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扔掉原生家庭教给你的模式,对委曲求全说不0254

最近有個聽爛了也說爛了的詞,就是“原生家庭”。

因為一旦對每個人的傷痛追根溯源,十有八九都是從原生家庭中來的。

有個人問我:老師,為什麼我人際關係總處不好,感覺周圍的人都討厭我,從小到大都是。 我和別人沒啥共同話題,是不是和我小時候沒人看管有關?我有幾個姐姐哥哥,但她們]很少和我玩,除非韋我做了她們想讓我做的事。 其實我並不想做,導致現在我總想委屈自己迎合別人,事後我很後悔,但又改變不了,真的很痛苦。

我看到這些挺心痛,人們往往因為血緣的親密和環境的私密就忽略了“家庭”也是由不同的人構成,一樣有利益和衝突,而且家庭中的傷害會比其他人對我們的傷害更強烈、更深刻。

我們]在踏入“無情的社會之前,其實最先需要通過的是家庭這道關。

沒有人看管和哥哥姐姐不理睬,小的時候就沒能建立起來親密關係,所以這種不良的感覺印象就伴隨著成長過程。 一方面沒有體驗過親密,不知道該怎麼建立;另一方面認為自己被討厭,也沒有信心和勇氣建立。

一般來說,家庭對孩子有兩種要求類型,要麼要求孩子“堅強聽話”,要麼要求“溫順聽話”。

要求孩子“堅強聽話”的家庭裡,如果孩子表現出脆弱、受傷、無助的態度,那麼有可能遭到更嚴厲的對待。 在這種環境下,孩子為了獲得愛和認同就必須把自己的情緒收斂起來,形成一道堅強的堡壘。

溫順聽話”家庭中的孩子就像上文提到的一樣,只有按照哥哥姐姐的要求做,他們才能跟他玩,給他關注。 通過“委屈迎合”來交換這種虛幻的“愛”,撫慰當時孤獨幼小的自己,是很多“討好型人格”形成的關鍵。

委屈自己迎合別人”是誰都不願意做的事,我們每個人的存在目標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展現生命的意義,而這種討好的本質源於對愛的渴望。 雖然後來意識到了不該這樣做,但長期塑成的習慣和思維模式難以一下子改變。

如果說小時候通過這種方式能讓我們獲得生存相關的必需元素那麼長大之後就到了必須破除魔障的時候了。

在這個個案中我們可以看到,哥哥姐姐也是家庭關係疏離的受害,他們]同樣也沒有人看管照料。

而當最小的孩子出現以後,哥哥姐姐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從受害者轉化為權威者,並有了可以影響這個孩子成長的權力。 但是由於他們對愛的需要也沒有被滿足,曾經也有受傷委屈的時刻,這一部分是他們所厭惡和恐懼的。 弟弟索要愛,這是哥哥姐姐也沒有得到的,他們亻在這種索要中感到惱怒。 當弟弟以卑微的姿態來迎合的時候,哥哥姐姐就直接將厭惡發洩在了他的身上,他成了哥哥姐姐們“痛恨的那個自己”的投射。

要認清楚,那些逼迫你欺負你,要你通過委屈來換取他們愉悅的人,本身就是受害者。 無論他們表現的多麼強大,實質都是脆弱的。

欺壓是為了發洩自己的憤怒,欺壓者內心有一個被壓抑的很深的願望,就是被“弱者”反抗,而且是徹徹底底的反抗。 “弱者”越擔憂,越謹小慎微,這種投射就越成功,另一方就會繼續壓迫。 直到反抗成功,“弱者”的角色不能再投射到他身上,不良的關係才能停止。 可能不少人也有體驗,一直隱忍後退,卻被人步步緊逼,真到忍無可忍了上去“千一架”,對方反而開始尊重你。

放在委曲求全的各種例子裡,這都是適用的,換句話說,是我們的弱喚醒了他人的強。

當你哭著蜷縮在角落裡,顫抖著哀求別人不要傷害你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人被你召喚而來欣賞你的痛苦。 如果你已經從一個無助的孩子長成了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人,就該為自己的全部人生負起責任。

扔掉原生家庭教給你的模式,讓我拉著你的手站起來,一起對委曲求全大聲地說“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