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影視»正文

此人是曹操的朋友,因听信陈宫的话,害死弟弟一家,自己也惨遭被杀

東漢末年, 董卓把持朝政, 倒行逆施, 妄行廢立。 關東群雄因此奮起, 結為聯盟, 討伐董卓。 在這風云起伏之時, 日后稱霸中原的曹操現在卻無甚兵馬, 身上其實也無正經官職。 正在曹操窮困潦倒之時, 得到了一個人的鼎力相助。

他年少有為, 家中又頗為豪富, 常救貧扶難, 更兼才德兼備, 被天下人評為“八廚”之一。 他就是張邈, 張孟卓。

(1)三人行

張邈其實早在年少時便與曹操以及袁紹結為朋友。 《三國志》:“。 少以俠聞……太祖、袁紹皆與邈友。 ”當時三人之中, 袁紹是四世三公的袁家子弟, 地位最高;張邈早已是天下名士;而曹操是宦官之后,

且早年放蕩不羈, 名聲頗為不佳。 但地位的差別并不影響三人的友誼, 直到他們此后道路相背。

首先是袁紹與張邈在討董聯盟時鬧翻。

所謂良師益友, 良師不提, 這益友說的便是對自己的思想、工作、學習有幫助的朋友。 張邈正是這樣的益友, 他早年便因才學兼備而譽滿天下, 在這三人中, 他就常常直言袁紹與曹操的操行得失。 在三人尚是年少時, 張邈這樣的做法著實為曹操和袁紹嘆服。 但人性是善變的, 特別是身份與地位隨著年齒增長而改變時。

三人年紀漸長, 已各有成就, 重逢時便是在討董聯盟。

話說關東諸侯結為討董聯盟, 袁紹、曹操、張邈皆在其中, 但袁紹因家世而獨為盟主。 袁紹雖然出身高貴,

但不過而立之年卻為天下諸侯領袖, 自然難免有驕矜之意。 《三國志》:“袁紹既為盟主, 有驕矜色, 邈正議責紹。 ”據此記載, 張邈也是有點擺不清自己的身份, 在私下時三人是朋友, 張邈說啥都可以。 但此時的袁紹卻是諸侯盟主, 豈能當眾指正其過失。

這是張邈的過錯, 但袁紹卻是心狠, 已是容不得這多年好友。 《三國志》:“紹使太祖殺邈, 太祖不聽, 責紹曰:‘孟卓, 親友也, 是非當容之。 今天下未定, 不宜自相危也。 ’”

到了這里, 袁紹與張邈已是撕開面皮, 徹底斷交并成為死敵。

(2)張邈叛曹

張邈與曹操的的友誼是真切、深刻的, 這點可以從許多事跡中看出來:

第一、討董時, 曹操兵少, 僅數千人。 張邈看不過眼, 又擔心曹操的安危, 便讓自己的部將韂茲率兵與曹操同行。

《三國志》:“汴水之戰, 邈遣韂茲將兵隨太祖。 ”

第二、討董聯盟的盟主袁紹要曹操殺張邈, 曹操直接拒絕。 這在上文提過。

第三、曹操此后征討徐州的陶謙, 傾巢而出, 勝敗難料。 這時曹操對家里人說:“我若不還, 往依孟卓。 ”這里可見曹操對張邈的信任之深, 可以將全家托付給他。

如此讀來, 這是何等感人的友誼, 如沒有后面張邈叛曹的事, 應該也是流芳百世的美談。

說起張邈叛曹, 其實罪魁禍首還是那袁紹袁本初。 自袁紹命令曹操殺自己開始, 張邈就惶惶不可終日。 雖然曹操明確拒絕了袁紹, 但張邈卻還是害怕曹操有一天頂不住壓力, 終究會殺了自己。

張邈其實并不是胡亂猜測:首先, 這袁紹終歸是聯盟盟主, 有大義在身;其次,

袁紹由小小的渤海太守, 發展到了冀州之主, 勢力越大, 威勢越大;最后, 曹操勢孤力微, 又與袁紹接壤。 這樣的形勢下, 曹操終究難保自己。

在這樣的憂慮下, 張邈終于還是決定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 聽信了陳宮的說辭:“呂布壯士, 善戰無前, 若權迎之, 共牧兗州。 ”毅然叛變的張邈, 將曹操的老巢兗州差不多整個掀翻, “郡縣皆應, 唯鄄城、東阿、范為太祖守。 ”

曹操痛心疾首, 張邈的背叛, 恨不得親手殺之。 張邈叛變后, 曹操緊急回軍, 花了兩年時間才又打回了兗州。 秋后算賬, 曹操將張邈的弟弟張超一家滅門。 而張邈在呂布麾下時, 去往袁術處求援, 卻被麾下小兵殺害了。 《三國志》:“太祖攻圍數月, 屠之, 斬超及其家。 邈詣袁術請救未至,

自為其兵所殺。 ”

曹操對張邈信賴之深, 足以全家托付。 假如張邈不叛, 必然任曹魏社稷重臣, 隨曹操名留青史。 但因其猜忌與憂慮, 不僅背棄了多年的友誼, 還害死親弟全家, 自己又落得身死于小兵之手, 著實可悲可嘆!

文獻出處:《三國志》及其注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