·通訊》上, 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 這一冷原子鐘裝置, 不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冷原子鐘的在軌運行,

更是再次打破一項世紀紀錄。 它將目前人類在太空的時間計量精度提高了1到2個數量級, 創造了3000萬年誤差不足1秒的新紀錄。 與地面實驗室環境不同, 太空中無論是空間還是能源供應都是有限的, 這令許多大型、高能耗設備無法運行, 也使得太空中冷原子鐘的精度長時間得不到新的突破。 此次我國冷原子鐘能夠長時間在軌運行, 并創造了新的精度紀錄, 將讓我國可以發展出更高精度的導航定位系統, 同時也能對基本物理原理開展驗證實驗。

而據德國社報道, 杜塞爾多夫大學原子物理學家斯蒂芬·席勒等國際同行也對我國取得的這一成就進行了高度評價, 他們認為我國在天基冷原子傳感器的研究,

已經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 《自然·通訊》雜志的審稿人更是贊揚稱, 在過去的20年里很多人都在努力把冷原子鐘送入太空, 但是最終是由中國人做到了, 這一成就是驚人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