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鲜为人知的T-34附加装甲型坦克 被德军“88炮”强行终止

T-34中型坦克在定型之后, 立刻開始批量生產。

在第一年里, 坦克進行了很多修改, 以簡化生產環節。 1941年T-34坦克發生了很多變化, 比如1941年3月, 更換了更強的F-34主炮, 替換了之前的L-11。 在加強火力的同時, T-34也在加強裝甲防護能力, 由于種種原因, 加強裝甲的措施只有一部分得以在生產型上實現。 本文要介紹的就是1941年到1943年間, T-34坦克進行的加強裝甲防護的各種嘗試。

1941年春, 蘇聯坦克研制開始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除了對早期的T-26和T-28進行升級之外, 設計師還完成了KV-1加強型和KV-2樣車的研制工作。 促使這些新型坦克誕生的原因是1941年3月蘇聯情報部門獲得了德國新型坦克的情報,

V號和VI號重型坦克配備75mm主炮, 可以擊毀蘇聯新的重型坦克。

1941年3月15日簽署的蘇聯部長會議和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548-232號法令, 要求5月1日前制造兩輛KV-1和KV-2的加強裝甲型, 并要求在6月1日前開始為已經服役的兩種重型坦克加裝附加裝甲。

這是1941年6月13日獲得批準的183廠T-34炮塔設計圖, 在炮塔上增加附加裝甲。 1941年4月1日~21日, 使用波蘭陸軍裝備的wz.36博福斯反坦克炮, 以及1937型45mm反坦克炮、1930型76mm坦克炮對這種炮塔進行射擊。 炮塔前部顯著增強, 可以承受76mm炮彈的直接命中。

不過車體的附加裝甲安裝方案被否決了, 理由是結構過于復雜, 工序浪費時間。 在設計圖中, 建議車體和炮塔前部裝甲從45mm增加到60mm,

尾部裝甲從20mm增加到30mm。 因為他們已經知道45mm厚的裝甲無法保證防御45mm穿甲彈。 新的改進型被成為A-43, 這種設計后來成為T-44(A-44)標準。

序列號為811-28的T-34坦克, 就是接受審查的兩輛樣車之一。

1941年6月, 增強裝甲型的T-34樣車完工。 在原始的裝甲上安裝螺栓, 并固定新的附加裝甲板。 炮塔四周都被附加裝甲覆蓋, 車體前部也有附加裝甲。 附加裝甲容易制造, 在損壞后也能夠快速更換。 新增加的裝甲總重量為1050千克。

根據蘇聯高層的命令制造了兩輛T-34樣車, 第一輛序列號為0618-7, 這是一輛1940年型T-34, 配備L-11主炮。 另一輛序列號為811-28, 1941年型T-34, 配備F-34主炮。 安裝這些附加裝甲, 需要120~140個工時。 為了驗證附加裝甲對坦克機動性的影響, 又改裝了序列號為311-25-3的第三輛樣車, 該車全重為28.5噸,

在1941年上半年進行了測試, 總行駛歷程達到1697千米。 盡管沒有任何特殊的問題, 但普遍反映由于車體前部過載, 在崎嶇路面上行駛會出現“栽頭”的現象。

附加裝甲厚度為13mm, 就是BT-7快速坦克的主裝甲。 人們認為是突然爆發的戰爭中止了T-34附加裝甲計劃的看法其實是錯誤的, 因為這樣的附加裝甲其實還是有很多問題。 螺栓固定方式顯然并不可靠, 如果附加裝甲被一發炮彈擊中, 就會脫離坦克, 而且這樣的安裝方式過于復雜。 最后設計師決定將附加裝甲直接通過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坦克上。 同時意識到附加裝甲并沒有覆蓋車首裝甲最薄弱的地方——駕駛員艙口和前向機槍射口。

1941年7月, 183廠的計劃被駁回。 T-34不能像KV-1一樣安裝更厚的裝甲,

T-34繼續裝備45mm厚的裝甲。 1941年秋季, 通過戰場繳獲的德國坦克和反坦克炮證實蘇聯有必要加強T-34坦克的裝甲。 德軍普遍裝備的Pak 38反坦克炮可以在700米擊穿T-34坦克, 德軍甚至用leFH 18型105mm輕榴彈炮對付T-34。

1941年12月25日, 蘇聯部長會議第1062號決議, T-34中型坦克和T-60輕型坦克增強裝甲的方案。

1941年11月中旬, 112廠進行了一次技術會議, 并將會議結論提交坦克工業人民委員會。 1941年12月25日, 斯大林簽署了蘇聯部長會議第1062號決議, 從2月15日開始, T-34將配備60mm厚的正面裝甲。

炮塔兩側和后部焊接附加裝甲的T-34坦克。

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高爾基112廠、下塔吉爾183廠, 開始與1942年初生產各不相同的T-34坦克。 183廠的T-34安裝六邊形炮塔, 采用了A-43的部分設計, 斯大林格勒和112廠的炮塔相同, 但車體有所差異。

被德軍擊毀的183廠附加裝甲型T-34坦克。

183廠決定以自己的方式來完成1062號決議, 根據1942年1月3日的決定僅僅增加車體正面的裝甲, 通過焊接15mm厚的裝甲來加強車體正面的防護性能。 由于炮塔為鑄造型, 考慮到52mm厚的鑄造裝甲相當于45mm厚的軋制裝甲, 于是增加炮塔裝甲的傾角, 以達到60mm的等效厚度。

112廠則在車體前部、炮塔前部和部分側面焊接15mm厚的附加裝甲。 不同于183廠的大塊裝甲板, 112廠的附加裝甲都是利用小塊裝甲板拼接的。

斯大林格勒廠在車體前部和部分炮塔增加了附加裝甲, 并改用焊接的炮塔。

1942年斯大林格勒廠制造的T-34附加裝甲型。

1942年2月10日, T-34附加裝甲型的生存被推遲。 3月10日起, 生產車體前部加厚的坦克車體和焊接了附加裝甲的炮塔。 4月1日起,附加裝甲將被更厚的一體化裝甲所取代。然而在戰局緊迫的1942年2月,顯然不應該考慮裝甲的厚度問題。由于生產超負荷以及焊工的缺乏,坦克廠根本無法保證T-34配備了60mm厚的裝甲。

112廠制造的T-34附加裝甲型。

看起來是個整體的附加裝甲,其實是為了覆蓋下層零碎焊接裝甲的蓋板。1942年由于車體正面焊接的附加裝甲過于細碎和凌亂,工人不得不再焊接一層蓋板。

1942年夏末,T-34坦克裝甲增強的方案結束。這是因為前線的德軍越來越多地使用新型彈藥,主要是聚能破甲彈。1941年底,德軍首次在坦克上使用這種炮彈,1942年初開始大量裝備。這種新型炮彈顯著增強IV號中型坦克和III號突擊炮的穿甲性能。根據蘇聯數據,1000米外的這種炮彈就能夠擊穿45mm厚的裝甲。

1942年9月12日,112廠舉行了有關德軍新型彈藥的防護專題會議,有專家建議在附加裝甲與主裝甲之間增加間隔,用來提高防護能力。而需要增加多少間隔,則需要通過具體的實驗來驗證。

1942年9月25日至10月9日,蘇軍進行了大量實驗,測試T-34坦克和車體上各種距離的附加裝甲。結果顯示如果沒有間隔10mm和20mm的附加裝甲都無法抵擋蘇聯76mm火炮和德國IV號坦克的KwK L/24火炮。而厚度為5mm和20mm的裝甲在距離主裝甲425~480mm時,可以有效防御敵方炮彈。然而試驗結果也證明,不安裝附加裝甲時,T-34反而能更好抵御破甲彈。而且這種附加裝甲只要被兩三發小口徑炮彈擊中就會脫落。

1942年10月,112廠決定在T-34坦克上安裝的附加裝甲模型。這種附加裝甲厚達20mm,全部覆蓋在車體和炮塔上,車重增加太多,而且制造非常麻煩。坦克側面增加了裙板,可以向上翻起,用來進行日常維護。

這些裝甲內部有特殊支架,用來作為支撐。附加裝甲有五種方案,分別有不同的厚度和防護等級。T-34安裝這種附加裝甲后,戰斗全重為31.8~32.19噸,而沒有附加裝甲的T-34為28.63噸。在方案中,還有改變車體兩側傾斜角度的方案,但沒有制作模型,因為戰爭期間不可能對T-34坦克生產線進行修改。

經過討論之后,專家認為20mm厚的附加裝甲確實可以更好保護坦克,但重量增加太多,最后決定采用16mm厚的裝甲。并采用兩種方案,一種全重增加2622千克,保護車體和炮塔。

這是另一種方案,炮塔不安裝附加裝甲,全重只增加1833千克,而且這種方案只用了10mm厚的裝甲。1942年11月19日,向斯大林提交了一份報告,建議建造46輛第一種方案的T-34-23附加裝甲型坦克,建造23輛在第二種方案的T-34坦克。 1942年12月7日該報告獲得斯大林批準,并簽署了第2594號決議。根據該命令,112廠1943年3月1日生產了指定數量的附加裝甲型坦克。

這輛隸屬于第41坦克旅的T-34附加裝甲型坦克,屬于第二種方案,炮塔號為232,它的車體上方被一枚75mm穿甲彈擊穿,坦克全毀。

所有附加裝甲型坦克裝備給第139和第198坦克團,根據1943年6月9日紅軍裝甲和機械化部隊指揮官第64號命令,這些坦克被運往前線進行實戰檢驗。這些坦克被編入第5坦克軍第41坦克旅和第25坦克軍第111坦克旅。第139坦克團分別裝備21輛和11輛兩種附加裝甲方案的T-34坦克。第198坦克團分別裝備2輛和12輛兩種附加裝甲型,以及18輛標準型T-34。

這是安裝第一種附加裝甲的T-34坦克,炮塔號為100,它被一枚88mm炮彈擊毀。

在前往集結地點的行進途中,行走裝置和發動機暴露出許多缺陷,這些問題并沒有在T-34標準型坦克上出現。主要表現在松軟地面行駛性能的惡化,附加裝甲內部堵塞了大量污垢。總體來說附加裝甲的性能不會受到影響。

炮塔號為111的T-34第一種附加裝甲方案,被一枚88mm炮彈擊毀。

1943年7月25日至8月8日,T-34附加裝甲型坦克參戰。第41坦克旅出動89輛T-34坦克和10輛英國“瓦倫丁”坦克。7月28日開始交火,德軍使用坦克、反坦克炮和自行火炮對該旅進行還擊。該部隊以損失7輛附加裝甲型T-34的代價,并占領了德軍陣地。事實證明附加裝甲可有效防御75mm破甲彈,卻無法抵御德軍更加常用的75mm穿甲彈。更糟糕的是,德軍開始裝備Pak 43/41型88mm重型反坦克炮,第二天,第41坦克旅就遭到嚴重損失。

炮塔號321的坦克盡管有前部附加裝甲,依舊正面被75mm穿甲彈擊毀。

戰斗中,第41坦克旅行軍35千米,成功完成任務。但是附加裝甲型坦克受到了嚴重損失,兩種附加裝甲方案的T-34坦克,分別只有2輛和5輛安全返回。其余14輛全毀,5輛需要大修,6輛需要中修。第111坦克旅5輛附加裝甲型坦克安全返回,相對損失較小,但有2輛全毀,2輛需要大修(都是第二種方案),5輛需要中修(有1輛第一種方案)。

這輛炮塔號222的坦克被地雷炸毀,戰斗中有4輛坦克被地雷炸毀,另有一輛被迫擊炮擊毀,還有2輛被燃燒瓶擊毀。

通過對損失的反洗,結論對附加裝甲型坦克非常不利。75mm穿甲彈擊中37次,其中車體側面16次,擋泥板5次,車體前方6次,炮塔10次。Pak 43/41的88mm炮彈擊中15次,車體側面7次,擋泥板3次,車體前方2次,車體尾部2次,炮塔1次。總計車體被擊中23次,擋泥板8次,坦克需要增加兩側防護的想法確實沒有錯誤,但是這種附加裝甲對于75mm和88mm穿甲彈完全無效。

戰斗中被蘇軍繳獲的德國Pak 43/41型88mm反坦克炮。

1943年9月25日的一份報告總結了T-34附加裝甲型坦克的戰斗結果,盡管附加裝甲可以為T-34提供更好的防護,但鑒于當時蘇軍的重型坦克都無法抵御Pak 43/41的炮彈,因此112廠制造的T-34樣車是最后一次蘇軍大規模使用附加裝甲型坦克的戰例。盡管附加裝甲的研究工作并沒有停止,但戰爭期間他們再也沒有制造過原型車。

4月1日起,附加裝甲將被更厚的一體化裝甲所取代。然而在戰局緊迫的1942年2月,顯然不應該考慮裝甲的厚度問題。由于生產超負荷以及焊工的缺乏,坦克廠根本無法保證T-34配備了60mm厚的裝甲。

112廠制造的T-34附加裝甲型。

看起來是個整體的附加裝甲,其實是為了覆蓋下層零碎焊接裝甲的蓋板。1942年由于車體正面焊接的附加裝甲過于細碎和凌亂,工人不得不再焊接一層蓋板。

1942年夏末,T-34坦克裝甲增強的方案結束。這是因為前線的德軍越來越多地使用新型彈藥,主要是聚能破甲彈。1941年底,德軍首次在坦克上使用這種炮彈,1942年初開始大量裝備。這種新型炮彈顯著增強IV號中型坦克和III號突擊炮的穿甲性能。根據蘇聯數據,1000米外的這種炮彈就能夠擊穿45mm厚的裝甲。

1942年9月12日,112廠舉行了有關德軍新型彈藥的防護專題會議,有專家建議在附加裝甲與主裝甲之間增加間隔,用來提高防護能力。而需要增加多少間隔,則需要通過具體的實驗來驗證。

1942年9月25日至10月9日,蘇軍進行了大量實驗,測試T-34坦克和車體上各種距離的附加裝甲。結果顯示如果沒有間隔10mm和20mm的附加裝甲都無法抵擋蘇聯76mm火炮和德國IV號坦克的KwK L/24火炮。而厚度為5mm和20mm的裝甲在距離主裝甲425~480mm時,可以有效防御敵方炮彈。然而試驗結果也證明,不安裝附加裝甲時,T-34反而能更好抵御破甲彈。而且這種附加裝甲只要被兩三發小口徑炮彈擊中就會脫落。

1942年10月,112廠決定在T-34坦克上安裝的附加裝甲模型。這種附加裝甲厚達20mm,全部覆蓋在車體和炮塔上,車重增加太多,而且制造非常麻煩。坦克側面增加了裙板,可以向上翻起,用來進行日常維護。

這些裝甲內部有特殊支架,用來作為支撐。附加裝甲有五種方案,分別有不同的厚度和防護等級。T-34安裝這種附加裝甲后,戰斗全重為31.8~32.19噸,而沒有附加裝甲的T-34為28.63噸。在方案中,還有改變車體兩側傾斜角度的方案,但沒有制作模型,因為戰爭期間不可能對T-34坦克生產線進行修改。

經過討論之后,專家認為20mm厚的附加裝甲確實可以更好保護坦克,但重量增加太多,最后決定采用16mm厚的裝甲。并采用兩種方案,一種全重增加2622千克,保護車體和炮塔。

這是另一種方案,炮塔不安裝附加裝甲,全重只增加1833千克,而且這種方案只用了10mm厚的裝甲。1942年11月19日,向斯大林提交了一份報告,建議建造46輛第一種方案的T-34-23附加裝甲型坦克,建造23輛在第二種方案的T-34坦克。 1942年12月7日該報告獲得斯大林批準,并簽署了第2594號決議。根據該命令,112廠1943年3月1日生產了指定數量的附加裝甲型坦克。

這輛隸屬于第41坦克旅的T-34附加裝甲型坦克,屬于第二種方案,炮塔號為232,它的車體上方被一枚75mm穿甲彈擊穿,坦克全毀。

所有附加裝甲型坦克裝備給第139和第198坦克團,根據1943年6月9日紅軍裝甲和機械化部隊指揮官第64號命令,這些坦克被運往前線進行實戰檢驗。這些坦克被編入第5坦克軍第41坦克旅和第25坦克軍第111坦克旅。第139坦克團分別裝備21輛和11輛兩種附加裝甲方案的T-34坦克。第198坦克團分別裝備2輛和12輛兩種附加裝甲型,以及18輛標準型T-34。

這是安裝第一種附加裝甲的T-34坦克,炮塔號為100,它被一枚88mm炮彈擊毀。

在前往集結地點的行進途中,行走裝置和發動機暴露出許多缺陷,這些問題并沒有在T-34標準型坦克上出現。主要表現在松軟地面行駛性能的惡化,附加裝甲內部堵塞了大量污垢。總體來說附加裝甲的性能不會受到影響。

炮塔號為111的T-34第一種附加裝甲方案,被一枚88mm炮彈擊毀。

1943年7月25日至8月8日,T-34附加裝甲型坦克參戰。第41坦克旅出動89輛T-34坦克和10輛英國“瓦倫丁”坦克。7月28日開始交火,德軍使用坦克、反坦克炮和自行火炮對該旅進行還擊。該部隊以損失7輛附加裝甲型T-34的代價,并占領了德軍陣地。事實證明附加裝甲可有效防御75mm破甲彈,卻無法抵御德軍更加常用的75mm穿甲彈。更糟糕的是,德軍開始裝備Pak 43/41型88mm重型反坦克炮,第二天,第41坦克旅就遭到嚴重損失。

炮塔號321的坦克盡管有前部附加裝甲,依舊正面被75mm穿甲彈擊毀。

戰斗中,第41坦克旅行軍35千米,成功完成任務。但是附加裝甲型坦克受到了嚴重損失,兩種附加裝甲方案的T-34坦克,分別只有2輛和5輛安全返回。其余14輛全毀,5輛需要大修,6輛需要中修。第111坦克旅5輛附加裝甲型坦克安全返回,相對損失較小,但有2輛全毀,2輛需要大修(都是第二種方案),5輛需要中修(有1輛第一種方案)。

這輛炮塔號222的坦克被地雷炸毀,戰斗中有4輛坦克被地雷炸毀,另有一輛被迫擊炮擊毀,還有2輛被燃燒瓶擊毀。

通過對損失的反洗,結論對附加裝甲型坦克非常不利。75mm穿甲彈擊中37次,其中車體側面16次,擋泥板5次,車體前方6次,炮塔10次。Pak 43/41的88mm炮彈擊中15次,車體側面7次,擋泥板3次,車體前方2次,車體尾部2次,炮塔1次。總計車體被擊中23次,擋泥板8次,坦克需要增加兩側防護的想法確實沒有錯誤,但是這種附加裝甲對于75mm和88mm穿甲彈完全無效。

戰斗中被蘇軍繳獲的德國Pak 43/41型88mm反坦克炮。

1943年9月25日的一份報告總結了T-34附加裝甲型坦克的戰斗結果,盡管附加裝甲可以為T-34提供更好的防護,但鑒于當時蘇軍的重型坦克都無法抵御Pak 43/41的炮彈,因此112廠制造的T-34樣車是最后一次蘇軍大規模使用附加裝甲型坦克的戰例。盡管附加裝甲的研究工作并沒有停止,但戰爭期間他們再也沒有制造過原型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