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蜀汉后期隐藏大佬:让姜维和廖化都成为他手中棋子的牛人陈袛

漢忠臣戮力回天——麒麟兒姜維(8)

陳袛能夠上位, 是大將軍費祎推薦的;但陳袛能夠真正掌權, 是費祎的意外死亡導致的。

費祎是一個好人, 他的死是一場悲劇。 費祎是死在刺客手里的, 這種死法在三國時代比較多。 比如, 孫策作為江東孫氏的實際奠基人, 他就是被仇家的門客在打獵時刺殺的。 但費祎的死法又有不同, 費祎是在元旦宴會上被人殺死的: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歲首大會, 魏降人郭楯在坐。 祎歡飲沈醉, 為楯手刃所害, 謚曰敬侯。 (《三國志?費祎傳》)用現在話說就是費祎他們吃著火鍋唱著歌, 突然他就翻了車。


費祎墓

行兇的人叫郭循, 當時的職位是大漢的左將軍。 這是個高級軍職, 按照現在的軍銜制來看, 至少是中將級, 而且這個職位還有點特殊意義:劉備入蜀的時候, 正式官職就是左將軍。 郭循不是蜀國人, 他和姜維一樣是魏國的降將, 而且就是姜維在西平之戰中把他俘虜和勸降過來的。 所以, 郭循刺殺費祎背后是否有姜維主使, 這是人馬上就會聯想到的問題, 甚至《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都做了這個方面的暗示:“(延熙)十六年春, 祎卒。 夏, 維帥數萬人出石營”。 (《三國志?姜維傳》)陳壽的意思是費祎一死, 姜維一點都不傷心, 馬上就帶人打仗去了, 把費祎的是和姜維的出兵聯系在了一起, 再加上兩個人共同的魏國背景,

你看是不是他干的?一般人都會懷疑姜維, 但是動機呢?

陳壽認為動機在姜維和費祎對北伐的態度不同, 簡單說就是姜維準備遵照諸葛亮的計劃繼續進攻隴西地區, 直至占領或者變為緩沖區;而費祎則主張保境安民, 與民休息, 反對大舉出動部隊(不是反對北伐, 是反對大規模北伐), 所以費祎活著的時候, 姜維能動用的部隊只有自己直接統轄的虎步中軍和自己整編的羌胡騎兵, 總兵力不超過一萬人。 費祎死后, 姜維才能夠動用3—4萬人馬, 大規模和魏國在隴西一帶交鋒。 所以陳壽認為費祎死后, 姜維獲得了蜀國軍權是最大的受益者。

這個說法是可疑的。 首先, 后主劉禪不認為姜維是主使者并且把軍權全部委托給他,

這就是最大的疑問。 如果當時的蜀國第三號人物姜維主使了對當時蜀漢二號人物費祎的刺殺, 那么蜀國第一號人物劉禪絕對不敢也不可能把軍權交給他。 他回過頭來滅了朕怎么辦?如果姜維真的能暗殺費祎, 那么他肯定有這個能力。

因為郭循的刺殺目標首選不是費祎而是劉禪, 費祎只是個替死鬼。 這恰恰說明這個事情是他的個人行為。 因為劉禪是諸葛亮死后姜維最大的后臺, 姜維錄尚書事的職銜也讓他可以和劉禪直接交流, 如果說費祎死姜維可以獲益的話, 那么劉禪死姜維則必然倒霉——由于長期領兵在外, 姜維和朝廷中的大臣幾乎沒有交情, 這時劉禪一死, 繼任者無論是誰都只會對姜維更加猜忌、忌憚,

甚至有可能因為他和郭循的關系把姜維當替罪羊, 直接給他扣一頂弒君的帽子, 徹底廢了他。

所以, 郭循刺殺費祎只可能是他的個人行為。 為什么?為了他在魏國的家人。 郭楯刺殺費祎后自己也被殺, 他在魏國的兒子立即被封了侯爵, 這就更決定了他的行刺動機——封妻庇子。

其實, 費祎的死最直接受益的其實還輪不到姜維, 而是陳袛。 如果費祎是個好人, 幾乎所有人都喜歡他, 甚為魏延這樣的人都愿意聽他的話, 那么陳袛就是一個壞人, 而且壞到沒朋友。

陳袛的出身就不好, 他的舅父許靖曾經是名滿天下的名士, 當年曾和兄弟許邵(字子將)一起在汝南主持著名的“月旦評”, 其地位相當于今天的干部選拔考評總部, 連曹操都要向他們討到“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賊”的評語才能在官場上混。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 許靖逃入蜀地, 受到當時蜀主劉璋的禮遇, 但是劉備打過來的時候, 許靖當了投降派, 主動投靠劉備, 劉備一度都看不起他, 不準備任命他當官:“建安十九年(公元219年), 進圍成都, 璋蜀郡太守許靖將逾城降, 事覺, 不果。 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 ”(《三國志?許靖傳》)還是聽了法正的勸說:“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 許靖是也。 然今主公始創大業, 天下之人不可戶說, 靖之浮稱, 播流四海, 若其不禮, 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 宜加敬重, 以眩遠近, 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三國志?法正傳》)劉備這才給了他一個虛銜, 把他當偶像供了起來, 內心其實是鄙視的。

所以,陳袛出仕的時候,大家都是鄙視他的。但是陳袛這個人水平很高,非常會算命,費祎很喜歡他,于是提拔他接替了劉禪身邊的董允的位置,擔任尚書令。史書上稱:“多技藝,挾數術,費祎甚異之,故超繼允內侍。”(《三國志?陳袛傳》)費祎由于長期在成都外駐守,朝廷里需要自己人,就把陳袛推薦給了劉禪,陳袛會的這個技能“數術”應該是劉禪喜歡的,因為蜀國后來滅亡就是因為劉禪聽了黃皓的非專業人士的預言,放松了警惕。可見費祎對于他的老板劉禪是非常了解的,你喜歡算命,我就派個專業的算命人才給你。

但陳袛很不地道,一上位就把推薦自己的費祎給賣了,陳袛建議劉禪疏遠費祎、姜維。為什么呢?因為費祎群眾基礎太好了,“后主守業集團”視他為必然領袖和諸葛亮的接班人、“劉璋舊部集團”視他為可以說得上話的自己人、“益州土豪集團”贊同他不大舉北伐的政策視他為知心人,這樣一個人在陳袛的分析下,對于劉禪來說很嚇人:各方都支持費祎有可能成為第二個諸葛亮式的權臣,尤其是陛下您自己萬一一不小心掛了呢?

劉禪是不喜歡諸葛亮式的權臣的,這可以從諸葛亮死后不給諸葛亮立廟祭祀和蔣琬死后自攝國政看得出來。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諸葛亮集》),陳壽也認為劉禪:“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三國志?后主傳》)這就說明劉禪是分得清輕重緩急,也很明白道理,只不過不太喜歡處理具體事務,他喜歡事有人辦,自己休息。不過辦事的人要讓他放心。劉禪本來對費祎是放心的,費祎當過太子舍人,天生太子黨,兩個人很熟。但在陳袛的一番分析下,劉禪也覺得費祎不那么讓人放心了。

這時候,陳袛開始繼續教劉禪做皇帝。皇帝想象齊桓公那樣當甩手掌柜可以嘛?當然可以,只要學會用人就行。用什么樣的人呢?用我陳袛這樣的小人。為什么呢?因為我陳袛對陛下忠臣,背鍋挨罵的事情我來做,不僅努力工作而且毫無怨言,陛下永遠圣明,我就是陛下的貼心小棉襖,護身暖寶寶,誰用誰知道,你好我也好!這就是劉禪喜歡的人啊!因為陳袛不像費祎一樣擁有美名,所以群眾基礎很差的他,不可能對劉禪的地位形成威脅,而且這樣的人,特別善于揣摩自己的心思,往往不用說話,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能把你的所思所想看透,在你沒說出口之前就幫你搞定擺平一切。出了問題絕對不推卸責任,一碗都是我的!換任何一個君主都會喜歡這樣的臣子。到最后陳袛雖然官位不如姜維,但是權力甚至比姜維還要大。史稱:“祗上承主指,下接閹豎,深見信愛,權重於維。”(《三國志?陳袛傳》)

陳袛絕對是一個小人。看來劉禪這時候也早就已經忘了諸葛亮《出師表》里:“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的教訓,有的只是自己的享樂和欲望。

但陳袛這個小人也不一般,他認為劉禪應該重用姜維,但他的理由和別人不一樣。陳袛的目的是把朝廷設計為一個能夠被劉禪控制不至于被某個朝臣控制的局面,這個設計劉禪是認可的。因為此時的劉禪已經步入了中年,在位接近三十年,需要考慮自己死后的朝廷布局。一旦自己死后,費祎這樣的人還活著,朝野矚目,那將是第二個諸葛亮。所以,需要重用姜維。一方面軍事領域涉及蜀國生死存亡,不能亂來。所用非人必然導致大亂,直接毀滅這個政權,擔當軍事重任的人選必須有很強的軍事能力,才能保衛蜀漢政權,這個能力和責任感姜維有。對這個問題劉禪和陳袛認識一致。

另外,姜維和各派勢力都沒有關系,群眾基礎差,正因為這樣用起來才放心啊!試想,姜維造反,誰會跟著去?沒人會,關系差嘛!此外,在陳袛的推薦下,劉禪進一步重用了廖化和張翼。廖化曾經是關羽賬下的主簿,關羽被殺后他假意投降孫權,然后裝死逃回蜀漢,歷任各類要職,其忠誠心是公認的,但是他反對姜維北伐,甚至出言不遜:“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三國志?廖化傳》),這樣的人當然要用,既忠誠,又和姜維有距離,用的放心,于是廖化“遷右車騎將軍,假節”(《三國志?廖化傳》)。張翼是“益州土豪集團”的代表,他也反對姜維北伐,兩個人甚至在朝廷上吵了起來:“維議復出軍,唯翼廷爭”。(《三國志?張翼傳》),他的表現讓陳袛很滿意,于是“進翼位鎮南大將軍”(《三國志?張翼傳》)這兩個人是姜維每次出征時一定會帶上的高級將領。所以劉禪可以很放心的把北伐軍交給姜維——沒問題,翻不了天。

劉禪和陳袛不是不想北伐嗎?那為什么會允許姜維去北伐呢?恰恰因為不想,才會同意姜維北伐。因為劉禪和陳袛心里非常清楚諸葛亮的既定政策是正確的——以攻為守才能保證自己可以安心當皇帝、當大官。這種事他們做不來,也不想做,但是姜維想做也有能力做,那么就讓姜維去做吧。而且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這一點姜維、劉禪、陳袛心里都清楚。劉禪和陳袛并不擔心姜維功勞太大,功高震主。那么失敗了怎么辦呢?好辦啊!把姜維賣了就行!你看都是他姜維要北伐,害的我們損失這么大,都是他的錯就怪他,大家一起鄙視他!蜀漢末年姜維在朝堂上幾乎成為孤臣,和所有人都對著干,不能說沒有劉禪和陳袛的“功勞”。

所以費祎去世后,姜維看上去獲得了蜀漢軍權,但是實際上日子過得比以前更險惡了。費祎是君子,他對姜維的限制和控制實際上也是一種保護,不希望姜維大規模北伐得罪蜀漢政權內的各個已經退化為自保派的勢力,從而保全自己,等待時機;陳袛是小人,他對姜維的利用更多是讓你做事,做的越多錯的越多,整你的機會就越多,即使整不了你,你也不可能威脅到我的位置。也就是說姜維的地位,由費祎的副手、同事,降成陳袛手中的木偶。

但姜維沒有考慮這些問題。他一心都在北伐的事業上,現在終于有了機會大顯身手,他很興奮。蜀漢大軍“克復中原”的北伐大旗在諸葛亮去世13年后再次飄揚:全軍出擊,陳泰這次我贏定你了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sunnyshine”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所以,陳袛出仕的時候,大家都是鄙視他的。但是陳袛這個人水平很高,非常會算命,費祎很喜歡他,于是提拔他接替了劉禪身邊的董允的位置,擔任尚書令。史書上稱:“多技藝,挾數術,費祎甚異之,故超繼允內侍。”(《三國志?陳袛傳》)費祎由于長期在成都外駐守,朝廷里需要自己人,就把陳袛推薦給了劉禪,陳袛會的這個技能“數術”應該是劉禪喜歡的,因為蜀國后來滅亡就是因為劉禪聽了黃皓的非專業人士的預言,放松了警惕。可見費祎對于他的老板劉禪是非常了解的,你喜歡算命,我就派個專業的算命人才給你。

但陳袛很不地道,一上位就把推薦自己的費祎給賣了,陳袛建議劉禪疏遠費祎、姜維。為什么呢?因為費祎群眾基礎太好了,“后主守業集團”視他為必然領袖和諸葛亮的接班人、“劉璋舊部集團”視他為可以說得上話的自己人、“益州土豪集團”贊同他不大舉北伐的政策視他為知心人,這樣一個人在陳袛的分析下,對于劉禪來說很嚇人:各方都支持費祎有可能成為第二個諸葛亮式的權臣,尤其是陛下您自己萬一一不小心掛了呢?

劉禪是不喜歡諸葛亮式的權臣的,這可以從諸葛亮死后不給諸葛亮立廟祭祀和蔣琬死后自攝國政看得出來。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諸葛亮集》),陳壽也認為劉禪:“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三國志?后主傳》)這就說明劉禪是分得清輕重緩急,也很明白道理,只不過不太喜歡處理具體事務,他喜歡事有人辦,自己休息。不過辦事的人要讓他放心。劉禪本來對費祎是放心的,費祎當過太子舍人,天生太子黨,兩個人很熟。但在陳袛的一番分析下,劉禪也覺得費祎不那么讓人放心了。

這時候,陳袛開始繼續教劉禪做皇帝。皇帝想象齊桓公那樣當甩手掌柜可以嘛?當然可以,只要學會用人就行。用什么樣的人呢?用我陳袛這樣的小人。為什么呢?因為我陳袛對陛下忠臣,背鍋挨罵的事情我來做,不僅努力工作而且毫無怨言,陛下永遠圣明,我就是陛下的貼心小棉襖,護身暖寶寶,誰用誰知道,你好我也好!這就是劉禪喜歡的人啊!因為陳袛不像費祎一樣擁有美名,所以群眾基礎很差的他,不可能對劉禪的地位形成威脅,而且這樣的人,特別善于揣摩自己的心思,往往不用說話,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能把你的所思所想看透,在你沒說出口之前就幫你搞定擺平一切。出了問題絕對不推卸責任,一碗都是我的!換任何一個君主都會喜歡這樣的臣子。到最后陳袛雖然官位不如姜維,但是權力甚至比姜維還要大。史稱:“祗上承主指,下接閹豎,深見信愛,權重於維。”(《三國志?陳袛傳》)

陳袛絕對是一個小人。看來劉禪這時候也早就已經忘了諸葛亮《出師表》里:“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的教訓,有的只是自己的享樂和欲望。

但陳袛這個小人也不一般,他認為劉禪應該重用姜維,但他的理由和別人不一樣。陳袛的目的是把朝廷設計為一個能夠被劉禪控制不至于被某個朝臣控制的局面,這個設計劉禪是認可的。因為此時的劉禪已經步入了中年,在位接近三十年,需要考慮自己死后的朝廷布局。一旦自己死后,費祎這樣的人還活著,朝野矚目,那將是第二個諸葛亮。所以,需要重用姜維。一方面軍事領域涉及蜀國生死存亡,不能亂來。所用非人必然導致大亂,直接毀滅這個政權,擔當軍事重任的人選必須有很強的軍事能力,才能保衛蜀漢政權,這個能力和責任感姜維有。對這個問題劉禪和陳袛認識一致。

另外,姜維和各派勢力都沒有關系,群眾基礎差,正因為這樣用起來才放心啊!試想,姜維造反,誰會跟著去?沒人會,關系差嘛!此外,在陳袛的推薦下,劉禪進一步重用了廖化和張翼。廖化曾經是關羽賬下的主簿,關羽被殺后他假意投降孫權,然后裝死逃回蜀漢,歷任各類要職,其忠誠心是公認的,但是他反對姜維北伐,甚至出言不遜:“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三國志?廖化傳》),這樣的人當然要用,既忠誠,又和姜維有距離,用的放心,于是廖化“遷右車騎將軍,假節”(《三國志?廖化傳》)。張翼是“益州土豪集團”的代表,他也反對姜維北伐,兩個人甚至在朝廷上吵了起來:“維議復出軍,唯翼廷爭”。(《三國志?張翼傳》),他的表現讓陳袛很滿意,于是“進翼位鎮南大將軍”(《三國志?張翼傳》)這兩個人是姜維每次出征時一定會帶上的高級將領。所以劉禪可以很放心的把北伐軍交給姜維——沒問題,翻不了天。

劉禪和陳袛不是不想北伐嗎?那為什么會允許姜維去北伐呢?恰恰因為不想,才會同意姜維北伐。因為劉禪和陳袛心里非常清楚諸葛亮的既定政策是正確的——以攻為守才能保證自己可以安心當皇帝、當大官。這種事他們做不來,也不想做,但是姜維想做也有能力做,那么就讓姜維去做吧。而且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這一點姜維、劉禪、陳袛心里都清楚。劉禪和陳袛并不擔心姜維功勞太大,功高震主。那么失敗了怎么辦呢?好辦啊!把姜維賣了就行!你看都是他姜維要北伐,害的我們損失這么大,都是他的錯就怪他,大家一起鄙視他!蜀漢末年姜維在朝堂上幾乎成為孤臣,和所有人都對著干,不能說沒有劉禪和陳袛的“功勞”。

所以費祎去世后,姜維看上去獲得了蜀漢軍權,但是實際上日子過得比以前更險惡了。費祎是君子,他對姜維的限制和控制實際上也是一種保護,不希望姜維大規模北伐得罪蜀漢政權內的各個已經退化為自保派的勢力,從而保全自己,等待時機;陳袛是小人,他對姜維的利用更多是讓你做事,做的越多錯的越多,整你的機會就越多,即使整不了你,你也不可能威脅到我的位置。也就是說姜維的地位,由費祎的副手、同事,降成陳袛手中的木偶。

但姜維沒有考慮這些問題。他一心都在北伐的事業上,現在終于有了機會大顯身手,他很興奮。蜀漢大軍“克復中原”的北伐大旗在諸葛亮去世13年后再次飄揚:全軍出擊,陳泰這次我贏定你了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sunnyshine”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