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研发超级武器对抗美国?普京打造俄版硅谷创新军工黑科技

在如今美俄軍事競爭和對峙的日漸升級的形勢下, 處于資源劣勢一方的俄羅斯在軍工科技領域采取“四兩撥千斤”的策略, 期望以此對美國能“彎道超車”。 近期俄羅斯大力宣傳的6大“超級武器”, 就包含了俄軍通過建立對美不對稱技術優勢來彌補自身作戰能力短板的用心。

然而, 仔細審視俄軍推出核動力巡航導彈、高超音速武器和激光武器等“超級武器”, 便不難發現這些裝備的概念構想和研發仍是基于冷戰時代的“老本”, 罕有運用新興科技理念的創造。 在新科技元素“缺位”的背后, 則是俄羅斯“后冷戰時代”科技發展乏力的現實。


圖為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

不過, 俄羅斯政府近期終于對這一現象有所警覺, 并開始采取措施提振科技發展。 據美國“防務一號”網站報道稱, 俄政府認為, 近年來, 美國和中國在無人系統和人工智能等領域投入大量科研資源, 取得了若干重要的技術突破。 相比之下, 錯過搶占科技高地“風口”的俄羅斯, 在技術和科研環境方面都被中美遠遠超過。 同時, 在未來可供支配的科研資源和資金方面, 俄羅斯的“底牌”也遠較其他國家為少。 在“硬件”難以與中美匹敵的情況下, 俄羅斯轉而尋求從科研機構和平臺的建設入手, 試圖通過組織和人才的“軟件”優勢來競逐未來軍工科技的高峰。


圖為俄航空企業正在組裝軍機

今年3月, 俄羅斯國防部就與教育和科學部、俄聯邦科學院一道, 制定了發展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10項科技發展計劃, 力圖在教育和科研機制層面提振俄羅斯的科研能力。 在10項發展計劃中, 包括有建立軍事創新綜合體“時代”科技城、國家人工智能中心, AI國家實驗室和“大數據聯盟”等新型科研機構, 以集中相關領域科研人才和研發能力的計劃。 也有在國家層面增設相應的高等教育專業, 發展專家培養體系, 并對其他領域(如兵器、航空等傳統軍工產業)的技術專家進行新科技知識“二次教育”的計劃。 此外, 俄國防部還將組織新技術科研路徑的“兵棋推演”, 以及規劃未來技術發展的國家級研討-評審機制,

以減少科研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方向失誤和成本損耗。


圖為俄羅斯總統普京

在這10項計劃中, 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建立名為“時代”科技城的軍事創新綜合體的計劃。 據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網站報道稱, 這個由普京本人推動建立的“時代”科技城, 將建在位于黑海之濱的度假勝地阿納帕, 計劃在其中建立18個裝有約800臺先進設備的實驗室, 同時建有多個裝備測試平臺和生產設施。 這座被稱為“軍事創新綜合體”的科研基地將整合目前處于分散狀態的新興技術專業, 使得來自網絡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自動化、新能源和航天等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一個統一的科研體制內工作, 共享科技思維方式和成果。 “時代”科技城還將打破部門和體制的界限,

計劃無差別吸納來自軍隊、軍工產業、科研機構和高校以及私營科技公司的約2000名科技人才, 充分“挖掘”俄羅斯的科技人才潛力。 為吸引人才, 科技城還將建有生活條件優渥的高檔公寓和生活服務設施, 并為這里的科研人員提供優厚的待遇。


圖為普京視察位于烏拉爾地區的軍工企業

正如一些美國媒體評論的那樣, 俄羅斯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科技計劃, 是希望打造俄羅斯版的“曼哈頓工程”和“硅谷”, 通過大量集中科技資源和科技人才, 整合形成交叉學科科技路徑的方式, 來以較低的成本與美國的軍工科研產業競爭。 俄政府認為, 整合和集中多種新興科技產業的研究人員, 將提高俄羅斯的科研創新能力。

而“時代”科技城和其他科研機構將研究、試驗和生產部門整合在一起的體制, 則有望提高俄羅斯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換言之, 俄軍希望在短時間內創造在無人系統、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大量科技成果, 將其集中投入使用, 最終形成具有對美優勢的新一代“超級武器”。 此外, 俄政府也期待著來自不同體制和學科背景的人才的集聚, 能為俄羅斯創造一些前所未有的“黑科技”的火花。


圖為俄軍裝備的“鎧甲S1”防空系統

雖然俄羅斯強化科研“軟件”來提振科技能力的思路頗為新穎, 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挑戰。 事實上, 整合跨學科人才的科研-生產綜合體并非俄羅斯的創新, 而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俄羅斯軍工-科技綜合體運行多年的既有體制思路。 然而,這種適合于傳統軍工產業的組織形式是否符合新興產業的發展特征,尚有待時間的檢驗。同時,科研-生產綜合體機制固然對于集中科研能力和提高成果轉化率有所裨益,但終究是一種用于提高績效的管理組織模式,并不能彌補俄羅斯在基礎科學上的資源投入短板。據美媒估計,俄羅斯能夠投入軍工科技的財政資源不及美國的十分之一。在資源投入的巨大鴻溝面前,創新的組織形式或可為俄羅斯爭取一些局部科技優勢,但恐難扭轉美俄在軍事科技領域的總體實力差距。(文/馬騏騑)

然而,這種適合于傳統軍工產業的組織形式是否符合新興產業的發展特征,尚有待時間的檢驗。同時,科研-生產綜合體機制固然對于集中科研能力和提高成果轉化率有所裨益,但終究是一種用于提高績效的管理組織模式,并不能彌補俄羅斯在基礎科學上的資源投入短板。據美媒估計,俄羅斯能夠投入軍工科技的財政資源不及美國的十分之一。在資源投入的巨大鴻溝面前,創新的組織形式或可為俄羅斯爭取一些局部科技優勢,但恐難扭轉美俄在軍事科技領域的總體實力差距。(文/馬騏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