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春风不度玉门关”人人都会背,玉门关背后故事却鲜有人知

(文/周帆 作者系鄭州大學文學碩士, 配圖來源于網絡)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一千古流傳的名句人人耳熟能詳, 而且大多數人也能說出個邊塞詩的名堂來。 但是除了這歸類以外, 鮮有人知這玉門關究竟指的是哪里——邊塞, 這個籠統的概念綿延千里, 在這里有怎樣的故事, 為什么春風都無法吹到這個荒涼的城關?絕大多數人都不知曉。

讀唐詩多一些的同學都知道, 有相當一部分唐詩中都出現過“玉門關”——岑參的《玉門關蓋將軍歌》中寫道:“玉門關城迥且孤, 黃沙萬里白草枯。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一句出自王昌齡《從軍行》;戴叔倫《塞上曲》:“愿得此身長報國, 何須生入玉門關。 ”;詩仙李白的詩中也曾出現過玉門關, 就是那首《關山月》中著名的“長風幾萬里, 吹度玉門關”。

那么為什么如此多的詩句中都提到了玉門關呢?雖沒有細算過, 但是這種頻率大概可以排到唐詩里面地名的前三了吧。 玉門關到底在哪里?以如今的地圖來標注, 是在甘肅省玉門市的赤金鎮, 早在西漢武帝時期, 赤金這里就已經設置了關卡, 名曰玉門關。

自古以來玉門關就是我國西域的重要關卡, 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關卡, 因為它所守護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絲綢之路。 當時西域通商有南北兩關, 一是玉門關, 另一個就是陽關(“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句詩寫的就是陽關)。 可以說玉門關在古代就是中國西邊的門面工程。

但是即便是這樣一個重要的關隘, 還是無法避免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荒蕪。 無論是漢代還是如今, 玉門關所在的地方都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苦寒之地。 王之渙之所以說“春風不度玉門關”,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這里的環境實在是過于惡劣, 黃沙遍地, 荒無人煙, 草木不生, 連野生動物都很罕見。

在這樣的環境下無論如何都無法長期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 李世民就曾寫過一首《飲馬長城窟行》, 詩中曾經就邊地景色進行了一番描寫:“塞外悲風切, 交河冰已結。 瀚海百重波, 陰山千里雪。 ”顯然這首詩描述的是寒冬時節的邊塞之景,

河水凍結, 氣溫極低, 加上凜風呼號, 簡直是一處人間地獄。 《玉關寄長安李主簿》一詩中寫道:“玉關西望堪腸斷, 況復明朝是歲除。 ”, 駐守在這里的官兵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既然和軍隊有關, 那么自然而然地, 在“玉門關”出現的詩中, 所展現的也多是對戰爭的描寫或是豪情壯志的誓詞。 但是這種豪邁之情并不是長以往之的, 邊塞詩的一大特點就是詩詞的內容會隨著國家的命運而動搖。 唐朝最大的動蕩自然就是安史之亂, 以安史之亂為界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邊塞詩和玉門詩的風格變化。

在安史之亂前, 玉門詩中飽含熱情與得意。 比如之前提到的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詩即便是完全不了解背景的人也能讀出一番凌云壯志, 昂揚豪情來。 一句“不破樓蘭終不還”將那些遠赴西域駐守作戰, 保家衛國亦或開疆拓土的熱血男兒的心境體現的淋漓盡致。

竇威的《出塞曲》中寫道:“匈奴屢不平, 漢將欲縱橫。 看云方結陣, 卻月始連營。 潛軍度馬邑, 揚旆掩龍城。 會勒燕然石, 方傳車騎名”就把這種情緒徹底宣泄了出來。 還有虞世南的《從軍行二首其一》一詩所描述的“劍寒花不落, 弓曉月逾明。 凜凜嚴霜節, 冰壯黃河絕。 蔽日卷征蓬, 浮天散飛雪。 全兵值月滿, 精騎乘膠折”, 更是體現出邊關將士們不畏艱險與荒涼的環境作斗爭, 不服輸不退縮的精神。

然而安史之亂后, 唐朝的實力被大大削弱,

不僅軍隊士氣低落, 連文學作品中也彌漫著一股憂愁。 國力的衰退必然導致邊疆不穩, 玉門關的閘門作用一度失效, 屢戰屢敗, 邊關小鎮盡落敵手。 戎昱的《苦哉行五首之五》就有如下描寫:“出戶望北荒, 迢迢玉門關。 生人為死別, 有去無時還。 漢月割妾心, 胡風凋妻顏”。 往昔的壯志高昂已經不復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厭戰情緒和離別思愁, 多少有志男兒最終隕落沙場, 尸骨都不得回鄉下葬。

所以“玉門關”在古代詩歌說反復出現, 并非偶然。 它并不是單純的一個地名, 或是一個關卡, 它所指代的是歷史背景下的局勢演遷。 同時也是一個戰爭殘酷的娑影,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不想立功業的士兵同樣也不是好士兵。

無論在哪個年代,從軍出征都意味著要舍家眷離家鄉,與日月星辰為伴,這樣的孤苦也只是為了一朝功成,榮歸故里。“玉門關”或許是一方寒土,但它涼不了中華男兒的熱血方剛。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是這么寫的:“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雖然詩中沒有玉門關的字樣,但是很完整地體現了戍邊士兵每到黃昏時分倍加思鄉的心情。

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有那些默默無名但是為人民的安全付出著血淚與汗水,不顧自己的安危,舍棄心愛的妻子孩子,駐守邊關,只為百姓的安居樂業。“玉門關”如今已不再是祖國的邊關,但繁榮昌盛的中國依然還有無數邊防戰士在忍受著寂寞、寒冷、炎熱和傷痛。“玉門關”已成往事,但還有無數個玉門關在日夜守護著我們。玉門詩如今已是往事,但新時代的玉門詩恰恰應該是由我們去譜寫和銘記的。在我們享受每一刻的安寧與幸福時,都有人在替我們負重而行。

無論在哪個年代,從軍出征都意味著要舍家眷離家鄉,與日月星辰為伴,這樣的孤苦也只是為了一朝功成,榮歸故里。“玉門關”或許是一方寒土,但它涼不了中華男兒的熱血方剛。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是這么寫的:“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雖然詩中沒有玉門關的字樣,但是很完整地體現了戍邊士兵每到黃昏時分倍加思鄉的心情。

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有那些默默無名但是為人民的安全付出著血淚與汗水,不顧自己的安危,舍棄心愛的妻子孩子,駐守邊關,只為百姓的安居樂業。“玉門關”如今已不再是祖國的邊關,但繁榮昌盛的中國依然還有無數邊防戰士在忍受著寂寞、寒冷、炎熱和傷痛。“玉門關”已成往事,但還有無數個玉門關在日夜守護著我們。玉門詩如今已是往事,但新時代的玉門詩恰恰應該是由我們去譜寫和銘記的。在我們享受每一刻的安寧與幸福時,都有人在替我們負重而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