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俄媒称中国从“帝国坟场”掏来“神炮”,一门炮打2千发精度不减

作者:雷炎

眾所周知哦, 122毫米口徑榴彈炮是我軍炮兵主力之一, 在這個火炮系列中, 有一款火炮非常獨特, 即96式122毫米榴彈炮, 該炮是仿制蘇聯時期的D-30榴彈炮。 對于這種蘇制火炮怎樣落戶中國的, 其實有一段非常曲折的歷史。

最近, 最新的一期俄羅斯《技術與武器》雜志揭露了中國秘密獲取蘇聯D-30榴彈炮的故事。


圖片:我軍主力的96式榴彈炮是蘇制D-30榴彈炮的仿制型。

按照該刊說法,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 引起包括中國在內的周邊國家嚴重關切, 其中蘇軍向山地戰場密集投放的122毫米D-30榴彈炮非常活躍, 讓當時正在西南邊疆進行長期炮戰的解放軍產生了濃厚興趣。

D-30是蘇軍第二代主力中口徑榴彈炮, 1963年起取代二戰中使用的M-30炮(中國仿制產品為54式122毫米榴彈炮)。

按編制, 蘇軍摩步師裝備72門, 坦克師裝備36門, 具有外形低矮, 結構緊湊, 簡單可靠的特點, 最突出的地方莫過于依托三腳大架的“超級”穩定性, 能360度環射, 這是傳統雙腳大架122炮無法比擬的。 因此D30不僅能間瞄曲射, 還能直瞄平射打坦克, 戰場應急能力很強。


圖片:蘇制D-30榴彈炮可以進行360度射擊, 火力機動性很強。

更重要的是, 就我軍而言, 自從1954年引進蘇聯圖紙仿制M-30成為54式122炮后, 花了27年才推出83式122炮, 但內外彈道性能提升不多, 主要是在減重方面成果顯著, 但炮兵看重的有效射程指標,

無論54式還是83式都沒超過15公里, 這讓志在“趕超世界一流”的解放軍十分著急。


圖片:蘇聯入侵阿富汗使得大量武器裝備在實戰中受到檢驗。

俄羅斯《技術與武器》稱, 早在80年代初, 中國兵工系統曾從與蘇聯鬧翻的埃及弄到D-30榴彈炮, 但不知什么原因, 我們拿到的居然是遺失諸多部件的“殘缺品”。 其中最主要是欠缺了炮身、瞄準裝置等部分, 而且主要配用彈種也付之闕如。


圖片:蘇聯入侵阿富汗期間的中國記者, 一身當地人打扮, 身后是繳獲的蘇制BMP-1步兵戰車。

正所謂“上帝關上了門, 又在別處開扇窗”。 在上世紀80年代, 阿富汗抵抗運動興起, 令蘇軍疲于奔命, 哀嘆自己掉進“帝國墳場”, 而D-30火炮的參戰與擴散也就不可避免。 連帶的, 不少火炮在沖突中損失或被俘,

后輾轉為中國所獲。

據南京理工大學兵器博物館介紹, 結合從埃及和阿富汗獲得的實物, 我國軍隊提出了采取D-30國產化手段來縮小差距, 并希望在引進基礎上優化彈道性能, 運用逆向工程在國內生產。


圖片:蘇軍在阿富汗使用D-30榴彈炮, 俄媒稱中國從阿富汗搞到了這種火炮。

1985年初, D-30國產化取得進展, 1986年仿制成功, 定型為W1986年式火炮, 批量生產并提供外貿出口。 20世紀90年代后期, 外貿版86式火炮經一定修改, 定型為PL-96式榴彈炮(簡稱“96式”), 正式列裝部隊。

在此基礎上, 中國軍工部門通過適用各種新型彈藥、適當減輕火炮重量和修改炮口制退器, 進一步提升96式的性能, 同時基于該炮的一系列自行榴彈炮, 成為中國軍隊的骨干火力。


圖片:現在市面上的D-30榴彈炮很大一部分是中國仿制后出口的。

如今, “中國版D30”享譽海內外, 不僅結構性能完全與俄制原品相當, 還因彈種的更新和信息化系統融合, 威力更上一層樓。 像中國外貿版122毫米SH2自行榴彈炮發射國產底排高爆彈時, 射程可達22公里, 較D30增程37%, 如果發射中國自研的子母彈, 可穿透8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 攻擊裝甲車輛頂部或開闊地帶的步兵集群絕對好使。


圖片:我國SH2自行榴彈炮的核心就是這門仿制的D-30火炮。

事實上, 由于俄羅斯在葉卡捷琳堡的第9炮兵工廠于2000年正式停產D-30, 俄軍現役或出口的全是之前生產的萬余門庫存炮, 因此中國持續生產和改進的122炮“后來居上”也就不足為奇了。


圖片:中國版D-30榴彈炮質量可靠, 曾經做過2000發的壽命試驗, 非常驚人!

順便提一下, 就在前不久, 中國某炮廠對外推銷該炮時, 有客戶聽說他們造的122炮身管壽命在2000發以上, 堅持要求對火炮身管壽命進行驗證。 結果, 雙方商定:由客戶出錢, 廠方進行火炮發射試驗, 而且全程錄像。 結果, 這門122炮真打了2000多發炮彈, 發射精度一直不減, 用實力爭得用戶的認可, 該炮因此也成為國內唯一做過2000發炮彈射擊試驗的一門火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