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四平之战,林彪统兵10万为何败于3万?陈明仁抬棺上阵并非主因

作者:閃閃紅星

聲明:“兵說”原創稿件, 抄襲必究

林彪一生打過無數大仗惡仗, 勝仗居多, 敗仗很少, 而四平攻堅戰無疑是讓林彪感到心悸的一場血戰。

四平, 吉林省第三大城市, 交通便捷、資源豐富, 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國共雙方先后4次對其展開慘烈爭奪, 被譽為“東方馬德里”。

1947年夏, 東北民主聯軍對國軍展開兇猛的夏季攻勢, 克城數十座, 殲敵數萬人, 一路所向披靡。 夏季攻勢的最后一戰, 林彪將其鎖定在四平。

這一仗, 林彪可以說是志在必得。 首先, 民主聯軍士氣正盛, 各部隊紛紛上書請戰, 要求乘勝追擊,

攻打四平;其次, 民主聯軍兵力占絕對優勢, 當時攻城部隊主要為1縱、6縱一部、7縱和5個炮兵營, 共約10萬人, 而國軍守城部隊為陳明仁不到2萬人的71軍殘部。 因此, 這似乎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比拼。

1947年6月14日晚8時, 東北民主聯軍對四平發起總攻。 幾百門大炮同時發出怒吼, 密密麻麻的炮彈飛向四平城。 這些炮大部分是繳獲的美式榴彈炮, 還有一部分是日式山炮和野炮。 一時間, 四平城地動山搖, 火光沖天, 其猛烈程度, 不僅我軍戰士沒見過, 就連陳明仁也在戰后坦言:“解放軍方面炮火很猛烈, 我在八年抗戰之中, 都不曾遇到這種局面。 ”

然而, 讓林彪怎么也沒想到的是, 四平戰役卻打得異常慘烈, 雙方激戰10多天, 彼此都付出重大傷亡, 但民主聯軍直到戰役結束也未能占領四平,

沒有達到戰役預期目的。

為何形勢一片大好卻未能取得勝利?其實林彪怪不得誰, 主要原因正是由于自己輕敵。

一是低估了守城部隊數量。 從戰前偵察了解的情況, 林彪判斷四平守軍有1.8萬人。 戰役打響前, 前方又報守軍有3萬人, 林彪并未在意, 因此在兵力部署上沒有形成對敵絕對優勢。

進攻前, 林彪決定從城西南和西北發起攻城, 7縱司令員鄧華建議, 兩個縱隊攻城恐怕兵力不夠, 最好將阻援的6縱拉上來從城東南三面進攻四平。 但林彪認為, 以現有兵力對付2萬敵兵綽綽有余, 未采納其建議。

事后得知, 在戰斗開始前, 陳明仁將四平城內的保安團、官員、警察、鐵路警、兵站、醫院、車站的公職人員加上逃進城內的外地保安隊等人全部編入部隊,

使作戰人數達到3.5萬人, 超出林彪估計的近一倍。 按照攻守雙方3:1的兵力配置, 東北民主聯軍無疑占下風。

二是低估了四平的城防工事。 戰前, 陳明仁借鑒日軍城防經驗, 搶修工事, 將四平全城修建成一座堅固的防御堡壘, 名曰“陳明仁堡壘”。 呈魚鱗式的鋼筋混凝土地堡群遍布城內各處, 且每座地堡之間都被打通, 能運送兵員和彈藥, 每座地堡群之間還配備輕重火炮、輕重機槍交叉火力網, 從而形成一個防御整體。 可以說, 全城每幢建筑都是火力點, 這也導致民主聯軍每前進一步都要負出較大傷亡。

三是低估了國軍的守城決心。 戰前, 守將陳明仁抬出了為自己準備的棺材,

并寫好遺囑, 抱定與四平城共存亡的決心。 即便到后來部隊都打光了, 陳明仁也絲毫沒有投降的念頭, 他把衛隊全都派了上去, 自己頭戴鋼盔, 手持沖鋒槍, 在后面督戰, 并將手槍子彈上膛, 準備隨時自戕。 正是有著如此堅定的守城決心, 戰斗中敵軍從上到下抱著必死之心, 與我軍將士展開殊死搏斗。

(四平之戰, 陳明仁被授予青天白日勛章)

四是低估了指揮員的戰術素養。 陳明仁并非等閑之輩, 他是黃埔一期學員, 林彪的師兄, 一生癡迷于軍事, 熟讀兵書, 有勇有謀。 在抗戰中, 陳明仁率軍參加滇西反攻, 與日軍多次展開血戰, 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將。 毛主席十分欣賞陳明仁的戰術思想和指揮藝術, 早在四平攻堅戰前,

毛主席就多次致電林彪, 對陳明仁不可輕敵, 應多研究陳明仁之前戰例, 可并未引起林彪重視, 最終吃了大虧。

此戰之后, 四平成了林彪心中的夢魘, 極大打擊了他對城市攻堅戰的信心。 乃至在后來的遼沈戰役中, 林彪先是對打長春顧忌重重, 后又對打錦州猶豫不定, 很大程度上都因此戰而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